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是我國唯一由東向西流的內陸河,它發源于泰沂山脈,孕育著古老的齊魯文明。歷史上引汶濟運工程是京杭大運河航道暢通的巨無霸工程,其中堽城壩與戴村壩功不可沒。
前幾天我本想去拍攝一下堽城壩遺跡的,結果發現原來的堽城壩已經變成了堽城壩攔河閘,但卻發現了一個了不得秘密,那就是大汶河的水神原來是人文始祖三皇之一的大禹。
堽城壩的歷史始于元憲宗七年(1257年),為減緩水勢,避免災害,同時利于漕運,始筑堽城壩(今堽城里村附近)遏大汶河水南流,由洸河注入濟寧。到了明成化十年(1474年),在原壩西4公里處重新修筑石壩(今堽城村北)。
不過因為明代的白英建了一個戴村壩,堽城壩慢慢就被遺忘了。
2018年,寧陽在堽城壩址處又建了一座恢宏高大的攔河閘,并建了一座堽城壩博物館,只是不讓人參觀,這座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了有名無實。
堽城壩不見了,但在大汶河堽城壩攔河閘南北兩側有兩個建筑,還可以見證當初堽城壩的歷史和文化。其中一是南岸堽城壩村北的禹王廟,另一個是北岸聳立在大堤內的東岳圣母廟。
禹王廟,位于泰安市寧陽縣伏山鎮堽城壩村北、大汶河南岸200米處。原名汶河神廟,廟祀禹王。據清咸豐《寧陽縣志·秩祀》記載:“汶河神廟,在堽城壩。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員外張盛建壩,因立廟。”原來大汶河的水神竟然是大禹,而不是其它的大江大河傳說中的水神。
禹王廟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沿中軸線依次為廟門、神道、虹渚殿、禹王臺等建筑,正殿兩側有東西兩廡,院內還有歷代碑刻數通,以及古柏樹11株。
廟的正門為硬山頂建筑,紅墻黛瓦,門額懸“禹王廟”匾額,大門前蹲立兩尊石獅子守護。
院內神道兩側全是古柏,虬枝亂舞,其中最前面兩棵被稱為夫妻柏,東側一棵有“齊魯第一柏”之譽。
神道兩側有兩座碑亭,亭內均有一龜趺螭首石碑,東碑為明成化十一年(1475)“造堽城石堰記”碑,由明代文淵閣大學士商輅撰文,由征仕郎、中書舍人、鄉貢進士、東吳李應禎篆額書丹;西碑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同立堽城堰記”碑,由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大學士萬安撰文,布政使司樊輔書丹。兩碑的碑文就是記載當年修筑堽城壩的具體經過。
正殿為虹渚殿,灰瓦歇山頂三間穿堂式建筑,紅墻灰瓦,門額篆“風調雨順”四字。殿內塑2.2米高、身著帝王袍的禹王像,也是我國唯一的大禹坐像。
正殿之后為禹王臺,傳為大禹治水時祭天的祭臺。
東岳圣母廟孤獨地屹立在大汶河北岸,三間硬山式建筑,紅墻丹柱黛瓦,透過門縫可以看到內有東岳圣母塑像,平時關著門。畢竟這里是泰山范圍之內,祀東岳圣母應是當地百姓最為樸素的民間信仰,與禹王廟一樣,期望風調雨順一生平安吧!
兩座廟之間就是堽城壩攔河閘,橫跨大汶河,與省道S104堽城壩大橋平行,彷如兩道虹,一道交通,一道護衛著大河兩岸的安全。
攔河閘23孔之多,上面以黃琉璃瓦長廊覆蓋,兩邊分別為仿古五層四角閣樓,飛檐翹角,蔚為壯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