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問,孩子上學后越來越討厭學習,應該怎么辦?
其實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這件事應該放在上小學之前做,而不是等到孩子已經討厭學習了,才亡羊補牢。
今天的文章,小樣媽會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大家分享3條實用建議,幫助孩子愛上學習,希望對你有幫助。
01 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學習本身是有趣的,因為人都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每個孩子都有過一段天天問“為什么”的年紀,這就是孩子好學的最好證明。
可為什么很多孩子一上學就不喜歡學習了呢?
那是因為成年人總是把學習和上課、作業、考試劃等號。
這種以應試為目的的機械學習不僅枯燥,而且有明確的評判標準——分數和名次。
這就導致孩子很容易因為這個評判標準受挫,進而慢慢討厭學習。
想讓孩子喜歡學習,家長首先要做的,應該是重新定義“學習”這件事,進而幫孩子培養對學習的興趣。
比如孩子覺得識字沒意思,我們可以給他講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給他看相關的繪本、紀錄片。
孩子不喜歡數學,我們可以和他玩“買東西”的游戲,讓孩子來當收營員,體驗算錢的成就感。
孩子不喜歡科學,我們可以陪他做小實驗,看各種回答“為什么”的科普書。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能幫助他增長知識。
學校教授的知識或許不夠有趣,但那不是知識的全部,也不是學習唯一的方式。
陪孩子多體驗,多探索,多了解一些有趣的課外知識,孩子對學習的看法和態度也會跟著慢慢轉變。
02 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
為什么很多孩子在上小學前愛看書,愛學習,可一上小學就變了呢?
這其實和我們家長脫不開關系。
中國父母沒有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尤其在學習這件能夠改變一個人命運的大事上,我們更是在意的不得了,也焦慮的不得了。
孩子成績不如人的,我們希望他趕上去。孩子成績還不錯的,我們希望他更好。
父母對孩子學習的期待,可以說是永無止境,永不滿足。
可這對孩子來說卻是巨大的壓力,和永遠無法達成的完美目標。
不能讓父母滿意,就意味著孩子學得不夠好。
不能考第一名,考一百分,也意味著孩子學得不夠好。
結果就是,除了少數學霸,絕大部分孩子永遠無法在學習這件事上體驗到成就感。
不管多努力,學習換來的只有“我不夠好”的挫敗感。
試問誰能有一顆足夠強大的內心,一次次地體驗過挫敗后,仍能奮力向前,永不放棄呢?
很多孩子不是吃不了學習的苦,而是不想一遍遍地接受“我很差,我學不好”的事實。
假如我們做父母的能調整心態,不只看到成績和分數,還看到努力學習的孩子本身。
假如我們能放下得失心,不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假如我們能把注意力放在陪孩子查漏補缺,改善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上,不管成績好壞,都積極地陪孩子面對。
讓孩子相信只要他(做什么),就能(取得進步)。
我想孩子的壓力會小很多,對學習的抵觸和抗拒也會少很多。
畢竟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要比超越別人容易得多。
03 讓孩子找到學習的意義
做任何事,意義感都是很重要的。
它能讓我們更有熱情和動力,在困難面前更不容易輕言放棄。
我們小時候都讀過周總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故事。
亞運會上,看到運動員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和傷痛,都咬牙堅持,只想為國爭光的時候,我們都深受感動。
孩子學習也是一樣。
學習本身并不是一件輕松、簡單的事,不能只憑一時的興趣,父母的懲罰、獎勵來支撐。
我們需要幫孩子找到更強大、更持久的動力,那就是學習的意義感。
這份意義感可以因人而異。
可能是受榜樣的影響,想要成為科學家。
可能是受家人的影響,想要成為治病救人的醫生。
可能是為了一份熱愛,想要研究昆蟲、鳥類。
可能是為了祖國的榮譽,想要做出一番成績。
不管為了什么,只要孩子明白自己是為什么而學習,他就有了宇宙最強的學習動力。
他就不再害怕枯燥和失敗,能夠投入所有的精力,去好好學習。
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就不用再操心孩子的學習問題了,更不用擔心孩子會厭學。
以上3件事,如果你能花時間,在孩子3-6歲這段期間認真做,相信能幫助孩子發掘潛力,培養他對學習的濃厚興趣,趕緊行動起來吧。
- 我是小樣媽,復旦碩士,早期教育指導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輕松育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