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劍做強專業化
審判,上海三中院劍指
“四項功能”“四個高地”
十年前的2014年12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作為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改革試點正式成立,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同時掛牌,十年來審結了一大批知識產權、破產、行政執法、環境資源案件。在12月27日舉行的十年周紀念活動上,上海三中院出臺相關實施意見,進一步保護科技創新,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社會治理,護航綠色發展。請聽報道:
“著力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
十年前,全國司法體制改革在上海吹響沖鋒號,本臺頭條報道了市三中院和知識產權法院成立的消息。作為全國首批掛牌的上海知識產權法院,10年來共審結知識產權民事案件3.38萬件,為上海打造亞太知識產權中心奠定了基礎、贏得了口碑。知產法院審判二庭庭長錢光文表示,當前案件量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涉及人工智能、數據信息等新技術、新業態的案件越來越多,給不斷發展壯大的知識產權法官隊伍帶來了更多挑戰。
“案多人少的矛盾是比較突出的,因此我們制定了一些制度,比如說快審團隊的成立。一些類型化的案件,就通過快審團隊集中進行審理;比較疑難復雜的新類型案件,由我們專門的審判業務庭集中做一些審理,這樣可以做到簡案快審、難案精審。”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2019年,作為全國首批專門破產審判機構的上海破產法庭在上海三中院掛牌,打開了專業化審判的新窗口。上海三中院院長席建林和記者分享了一個物流企業資金鏈斷裂的真實案例。
“唯一的資產就是一大堆電腦當中的軟件,如果破產了,這些知識產權軟件就淹沒在賣出的機器當中去了。我們知識產權的法官和破產庭的同志們一起就引入資金,后來這個企業就救活了。我跟我們的法官到這個企業去,總經理看我們法官的眼神是不一樣的,我也很受感動。”
市破產管理人協會副會長周逸表示,這十年間,上海的許多創新為全國司法改革提供了諸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經驗。
“通過點的問題解決一個面的問題,很多的案件都具有參照性作用。包括前幾年開始有集約化管理,對加快企業快速退出市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破產法庭也出具了很多指導性文件,從規范管理人履職、破產案件的進程等各方面起了非常好的幫助作用。”
同時舉行的四場平行論壇上,還就繼續做強知產、破產、行政與環資審判展開了深度交流。立足這4個主要審判領域,包含40條工作舉措和相關要求的實施意見也正式發布,院長席建林介紹:“我院將進一步融入國家和社會發展大局,努力在做深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中展現更大的司法擔當。”
來源:上海人民廣播電臺
責任編輯:奚曉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