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人所見契丹早期史實為三重濾鏡下的圖景:中原史籍立足華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于權力意志的自我建構,后世史官將前兩者拼合、摻以己見而形成的線性追溯。三者層累交疊,最終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種意義上反映著過往的真實?本書基于對相關歷史文獻源流的批判性分析,透過權威經典文本的縫隙,抽絲剝繭,逐層深入,力圖呈現歷史敘述復雜多元的生成衍化過程,發掘出此前罕為人知的歷史情境與學術議題。藉此典型個案,可望對中古民族史的研究理路加以新的反思。
02
☆一部影響世界四代人的全球史
☆史學大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經典著作
☆人大、清華知名教授新注新譯,原貌重現
☆全球突破2000萬讀者,20年銷量遙遙領先
☆豆瓣9.0+,全網百萬讀者高分評論
☆20世紀影響世界的10本書之一
☆北大歷史系主要參考書☆清華學生借閱榜常客
☆ 阿諾德·湯因比、錢乘旦、葛劍雄、閻步克、戴錦華 傾情推薦
☆新版附贈歷史思維導讀手冊與北大限定書簽,讓閱讀更深入,理解更透徹
☆全球局勢越復雜,越要讀《全球通史》!
本書采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視角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重點關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各種歷史運動、歷史事件及其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本書問世后受到著名歷史學 家湯因比和巴勒克拉夫的高度評價,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于世,影響甚廣。第7版融入時新的研究成果.新增數百幅圖片,使這部名著在內容和體系上更加完善。
03
享譽世界的著名社會人類學家貝拉教授《人類進化中的宗教:從舊石器時代到軸心時代》,這是他30多年孜孜矻矻的研究結晶,也是他的人生收官之作。
羅伯特 貝拉吸收海量的生物學、人類學和歷史學文獻,繼承自黑格爾、涂爾干和馬克斯 韋伯以來的宗教研究傳統,系統而博學地重構了歷史中的宗教。
以距今一萬年為上限,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為下限,書中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人類早期文明至軸心時代的宗教演變,漸次討論部落宗教,上古時代的宗教,以及軸心時代的以色列、古希臘、中國和古印度的宗教。
杜維明:“這本書受到了哈貝馬斯、查爾斯 泰勒、漢斯 約亞斯和貝拉學生蕭陽的高度贊揚。我們一致認為,這本書可能是自馬克斯?韋伯以來,對宗教的歷史和哲學的研究至為重要的原創性著作之一。”
著名思想家哈貝馬斯評論道:“這部巨著是一位領軍性的社會理論家的豐富的學術生涯的思想大豐收,他在從事這一令人訝異的項目的過程中,吸收了海量的生物學、人類學和歷史學文獻。貝拉首先要探尋的乃是在我們人類的自然進化中,儀式與神話的根源,隨后則探尋直到軸心時代的宗教的社會演化進程。在該書的第二部分,他成功地對留存下來了的一些世界宗教甚至希臘哲學的起源做了獨特的比較。在這一領域,我還沒有見過與之同樣雄心勃勃和包羅萬象的研究。”
04
本書別出心裁地以書信體方式,通過一位法科生和一位社會學教授的對話,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法社會學的專業概念、理念和脈絡。也展示出年輕學人在求學、治學中所經歷的種種困惑、挑戰、掙扎與努力。本書既是法律社會學"路線圖",更是充滿力量和情感的學術探索之旅。
05
數字連接給了每個人連接世界的機會,也讓人們的社交從此不同。運用數字媒介,理論上,一個人可以與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人建立聯系。即使如此,人們的社交關系依然只有四類:家庭關系、朋友關系、工作關系、生活關系。當然,每一類關系都有著異常復雜的維度。刪繁就簡,《重構關系:數字社交的本質》在每一類關系中選擇了四類典型場景,用案例呈現場景,在場景中捋出案例內含的社交關系重構,探討數字社交帶來的社會關系革命——從個體圍繞社會的社交轉向個體匯聚關系的社交。
06
作為人類想象力的早期呈現,神話蘊含著民族精神的密碼,是極為重要的文化資源。
本書是一部包羅豐富的世界神話入門讀物,它既以生動的筆觸娓娓講述了希臘羅馬神話及其祖源——克里特和邁錫尼神話、古埃及神話,以及北歐神話、印度神話、凱爾特神話、韓國神話、日本神話和原住民神話等,也以新視角解讀了鴻蒙盤古、伏羲女媧、后羿射日等中國神話,涵蓋廣闊,洋洋大觀。
本書也是對世界各悠久古文明的精神溯源。作者通過跨學科的視角,結合大量新發現的考古證據和知識,穿越時空隧道,探索了各民族神話深厚的文化蘊含,以及與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現象背后深遠的神話淵源,如新年與餃子、端午與中醫、七夕與織女等禮俗背后的神話觀,進而揭示出豐富多彩的神話寶庫中潛藏著的各種文明密碼和文化“潛規則”。
07
敦煌壁畫絢爛多姿,是分工合作的產物,畫師如何作畫?僧侶、供養人在其中發揮了什么作用?
敦煌壁畫原來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園》般的“填色書”?
敦煌壁畫的畫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線條優美的“白描”單色畫有何關系?……
敦煌畫稿作為畫師記錄創作構思的草圖,是中國藝術中非常罕見的直接來自生產創作過程的材料。本書是知名東亞藝術史學者胡素馨教授關于敦煌畫稿的著作,書中以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紙本畫稿為中心,全面分析了敦煌畫稿及其相關供養人的經濟社會網絡,是首先系統討論敦煌畫稿與工坊中的繪畫實踐、供養人關系及洞窟營建之間關系的著作。本書還涉及了唐代畫史畫論對繪畫創作的品評,分析了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等對即興自發的推崇及其關聯的書法理論、道家思想,討論不假外物的壁畫家何以成為唐代繪畫的主角。
本書收錄100余幅其他書幾乎未見的敦煌畫稿、壁畫等,其實彩圖40余幅。更有作者手繪敦煌立體圖20余幅。
08
本書敘述了秦漢時代游士與游俠興起又漸趨消亡的過程,描繪了這一時期廣闊的歷史圖景和多彩的社會風尚。在關注歷史運動的大背景和大關節的同時,將學術研究和非虛構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對于范雎、張良、韓信、劉敬、賈誼、汲黯、郭解等前人雖有了解但又缺少細致解讀的人物,由心理歷程到生命歷程,做了深入挖掘和解析,構建起了一個又一個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對于諸如戰國變法運動的開展、秦國的主客矛盾、漢初的王國、漢文帝的歷史形象等學界雖有討論但尚無定論的問題,本書提供了新的解釋視角。
09
《紅樓夢》狀寫“吃喝玩樂”之精彩,古今中外小說無出其右者。著名紅學家周嶺從《紅樓夢》飲食文化說開去,透過虛實食單、南北食材、茶事析疑、飲具鑒真、酒與酒令等妙趣橫生的單元,品讀紅樓滋味,重溫中國傳統文化醇厚豐富的細節。
原著中的一飲一饌,不為“炫吃”,是為了寫人物、寫故事、造氣氛、講道理;吃的用的有真有假,并非“疏漏”,而是蘊藏著獨具匠心的藝術意圖和哲理意圖。
10
《數學史(第三版)》由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卡爾·B.博耶和哈佛大學數學與科學史博士尤塔·C.默茨巴赫所著,博耶和默茨巴赫按照時間、空間和學科演化三個維度,把數學幾千年的發展濃縮為這本引人入勝的編年史。本書涵蓋了數學發展的整個歷程,可以對數學獲得一個完整的認知。從希臘人到哥德爾,數學一直輝煌燦爛,名人輩出,觀念的潮漲潮落到處清晰可見。而且,盡管追蹤的是歐洲數學的發展,但作者并沒有忽視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貢獻。
毫無疑問,這本書是一部經典的關于數學及創造這門學科的 數學家們的單卷本歷史著作。進入21世紀,數學高速發展,很多學科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本書的第三版同時做了更新,使得數學史更加完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視野開闊,并沒有局限于西方視角,對于古代中國的數學發展也有較為詳細的介紹和頗為中肯的評價。
本書獲得了學界高度的認可,具有很高的學術性;同時,由于本書的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強。我們為書中的史實、觀念、精美插圖以及引領我們走過數學發展長河的大師們所折服,遂決定把它引入中國,以饗中國熱愛數學,崇尚科學精神的讀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