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有一個小球,和一塊馬鞍面,你能采用什么方法把小球穩定放置在馬鞍面上呢?是費勁心思凹角度,還是直接哥倫布立雞蛋?不妨換個思路,讓馬鞍面旋轉起來,神奇的事情便發生了!
▲ 旋轉馬鞍面中“懸浮”在空中的小球
小球成功“懸浮”了起來,看起來好像被馬鞍面這個陷阱“囚禁”了。
1953年,一位德國物理學家沃爾夫岡·保羅 (Wolfgang Paul) 利用了旋轉的馬鞍面可以囚禁圓球的想法,發明了離子囚禁技術,利用旋轉的電場囚禁帶電粒子。這就是保羅阱 (Paul Trap) 。他也因發展了離子阱技術獲得了1989諾貝爾物理學獎。
▲ 沃爾夫岡·保羅(Wolfgang Paul,1913-1993),德國物理學家
什么是離子阱?離子阱是一種利用電場或磁場將離子(即帶電原子或分子)俘獲和囚禁在一定范圍內的裝置。理論上來說,帶電粒子被離子阱約束,其行為就能夠得到控制。然而,這一簡單理論想要通過實驗實現卻并不容易。
▲Penning離子阱和Paul離子阱
美國物理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嘗試操控單個電子,后來他能操控單個離子、做激光制冷,此外他還做了很多先驅性的研究工作。大衛·維因蘭德也因研究能夠量度和操控個體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方法,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1944-),美國物理學家
為什么離子阱能用于量子計算?首先,原子本身就是很好的量子比特。例如,我們現在使用銫原子的超精細結構能級,憑借其本身非常精確的躍遷,可以制造原子鐘。接下來,我們使用電場、電磁場、射頻微波,甚至是激光去操控原子躍遷,從而更加精密地定義時間以及頻率標準。
為了實現計算,我們需要讓不同的量子比特產生各種相互作用。通過激光的橋梁,把離子的內態信息與其運動態信息耦合起來。而不同離子之間的運動態又可以通過庫倫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從而將信息傳給其他離子。
▲ 在這個豪華場地里,離子可以與外界環境隔離,所以它們的量子疊加態可以保持很久 。
包括離子阱在內的量子計算平臺目前面臨的挑戰在于,科學家們需要在高保真度的情況下操控更多的量子比特。但當我們操控量子比特的時候,環境里的噪聲對量子操作的影響不可忽略不計。而我們不僅要能精確地控制一兩個甚至幾十個量子比特,還要把精確控制擴展到成千上萬個量子比特。離子阱的挑戰性就在于,除此之外,這個系統還要集成光和電,因此需要同時應對來自光學和電子學系統中的噪聲,技術方面難度比較大。
即使如此,中外科學家們在離子阱量子計算領域也仍在不斷探索。2024年5月,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512個離子的穩定“囚禁”和冷卻,以及對300離子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擬計算,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Nature上 [1] 。同年5月,Quantinuum公司宣布推出業界首臺具 56量子位離子阱量子計算機,計算精度極高 [2] 。
參考文獻
[1]Guo, SA., Wu, YK., Ye, J. et al. A site-resolved two-dimensional quantum simulator with hundreds of trapped ions. Nature (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