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中國就一步踏進了整整持續18年的戰爭里。無數的英雄男兒們離開家鄉妻兒,前赴后繼去趕走外來侵略者,有不少的家庭都因此被迫妻離子散。鄒大明當時是國軍的少尉排長,也因為戰爭,與新婚妻子失去聯系長達60年。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抗戰老兵鄒大明的故事。
1937年8月,國民黨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指揮87.88師向日本海軍戰隊發起圍攻,由此展開八一三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是自七七事變以后,中日雙方第一次正面交鋒,國民黨軍隊投入兵力80萬余,日本軍隊兵力20萬余,但是在這場戰役上,可以說兩方都錯誤的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方。
站在當時的國民政府角度去看,實在是太過于依賴國際方面的調停,當時的總指揮蔣介石,并沒有和日本全面開戰的意思。1932年1月28日的淞滬抗戰,最后是因為英美的介入,簽訂了停戰協議。而且在七七事變之后,淞滬會戰之前,蔣介石就求助英美德等國家,希望可以居中調停,簽訂協議停戰,但是被日本方面拒絕。
因此,老蔣打淞滬會戰的目的,是因為他想在上海打垮日本的海軍艦隊,再作為談判桌上的籌碼,到這里還是不想打的。然后就是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日本和蔣介石都開始大量增兵,一方面是日本方面擔心打起來吃虧,有大量軍隊站在背后,談判的時候也可以強硬一些。另一方面是蔣介石這個時候動了心思,想要切切實實真刀真槍的打一場,到時候歐美國家因為自身利益問題介入的時候,可以占據軍事上的主動地位,到時候簽訂協議也是有利于中國的。
因此蔣介石下令,用精銳的87 88師圍攻日軍艦隊,然后占領日本租界,再拿著整個租界的日本僑民作為談判籌碼。他最大的愿望是,雙方可以恢復到七七事變之前的狀態。但是實際上,歐美等國家在歐洲大陸上也正在焦頭爛額,根本不可能顧及到千里外的中國。
從日本政府的角度來看,應該說他們大大的低估了中國軍隊這一次抵御外強的決心, 這種心態就好像當初德國侵占蘇聯時候的心態一樣,覺得對方是一盤散沙,只能任人宰割。卻沒想到這次會戰,桂、川等地方軍隊紛紛慷慨就義,這樣的局面,完全出乎了日本意料,也打亂了日軍方面以戰促降的計劃。
從雙方軍事上面來講,國民黨軍隊認為自己有主場優勢,還有兵力優勢,但是國民黨舊式軍隊在面臨日本現代化軍隊的時候,落后的裝備和戰術素養是非常致命的。
根據1932年128事變后,簽訂的《淞滬停戰協議》,中國軍隊是不能在上海駐扎正規軍的,但是,蔣介石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在增強上海的兵力,國民黨軍的87、88師就是通過換成上海保安隊的服裝分批進入上海。
日本方面多次偵查,想要摸清楚中國軍隊的目的是什么,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性的人物,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他帶領手下硬闖虹橋機場,被喬裝成保安隊的中國正規軍士兵開槍擊斃,這場日本預謀已久的戰爭,也因為點燃這根“引線”,很快就引爆了整個上海。
8月11日,雙方的例行談判因為各自缺乏誠意不歡而散,當天晚上,張治中接到老蔣命令后,迅速調動手下的德械師87、88師,從無錫、蘇州等地推進到上海附近。
8月13日的早晨,上海市民走出門之后發現,已經有長達5年沒有見到的中國軍隊,此時居然軍容整齊的站在了上海市區的街道上。
同時,日本駐上海艦隊司令也命令日本軍艦駛進黃浦江、長江各個口岸,同時讓待命的海軍陸戰隊以及空軍增援上海。
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戰爭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一開始,國軍面對的只有日本海軍陸戰隊三千多人,再加上租界的日本僑民里的浪人,也不過四千人。而且當時日軍并沒有重武器,但是在這一仗開打之前,日軍就得到了秘密情報,提前修筑了防御工事,并且做好了嚴密的防守,而蔣介石政府又希望歐美國家能夠及時插手,避免大戰一發不可收拾,結果就是失去了先機,讓準備充分的日軍等到了不斷的增援。
訓練有素的日軍,還有作戰指導思想落后的國軍,擠在上海這么個彈丸之地,海陸空三面開打,空軍轟炸、軍艦炮擊,雙方的傷亡越來越大,后續部隊的戰場增援,也演變成了“添油戰術”,淞滬會戰最終變成了中日雙方軍隊的一座巨大熔爐,雙方總計投入一百萬兵力,真真正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
國軍政府沒有想到,日本軍隊也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怎么就打到了這個程度?
這個時候的蔣介石,還在期待《九國公約》的簽約國家,可以干涉中國戰場,所以撤退的指令遲遲沒有下發。可是等到的卻是歐美國家的指責,責怪中國軍隊在上海挑起戰爭,這個時候蔣介石才真正醒悟過來。
11月5日,日本人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繞到國軍背后形成包圍圈,直接擊潰東北軍67軍,并與北岸登陸的日本16師團合圍國軍,三日后,蔣介石下令撤退,中國軍隊從上海全線撤離。這場戰斗持續了整整三個月,四十多萬人的軍隊在撤退途中,被日本空軍轟炸,最后潰逃到南京。
戰后統計,中國軍人總傷亡超過30萬,其中川軍第20軍徹底沒了戰斗力,桂軍六個師僅留存一半,東北軍2萬人全部陣亡。
在這場慘烈的戰爭里,中國向世界展示了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粉碎掉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也真正拉開了中日全面戰爭。
出生于重慶榮昌縣的鄒大明,在1936年加入川軍第20軍,在四川宣漢服役,后來經過部隊里司務長的介紹,認識了塔河壩爐子村的李德芳。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鄒大明,當時是川軍少尉排長,李德芳是十里八村數得著的漂亮姑娘,兩個人一見鐘情。1936年秋天,就置辦了酒席,兩人正式成了親。
結婚后的鄒大明過著幸福安穩的小日子,但是好景不長,僅僅過了幾個月時間,淞滬會戰打響,鄒大明深夜接到緊急命令,當晚軍隊就要開拔。鄒大明身為排長,根本來不及跟新婚妻子說一聲,就毅然走上了戰場。
跟隨部隊來到前線的時候,中國四面八方的軍隊正紛紛趕赴上海,但是,淞滬會戰的慘烈是他沒有想象到的。一場又一場的敗仗,打光了川軍第20軍的戰力。鄒大明跟著部隊邊打邊退,輾轉大半個中國后,也跟妻子徹底失去了聯系。
1942年從部隊退役的鄒大明,在瀘縣碼頭做派出所所長,總需要有個人照顧衣食住行,就與當地一名女子結了婚,并且養育了一兒一女。而他不知道的是,李德芳一直在等他,這一等就是十幾年。
解放初期參加過救國軍的鄒大明,被列為反革命分子追捕,1954年,被人民公安逮捕。
而此時,李德芳已經來到了重慶,她知道丈夫是重慶榮昌縣人,抱著希望來這里找他,但是舉目無親的她,一個人在重慶生活太艱難,于是匆匆和一個廚師結了婚。
1979年,鄒大明終于從新疆監獄回到了重慶,此時的他已經六十多歲了,回到重慶以后他才知道,在當地找的妻子已經改嫁了兩次,女兒病逝,兒子也因為他的牢獄生涯,不認他這個父親。與兒子的矛盾越來越難以調和,最終他一個人搬了出來,住在了重慶江北三洞橋。這個時候他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原配妻子,就在他對面不到3公里。
1997年的冬天,一個老太太在重慶街頭,認識了熱心的老鄉李臘芝,老太太跟李臘芝說自己叫劉澤華,后來閑談的時候,說起自己離家出走孤苦無依,想要李臘芝給自己介紹個老伴。剛好李臘芝有個干爹,也是孤獨的一個老人,就介紹給了劉澤華,也提前和她說了,自己干爹經濟狀況不好。
兩個人第一次見面,劉澤華看到老頭的第一眼,他戴著一頂很舊的帽子,不過很干凈,腰不彎背不坨,身體看上去還很硬朗。經過兩個月的熟悉,兩個老人住到了一起,并且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晚上的時候,老漢主動問起劉澤華是哪里人,劉澤華說是四川宣漢的,然后一問一答,就問到了爐子村。 老漢問她說,我記得爐子村都是姓李的,你怎么會姓劉呢?然后才得知,劉澤華以前姓李,叫李德芳。
老漢鼻子有點發酸,慢慢的流出眼淚來,“李德芳,我是鄒大明啊”。劉澤華驚得目瞪口呆,看了半天才醒悟過來,然后用手捂著嘴哭了起來。
兩個人做夢都沒想到,失散了整整60年,居然還能以這樣不可思議的方式,在茫茫人海中重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