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周恩來在南京雞鳴寺前后三次接受了美國著名記者沃爾特·李勃曼的采訪,暢談個人歷程與革命歷史。
在談及自己的個人經歷和家庭時,周恩來深情地回憶起自己的岳母楊振德,說到:
“我的岳母是個中醫,當她近六十歲的時候,還在紅軍司令部當醫生……她是一位紅軍戰士們敬重的革命老人。”
楊振德老人是鄧穎超的母親。在女兒鄧穎超大約七歲時,丈夫鄧廷忠因病離世。楊振德攜年幼的女兒,輾轉京津,以教書和行醫謀生,含辛茹苦培養女兒鄧穎超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5年8月,鄧穎超在廣州與周恩來結婚后,楊振德就一直跟隨在女兒、女婿身邊,以教書和行醫的收入補貼女兒和女婿的家用和工作,并在大革命失敗時期,以此身份充當女兒、女婿的交通員,為女兒、女婿的革命工作提供掩護。
本期文章,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楊振德這位做過軍醫、入過國民黨監獄的革命老人自強自立的不平凡的一生。
楊振德又名楊夢醒,1875年出生于湖南長沙。
楊振德的父親思想非常開明,在當時奉守“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楊振德的父親卻鼓勵女兒勤奮攻讀。在楊振德的祖父因錯吃中醫不幸身亡后,楊振德的父親又鼓勵女兒學習中醫,希望女兒有一技之長,能救人救己。
楊振德的童年時期正是晚清光緒帝即位的初年,女性纏足之風盛行,人們還是以“裙下纖纖作弓樣”為美。可楊振德的父親卻堅決反對女性纏足這一社會陋習。
楊父這種開明、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的思想對女兒楊振德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湖南長沙,楊家原本是個富足的家庭。可是由于楊振德的叔伯們都不是做生意的料,在楊振德的祖父去世后,楊家就家道中落,生活陷于困頓。
為了謀生,年幼的楊振德隨父母背井離鄉,遷居廣西南寧,父親在衙門里謀得了一份差使。
楊父的薪水很微薄,勉強能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日子雖然過得很艱辛,但一家人能團聚在一起也是苦中有樂,很有溫情的。
不幸的是,在楊振德14歲時,父母相繼離世。這對還是個孩子的楊振德來說是多個沉重的打擊!
但堅強的小楊振德并沒有被這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擊倒,她表現出了與其幼小的年齡并不相稱的堅韌。
因為楊振德有學習中醫的底子,在父母離世后,她發奮鉆研中醫。由于楊振德悟性很高,在學習三年中醫后,她就學有所成,開始能夠為人看病行醫了。
這樣,十幾歲的楊振德在苦難的環境中,依靠自己的勤奮和堅韌,終于能夠自食其力,養活自己了。
楊振德年齡雖小,醫術卻非常高明,又加上她為人和善,所以在當地中也小有名氣。
后來,楊振德在行醫過程中結識了任職廣西南寧的武官鄧廷忠,當時鄧廷忠的妻子已因病離世。
鄧廷忠是朝廷的一位彪勇悍將。他是光緒年間的武進士,曾任光緒帝的御前侍衛。后調任廣西左江南寧游擊。
鄧廷忠在任期間,由于在對法作戰中英勇果敢,受到老將、廣西關外軍務幫辦馮子材的賞識,升職為參將。
在對法的宣光城之戰中,鄧廷忠率部沖鋒陷陣,攻向法軍駐地越南宣光城。
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鄧廷忠部彈盡糧絕。但鄧廷忠置生死于度外,揮動旗竿,冒死襲殺法軍少校,鄧廷忠因此也身負重傷。
鄧廷忠是一位愛國的武將。楊振德與其相識后,也深深敬佩其舍身為國的鐵血軍人本色。
1900年,“大齡女青年”楊振德嫁給鄧廷忠。
婚后不久,鄧廷忠升職為南寧鎮臺,也就是統管南寧地區綠營軍的總兵,官階正二品。楊振德就成了身份尊貴的二品鎮臺夫人了。
在封建社會中,婦女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只是從屬于家庭的,是家庭的附屬物。女人不需要拋頭露面,只要遵從“三從四德”,在家庭中相夫教子。
而楊振德骨子里崇尚自由自立,不愿接受這些封建藩籬的束縛。雖然身為鎮臺夫人,她仍然在打理家庭之余,不忘自己的本業,堅持坐堂問診。
這時的楊振德衣食無憂,本可以坐享榮華富貴。但她仍堅持懸壺濟世,一來是因為她懷有為病人解除病痛的慈悲的助人之心,二來是因為她遵從了自己不愿依附家庭的內心。
1904年2月4日,楊振德在廣西南寧生下一女,取乳名玉愛。身為武官的鄧廷忠重男輕女,非常冷落這個剛剛降生的女兒,甚至要將這個女兒送人。
性情剛正、思想開明的楊振德被丈夫激怒了,為了守住這個剛剛降生的小生命,她憤然舉起菜刀,以死相逼丈夫,這才守護住了小女兒。
正是由于母親楊振德剛烈的抗爭,小玉愛才沒有離開母親的身邊。如果當時沒有母親的以死相護,小玉愛離開了媽媽的懷抱,沒有了母親的教導和后來的支持,那么我國歷史上可能就不會出現鄧穎超這位偉大的女性了。
1907年,鄧廷忠攜家人回河南光山老家祭祖。
此時的鄧廷忠在仕途也非常不順,他性情耿直,與上司經常發生不睦。因此鄧廷忠在回河南后,通過關系直接到云南任新軍管帶候補游擊。
正是鄧廷忠的這個決定,被上司向朝廷告發“擅離職守、欺君罔上”。朝廷因此以“恣為弊混、法紀蕩然”為由,將鄧廷忠革職,流放新疆。
面對家庭的重大變故,楊振德沒有被擊垮,她變賣家當,湊足二百兩文銀作為丈夫流放新疆的路費,又以柔弱的雙肩和強大的內心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任。
雖然楊振德醫術非常高超,以此來養家是不成問題的。但由于鄧廷忠是朝廷的罪臣,作為犯官親屬的楊振德是不允許在廣西掛牌行醫的。
楊振德為生活所迫,只得攜帶年幼的女兒背井離鄉,輾轉在廣州、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靠做家庭教師和行醫養活自己和女兒。
1910年,楊振德在天津長蘆育嬰堂找到一份醫生的工作。此時的小玉愛也到了入小學的年齡。小玉愛長期隨母親顛沛流離,在母親的教導下,也成長為一個自強、懂事的孩子。在課余時間,她總是在育嬰堂做一些編織工作,力所能及地賺點家用,希望能為母親分擔一點生活的壓力。
1911年,鄧廷忠流放新疆即將期滿。在天津的楊振德收到了丈夫鄧廷忠的來信。
在信中,鄧廷忠告訴楊振德,他的流放期限已滿。不日,他將官復原職,與妻女團聚。
收到家書的楊振德母女自然高興萬分,多年辛酸的生活終于熬出頭了。
但天有不測風云,正當楊振德母女滿懷期待與鄧廷忠團聚時,又傳來消息,鄧廷忠在新疆暴病身亡。
生活到底要給楊振德這個柔韌的女人多少痛苦的打擊!堅強的楊振德強忍喪夫之痛,擦干眼淚,再次站立起來。因為她知道,她是幼小的女兒的羽翼,女兒是她的軟肋,也是她的鎧甲。為了女兒,她不能倒下!
長蘆育嬰堂在1913年初停辦。楊振德又一次失去工作。在朋友的介紹下,她來到北京平民義務學校教書。此時的小玉愛已9歲,也進入該校讀書。在這里,母親楊振德為女兒另取學名鄧文淑。
北京平民義務學校是一所進步的學校,創辦人是進步人士陳翼龍,教職工多為同盟會成員。在這所學校里,楊振德母女開始接受新思想,鄧文淑也接受了愛國、救國的啟蒙教育。
1913夏,陳翼龍準備在京津舉行反袁起義。袁世凱得知消息后,于7月將陳翼龍逮捕,并在一個月后將陳翼龍殺害。北京平民義務學校也因此被袁查封。
就在這個夏天,楊振德和學校的其他教師為陳翼龍收殮后,又攜女兒文淑回到了天津。
在天津,鄧文淑入讀天津女師附小。這時的楊振德沒有固定的工作,由于要供女兒讀書,她同時兼任了四個家庭的家庭教師,教書之余還要在家與女兒編織毛巾,以補貼家用,日子過得非常辛苦。
有一段時間,楊振德失業了,小文淑只得輟學,在家由母親楊振德輔導學習。
就這樣,在母女二人的不懈努力下,雖然過程充滿了艱辛,但小文淑也完成了小學教育。
鄧文淑在小學畢業后,于1915年夏進入直隸女子師范學校(1916年改稱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學習。
此時的楊振德仍以擔任家庭教師為生,女兒鄧文淑則住校學習。日子雖然艱辛,但母女倆相互扶持,對生活充滿信心。
在直隸一師,鄧文淑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在思想上也不斷追求進步,積極參加學校社團組織的愛國活動。
蔡鍔將軍病逝后,學校校友會組織發起紀念蔡鍔將軍的征文活動。鄧文淑的文章成為入選的四篇佳作之一。在文中,鄧文淑飽含愛國熱情、滿懷救國之志寫道:
“望吾國同胞從此上下一心,振起精神,謀國家之進步……世事靡常,豈能一定,安知吾國異日不立于萬國之上哉!”
時至今日,我們在讀到當年鄧穎超的這段振奮人心的語言時,仍然感到熱血沸騰。今天,我們可以驕傲地告訴老人,盛世終于如您所愿,您當年的宏愿已成為現實。
對于女兒的不斷進步,母親楊振德看在眼里,心中深感欣慰。日子雖然苦點,但為了女兒的成長,楊振德認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鄧文淑積極地投入到這場愛國運動中,并被推選為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講演隊的隊長,此時的鄧穎超只有15歲。
正是在這場運動中,鄧穎超結識了后來成為她終生伴侶的周恩來。
鄧文淑在1920年從直隸一師畢業后,便去了北京的京師國立高等師范附小任教,兩年又回到天津達仁女校任教。這時,鄧文淑開始使用鄧穎超這個名字。
鄧文淑在直隸一師讀書時,她的地理老師白眉初非常喜歡這個聰明的學生,并為她改名“穎斌”。由于鄧文淑不喜歡“斌”字,就自己改作“穎超”。1922年鄧文淑由北京回天津后,正式使用此名。
1925年,鄧穎超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女兒一直追求進步,并最終投身革命。對于女兒的選擇,母親楊振德是擔心女兒的安危的。但是,楊振德不但是位開明的母親,還是位具有愛國思想的母親。
所以,對于女兒鄧穎超走上革命的道路,楊振德是理解的,也是積極支持的。
鄧穎超入黨后,擔任了中共天津地委婦女部長、婦女運動委員會書記。
在“五卅慘案”發生后,鄧穎超當選天津各界聯合會主席團主席,投身天津各界群眾的反帝愛國運動,被天津當局通緝。
根據黨組織的安排,1925年7月,鄧穎超與北方局干部李國瑄南下廣州。
楊振德與女兒鄧穎超相依為命,這是二十多年來,母女倆的首次別離。
楊振德心中對女兒有萬般不舍。但既然選擇了革命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為了女兒的安全,為了女兒選擇的事業,她還是在女兒身后,默默支持女兒南下廣州。
同年10月,周恩來與鄧穎超委托周恩來的小弟周恩壽將楊振德護送到廣州。
此時鄧穎超已與周恩來結為伉儷,楊振德也已年滿50歲。但楊振德非常自強自立,不想讓女兒、女婿養活自己,她又在一處中學擔任了教師職務,后又到執信中學做校監。
楊振德對工作非常認真負責。她在做執信中學校監期間,因晚上檢查學生宿舍,碰傷眼睛落下了殘疾。在鄧穎超和周恩來的勸說下,楊振德這才辭掉了工作。
1927年4月,鄧穎超住進廣州德國教會醫院待產。因男嬰體重過大,生產過程中難產沒能保住孩子。
由于在1926年12月,周恩來已調往上海工作,所以,鄧穎超的生產過程都是母親楊振德陪伴照顧的。
當時鄧穎超產后身體非常虛弱,由于四·一二政變發生,時局也變得異常嚴峻。鄧穎超所住的醫院也不是安全之地。
廣東省委婦女部干部陳鐵軍這時受黨組織之托,裝扮成貴婦人進入醫院,通知鄧穎超母女趕快離開廣州!
在醫院醫生的協助下,鄧穎超和母親打扮成護士和女工,乘坐德國領事去香港采購藥品和醫療器械的船只,這才離開了廣州,前往香港。
同年5月1日,鄧穎超與母親由香港輾轉到達上海。
由于當時黨在上海的活動已全面轉入地下,鄧穎超只能以母親楊振德的名義在報紙刊登尋人啟事與周恩來聯系。
周恩來與鄧穎超母女聯系上后,將產后虛弱的鄧穎超送入醫院治療。
但是由于鄧穎超產后不久受時局的影響,車馬勞頓地輾轉香港、上海,情緒緊張,又加上沒有得到及時的休養,所以身體狀況不容樂觀,今后恐怕不宜懷孕。
這個消息對鄧穎超的打擊是巨大的。看著女兒憔悴的面容,楊振德痛在心里,默默陪伴著女兒,悉心照顧著女兒。
當時黨組織在上海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楊振德就以行醫看病為名,充當黨組織的地下交通員,幫助女兒、女婿的革命工作,并以行醫所得贊助女兒、女婿的工作經費。
1934年5月,楊振德來到中央蘇區瑞金,與先期到達這里的女兒、女婿團聚。
這時的楊振德已年近60歲,但她仍然不想吃閑飯,就在瑞金的紅軍醫院當了醫生,為傷病戰士服務,并在軍中開設中西醫門診部,為紅軍的衛生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紅軍官兵的深深敬重。
鄧穎超與周恩來隨紅軍長征后,楊振德因年邁被留了下來。在轉移過程中,楊振德在南昌被捕。
當時在法庭上,法官要求楊振德勸女兒鄧穎超脫黨。這位革命的媽媽回懟法官也非常有力:
“女兒的事情,父母管不著,委員長不是也管不了自己的兒子嗎?”
楊振德入獄三年后,直到西安事變發生,國共二次合作,才被釋放出獄,到武漢與女兒團聚。
這時,周恩來也將自己的老父親周劭綱接到武漢與自己一起生活。
但不久后的武漢也不是容身之地。
1938年8月,日軍逼近武漢時,楊振德與周劭綱等八路軍家屬隨工作人員撤退至湖南。
此后,由于日軍步步進逼,楊振德等人又從湖南、貴陽,于1940年秋輾轉撤退重慶。此前,1939年9月,周恩來因骨折赴莫斯治療,并于次年5月回到重慶。
回到重慶后,周恩來夫婦就把楊振德和周劭綱兩位老人接到重慶,與自己團聚。
到達重慶后,楊振德老人的生活總算安頓下來。但這時,老人的年齡已65歲了,長期的顛沛流離,三年的牢獄生活,已極大損害她的健康。
與女兒、女婿團聚幾個月后的11月,一生辛勞的楊振德病倒了,高燒不退。
楊振德自知病體沉疴,大限將至,她慈愛地安慰女兒、女婿:
“我要回老家去了,你們不要難過。”
次日,楊振德老人便與世長辭。
老人一生自強,不愿給別人添麻煩。她在臨終之前還在囑咐身邊的人:“我不重要,不要為我奔忙了!”
楊振德老人14歲父母雙亡,婚后丈夫早逝,獨自拉扯年幼女兒輾轉南北,靠教書和行醫培養出優秀的女兒。她的一生很曲折很坎坷,但她自強自立,給女兒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鄧穎超曾這樣回憶起自己的母親:
“我媽媽是一位平凡的婦女,慈祥的母親,她自強自立,對我的教育和影響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
謹以此篇文章向剛強賢良的革命母親楊振德老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正是這些像楊振德一樣剛強明理的母親,才培育出了鄧穎超這些共和國的優秀、杰出的兒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