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跨年的興奮感消散,從陽歷新年到陰歷新年這段時間,可能是很多人情緒最復雜的日子。
也許欣喜,也許迷茫。
當你站在春節團圓的門檻上,盤點一年來的收獲,難免會問問自己:
我這一年做的選擇都對嗎?新的一年,我會做得比現在更好嗎?
這些問題其實并沒有答案,而你的迷茫,更多是來自于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對未來缺乏一些安全感。
蘇軾在《沁園春》中曾寫下一句話,對每個追尋幸福的人,都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
意思很簡單:成功與否,主要看形勢;但何時該低調、何時該出手,則要靠自己的權衡。
可惜,這句話雖精辟,蘇軾自己也沒能做到。
翻遍古代史書,想找個案例來闡述這句話,最合適的,其實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三國人物:
“?;ⅰ彼抉R懿。
司馬懿這一生,是一場與亂世群雄較量的生存游戲。
面對時代巨大的不確定性,他的每一次選擇,可以說都決定著生死。
最終,“三國盡歸司馬懿”,他成了笑到最后的那個人。
讀懂他的故事,或許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去收獲一份穩穩的幸福?
2025,活成司馬懿的狀態,沒準兒會是你最正確的一個選擇。
與后人印象中的老謀深算不同,30歲前的司馬懿,也是一個充滿憂慮的年輕人。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眼見董卓、袁紹這樣通天的人物起了高樓,又眼睜睜看著他們樓塌了,留下滿地荒墳,戰火不休。
不僅是平民百姓無路可走,司馬懿這樣的世家才俊,也對未來感到憂慮和迷茫。
亂世人命如草,一個繁盛的家族,也可能在一夜之間被消亡抹滅。
哪怕司馬懿出身世家,有7個優秀的兄弟,有極高的天分,他仍然沒有安全感。
局勢不明,他唯一的選擇只能是韜光養晦,盡可能地提升能力,打磨心性。
他要一邊積蓄能量,一邊等待那個最佳時機、最合適的合作伙伴出現。
那些年,他將自己封閉在老家,讀了很多的書,思考了很多道理,在史書上留下的形象是:
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挥袘n天下心; 處危亡之中,簞食瓢飲,而披閱不倦。
他知道自己這樣一個沉默寡言,又缺乏安全感的人,如果想在亂世中闖出一番事業,不被其他強者碾壓,只能在能力上勝過別人。
只有比對手看得更遠,想得更多,悟得更透,才能真正守護自己的人生,保護自己的家族。
沒人知道司馬懿究竟熬了多少夜,讀了多少書,涉獵了多少學問。
但能在史書中查到的,是司馬懿弟兄8個皆是青年翹楚,但所有人都確定,司馬懿是其中最厲害的一個。
他能抓內政、能管糧草、能帶兵打仗,還精通農業,是堪比諸葛亮的全能型人才。
毫無疑問,沒有蟄伏期的勤學苦練,也就沒有后來備受曹操器重的司馬懿。
很多人覺得日子過得不順,是環境問題,時代問題。但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像司馬懿那樣,先專注于提升能力。
如果你覺得前景不明,最好的破局之法,是去掌握一種能力、熟練一門技術、深耕一個領域。
無論最終是否能以此謀生,成為專家的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獲:
可以跨領域復用的學習能力和經驗,已經是你超越一般人的競爭優勢了。
當30歲的司馬懿覺得自己擁有了扎實的內功,足以應對亂世時,時代也發生了變化。
曹操平定北方,局勢明朗,他需要更多人才維護統治,他派人告訴司馬懿:
如果再不出來當官,就把你抓起來吃牢飯。
那一年,司馬懿結束了“藏鋒”的日子,被命運推動,站到了歷史舞臺中心。
他早已做好了準備,無所畏懼。
曹操一共兩次派人去找司馬懿,想讓他為自己效力。
第一次,司馬懿22歲,曹操剛剛打贏官渡之戰,立足不穩,挾天子以令諸侯,口碑又差,沒人知道他能走多遠。
不管是在哪個年代,站錯隊伍,跟錯老板,都是件很恐怖的事。
稍有不慎,滿盤皆輸。
所以司馬懿的選擇是“藏”。
他低調裝病,告訴曹操自己有風痹癥,癱瘓病榻,實在不能打工。
每當外人在場,司馬懿就要表演臥床不起,拿針扎大腿都沒反應。
他演了7年,直到曹操成為一世梟雄,司馬懿才確定這人會是個好老板,至少不容易垮臺。
于是,在曹操第二次找他來做官的時候,司馬懿抓住機遇,果斷答應了。
時機已到,是時候展露才華,成就一番事業了。
與30歲前的隱忍不同,加入曹操集團之后的司馬懿鋒芒畢露。
他效忠世子曹丕,出謀劃策。東征西討,屢獻奇策,多次平定內憂外患,最終成為魏國頂梁柱,滿身榮耀,家族昌盛。
趁勢而起的他,實現了抱負,成就了事業。
站在今天回頭看,曹操的的二次征召,或許真是司馬懿最后的一次機會。
因為隔年曹操就發布《求賢令》,網羅了更多人才。
如果司馬懿繼續抗命,結果很可能只有兩個:
被曹操殺了以絕后患;被視為棄子永不重用。
司馬懿看準局勢,抓住了改命的機遇,而生活中,普通人面對機遇卻常會遺憾錯過。
當機會出現,很多人往往猶豫不決,擔心自己沒有準備好,或是覺得后面還有更好的機會。
但如果一直不改變,不逼自己邁出舒適區,人生也同樣會停滯不前。最終被他人趕超,內耗也隨之出現。
人不該做賭徒,但在趨勢日趨明朗,心里大致有底的情況下,不妨勇敢一點,多去嘗試。
抓住那些轉瞬即逝的機遇,未必就不能開辟一片嶄新天地。
司馬懿的人生可以說是30年一個階段。
30歲前韜光養晦,低調隱忍;30歲后選擇做官,位極人臣。
當所有人都等著他更上一層樓時,60幾歲的他卻突然稱病,回鄉養老去了。
因為時代又變了。
前30年的寶劍磨鋒,給他帶來了后30年的權勢,以及整個家族的富貴。可現在他需要重新收劍入鞘了。
原因有倆。
一是朝堂上最有權勢的曹家人——曹爽,為了獨霸朝堂,視司馬懿為仇敵。
另一個原因,則是司馬懿確實功勛卓著,家族樹大招風,子弟十一人皆為列侯。
哪怕他也曾寫《燕飲歌》表明心跡,“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意思是想要告老還鄉,歸隱清閑,只愿全身而退。
但曹爽依然步步緊逼,粗暴壓制司馬懿家族,讓他徹底失去了安全感。
皇帝太小,司馬懿太猛,功高震主,他是時候出局了。
這邊,司馬懿再次裝病,等待時機。那邊,曹爽也一點點地放下了戒心,開始驕奢淫逸,四面樹敵。
就在曹爽一次毫無防備地出城游玩時,司馬懿發動政變,一舉拿下最高權力。
很多人勸他放曹爽一馬,得饒人處且饒人。但他還是力排眾議,滅了曹爽全家,株連7000余人。
很多人說他太過陰狠,但三國本就是個群雄逐鹿的時代,他不用陰謀消滅別人,別人也會用陰謀消滅他。
史家柏楊評價:他所受到的詬罵與詛咒,并不公平。
偉人也說: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縱觀他的人生,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他始終保有清醒的自我,不隨波逐流,不走岔路。
時代的風向變來變去,司馬懿一直沒變,始終守著自己的原則,“用舍由時,行藏在我”。
人想要成事,無非是這兩個決定因素,一個叫時勢,一個叫實力。
他審時度勢,也聽從內心的想法。
當進則進,當退則退,不強求,也別猶豫。
普通人或許一時學不到他把握時機的能力,但至少可以學會保持自己的節奏。
不要被外面的大風吹亂,也不要被別人的想法左右。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才能走得踏實,不會迷茫。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 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
經歷青年的“藏鋒,中年的“出鞘”,享壽73歲的司馬懿用一生,生動詮釋了后世蘇軾寫下的名句。
時代變幻,未來迷茫,讀懂這句話,生活也許會平順不少:
“用舍由時”,順從時代趨勢,不做逆天而行的人;
“行藏在我”,該隱忍時就隱忍,該出手時就出手。
命運唯一確定的,就是它的不確定性。
人生漫漫,猶如行走在迷霧中,唯有你自己堅定的內核,才是照亮未來唯一的光。
點個“在看”,祝新的一年,得償所愿。
作者 | 滿喜喜,生而為人,滿心歡喜。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