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NAFO Fish Daily 2024年10月4日發布,有刪改
2024年9月23日-9月28日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舉行的西北大西洋漁業組織(Northwest Atlantic Fisheries Organization,后稱NAFO)第46屆年會,會上重點討論了西北大西洋漁業主要魚類未來的捕撈情況:特別是大西洋真鱈和加拿大紅魚,并強調可持續管理。
北大西洋擁有全球重要的洋流,包括將溫暖的亞熱帶海水向北移動的墨西哥灣流和將冷海水向南移動的拉布拉多洋流,并沿著格陵蘭島周圍和加拿大東海岸移動。這些洋流及其攜帶的營養物質在復雜的漩渦中相遇,形成了一個對野生動物非常重要的生產力區域:紐芬蘭大漁場,這里是全球大西洋真鱈(曾經)和北美鰲龍蝦漁業的主要產地,創造了無數的財富的同時也主導了幾個國家的興衰。
北大西洋很多保護措施和漁業糾紛需要協調
但這片漁業資源豐富的海洋地跨多國,各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域(公約區域)之外漁業沖突多有爆發,這需要整個地區更大程度的管理協調,負責長期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公約區域”內的漁業資源,并以此保障發現這些資源的海洋生態系統。西北大西洋漁業組織(NAFO)也因此誕生。
西北大西洋漁業組織(NAFO)是一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FMO)?,有權管理加拿大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以外的西北大西洋公海的捕撈活動,但鮭魚、金槍魚/馬林魚、鯨魚和定居物種除外(例如貝類)。西北大西洋漁業組織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協商與合作,促進公約區漁業資源的最佳利用、合理管理和養護。
它是一個政府間組織,聚集了西北大西洋沿岸的國家和對該地區漁業有興趣的國家。西北大西洋漁業組織的目標是“確保公約區域內漁業資源的長期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并以此保護發現這些資源的海洋生態系統”(西北大西洋漁業合作公約)。
自1979年成立以來,歐盟一直是北約的成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由13個締約國組成,其他成員包括加拿大、古巴、丹麥(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圣皮埃爾和密克隆島的法國、冰島、日本、挪威、大韓民國、俄羅斯聯邦、烏克蘭、聯合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
開放更多漁區的大西洋真鱈漁業
在此次會議上,NAFO批準了一項歐盟-加拿大聯合提案:在2J、3K和3L區重新開放大西洋真鱈漁業。
2024年6月26日,加拿大漁業部長Diane Lebouthillier于宣布:加拿大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NL)的北部鱈魚禁令在歷經32年的嚴格管理后,于近日正式結束。加拿大大西洋鱈魚(Gadus Morhua)將恢復商業捕撈,新的允許捕撈總量(TAC)為1.8萬噸,較之前增加了38%。
渥太華于1992年7月2日宣布了毀滅性的加拿大大西洋真鱈商業捕撈禁令。該省北部和東部海岸的鱈魚種群正在崩潰,暫停捕撈是幫助它們恢復的一種方式,NAFO的其他成員國也陸續停止在該海域的大西洋真鱈捕撈。
因此加拿大恢復大西洋真鱈捕撈后,恢復歐盟等其他成員國在公約區域的捕撈配額是公平和必要的。除此之外,各國還達成協議,準備開放3M漁區(公約區域)的大西洋真鱈捕撈,在繼續保護該區域鱈魚現有種群數量的基礎上,進行小規模的捕撈作業。
NAFO主要漁業管理區劃分
大比目魚捕撈配額分配
2024年9月28日,加拿大與法國就大西洋比目魚的共享捕撈權達成了歷史性協議,結束了長期以來的緊張僵局。根據協議,法國將獲得加拿大年度大比目魚配額的3.0%,即約150公噸,主要在法國領海及西北大西洋漁業組織管轄的公海區域捕撈,這是法國此前捕撈量的兩倍。
大西洋比目魚作為高價值底棲魚類,其捕撈活動一直備受關注。此次協議的達成,不僅緩解了加法兩國在漁業資源分配上的緊張關系,也為兩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協議的實施,加拿大和法國將共同致力于保護和管理這一重要漁業資源,確保未來世代也能享受到其帶來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加拿大紅魚捕撈未來逐步開放
加拿大圣勞倫斯灣的商業紅魚捕撈漁業自1995年以來一直關閉,用于幫助紅魚種群恢復到健康水平。不過隨著近幾年海水溫度上升,當地紅魚種群數量大幅回升,加拿大政府在經過周密的種群資源調查以及實驗性捕撈后,終于在2024年開放了商業性捕撈。
2024年5月31日加拿大漁業和海洋部(Department of Fisheries and Oceans Canada,后稱DFO)公布了2024年度加拿大紅魚捕撈管理計劃(2024-2025 Management Plan for redfish),在管理計劃中DFO稱:加拿大圣勞倫斯灣Unite 1漁區的紅魚漁業將于2024年5月15日開始到2025年5月14號結束,為期一年,2024-2025年的年度允許捕撈總量(TAC)為6萬噸。
加拿大開放紅魚的商業捕撈后,對于公約區域3L和3N海域的紅魚資源,歐盟方面表示:由于這兩個區域的紅魚種群資源調查并不完善,所以暫時不建議進行大規模的商業捕撈。但也無需關閉漁場,因為關閉漁場也會對數據收集的科研性捕撈產生重要影響。可以等到科學調查部門確定大部分區域的紅魚種群資源符合商業捕撈規格,在確保漁業資源可持續、經濟可行性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商業捕撈。
- 轉載聲明
- 本文轉載自NAFO,有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