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答疑父母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那就是:
家長先孩子一步情緒崩潰和胡思亂想了。
這明顯是家長能量不足了,怎么從情緒內耗變成情緒的掌控者和管理者,從而擺脫焦慮、恐慌和抑郁,瑪格麗塔·帕索斯在《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中有以下幾個建議:
首先,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太敏感和能量不足的人,往往是只做加法,不做減法。
為了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不斷的表現自己和追求完美,什么事情都想做到最好,即便在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也沒有斷舍離的勇氣。
樂于助人是一種美德,為別人賦能也是一種值得稱贊的事情。
但如果僅僅只是逼著自己,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即便自己內心能量不足時,也要堅持付出。
這是對自己的一種過度消耗,所以在評判自己是否有能力付出更多時,不要對自我過于苛刻,也沒必要總是消極批判自己。
遠離那些帶來太多消極想法的人,也遠離那些總是貶低你和挑剔你一無是處的人,更要遠離不懂感恩和道德綁架你的人。
守護好自己的心門,讓有益的人進入你的圈子,讓有害的人遠離你的生活,持續欣賞自己和遵從內心的聲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時,你的能量就慢慢回流了,而不是被一些有害關系而拖后腿。
用更多積極的思維去豐富自己的生活,積極向上,充滿愛心,但不要過度消耗自己。
其次,做感恩練習
現實有時比想象會善意很多。
雖然在生活中,會遇到一些不懷好意的人,也會有一些很沒有邊界感和不懂感恩和自私自利的人。
但大部分人還是很善意的,所以在薄情的生活中,多去發現更多的善意和美好,多去挖掘人性的光輝。
這是遠離敏感和被迫害妄想癥的一種有效做法。
可以寫每日感恩練習,也可以寫下你想感恩的100件值得感恩的事。
你會發現生活雖然有缺陷,但更多是美好和積極因子。
在悲傷時自我安慰,在被懷疑時,相信自己,在氣餒時自我賦能,在責備時自我和解。
放下偏執,放下糾結,放下評判,放下不信任人的想法,生命之光就會照進來。
最后,戰勝自動產生的負面想法
每個人都會產生負情緒,都會有一些不舒服的想法。
可以通過情緒三角來覺察情緒產生的步驟:
所有的負情緒產生都有事件的觸發,事情有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與解讀,之后產生的才是情緒。
情緒沒有好壞,它取決于你對事件的看法與想法以及理念和行為。
如果你對事件的解讀是憤怒,是危險,是擔心是忐忑,是不能接受和恐慌,那么情緒就是焦慮和崩潰。
相反,你對事情的解讀是接納,是機會,是重啟,是向前一步和重塑,以及從負面事情中看到正面動機,那么此時的情緒就是平和。
能量是正,還是負,不取決于事件,而取決于對事件的看思維、行為和覺察。
每個人都是基于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而產生的評判,但每個人都可以改變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從消極思維轉化為積極思維,這是對事件賦予的意義。
有時,人在消極思維中會有很強的強迫思維,在產生負面想法時,瑪格麗塔·帕索斯在《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也給出了以下建議:
第一步,先接納和歡迎自己的想法
有負面想法和強迫癥時,要做這樣的覺察:正是因為在乎才會擔心,正是因為擔心才會念念不忘。
但念念不忘的消極想法會產生恐懼,會加速自我強迫的發生。
歡迎所有的想法進入大腦,但分辨哪些是基于恐懼的想法,哪些是事實。
這樣把自我的感覺與事實剝離開,這樣慢慢強迫思維就減弱了。
第二步,放下想法,并讓它們成為過去
越是害怕負面想法,負面越會加強。
這時不妨不抗拒想法,慢慢接納,慢慢減弱,慢慢放下。
這個過程沒有捷徑,也沒有快速做到,只有慢慢來。
第三步,轉移注意力
沉浸于負面想法,一直想,持續強迫自己,才會越來越敏感。
這時不妨去從負面事件中跳出來,讓自己忙碌起來,可以去散步,可以讀書,也可以運動,積極主動的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有情緒并不可怕,敏感也很正常,但要學會向外走,學會多花點時間來專注自己。世間的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想開點,多去關愛自己,再棘手的事都能迎刃而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