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西溪鎮上馬村上馬自然村位于永康市、東陽市與磐安縣的交界地帶,隱匿于蔥郁的山林之間,四周群山環繞,整個村莊宛如一座藏在森林中的城堡。400多年的歷史為上馬自然村留下了眾多珍貴的自然風貌、文物建筑。至今,該村依舊保存著古廊橋、八份廳、來龍山古樹群等珍貴遺跡。
獨特的古廊橋彰顯建筑之美
從城區出發去上馬自然村,一路就在莽莽林海之中穿行。汽車仿佛一葉小舟,時而浪谷,時而浪尖。抵達村口之際,絲絲柔柔的雨飄落在黑瓦之上。記者穿過狹窄的過道,步入上馬民宿避雨。院落里,磚墻泥漿上點綴著字畫,墻上高懸的中國結隨風輕擺,滿庭的綠植令人心曠神怡。
民宿的工作人員正忙于清掃,見記者到來,便熱情地打開了話匣子:“村里年輕人都去城里工作,平時老人居多,夏天才有游客。”
一番閑聊之后,在上馬村村委會副主任陳文祺的帶領下,記者踏上了村中的探訪之旅。沿著村中小溪蜿蜒前行,洗衣古渠旁,幾位老嫗的閑談在浣洗聲中穿插。只見一座古橋扼守著村子的要道,它以木材精心構筑,橫跨于清澈的小溪之上,橋頂覆蓋著古樸的瓦頂,橋內布置有眾多椅凳。每逢午間,村里的老人們便喜歡在此地聚集,鄉音繚繞,其樂融融。
這座古廊橋不僅是村里的標志性建筑,更是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它始建于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最近一次修繕是在1954年。廊橋全長11米,寬3.5米,其大小條木經過精細的鑿刻,以榫卯結構巧妙連接,工藝之精湛,韻味之獨特,堪稱建筑一絕。
上馬自然村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正統年間。據傳,上馬陳姓始祖志銓公的先祖銘十三公陳積安,于明代正統年間河南發生饑荒時,慷慨解囊,捐贈了1100石糧食以救濟災民。因此,正統七年,他被皇室冊封為“施善人”,其堂號為“旌義堂”,居住地則被封為“義門”。按照當時的禮制,百官經過此地時,文官需下轎步行,武官則需下馬以示敬意,直至行至現今上馬村的區域,方可重新上馬或起轎。因此,此地得名上馬,并沿用至今。
古樹群和古建筑交相輝映
最令上馬自然村村民引以為傲的,莫過于那片歷經滄桑、保存相對完好的古樹群。這些古樹是村民們心中無可替代的寶貴財富。陳文祺介紹:“我們村的古樹群,是浙江省重點保護的古樹群,其中掛牌保護的古樹多達211棵。”
古樹群之下,便是村內最為著名、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筑——八份廳。八份廳始建于明代,是村內古民居中的瑰寶。它青磚灰瓦,窗欞精致,飛檐脊獸栩栩如生,無不彰顯著中國古建筑的藝術魅力。如今,八份廳為村中的老年活動中心。在空閑時刻,村里的老人們會聚集于此,觀看電視,消磨時間。
走出八份廳,屋后還保留著一座古老戲臺,因年久失修,僅有幾根頂梁柱保留下來。柱底的虎爪如意底座為清代式樣,雕紋保留尚好。
穿過戲臺繼續漫步,村內還有許多老宅映入眼簾,其中不乏城區中難得一見的排門房。轉入小路,幾座古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兩側,散發著濃郁的歷史氣息。
其中,一座翻新的清代建筑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院落地面由大小均勻的鵝卵石拼湊而成,房屋左右兩側各設一小門,門墻上鑲有“青來”“繞綠”四字,饒有趣味。
繼續向上行走數十米,便看見一處四合院老屋,屋內還住有多戶人家。臨近正午,不急不緩的炊煙從屋頂飄散開來,與遠處的青山相映成趣,依稀讓人感覺如同身處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中。老人坐在搖椅上慢搖休息,看到記者前來參觀,熱情招呼著讓記者多看看老宅的精美之處。這份慢節奏的生活,不由讓人心向神往、心曠神怡。
生態人文綿延共繪山居畫卷
上馬自然村自古以來文化底蘊深厚,秉持崇文重教、勤勞致富的優良傳統。這一精神不僅鐫刻于祖輩流傳的動人故事中,更在村莊的悠久歷史中得以窺見。
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上馬自然村成立了聲名遠揚的婺劇團,頻繁在義烏、東陽等地演出,以其精湛的演技贏得了廣大戲迷的交口稱贊。劇團歷經數十年風雨,直至20世紀90年代才緩緩落下帷幕。
20世紀70年代初,上馬自然村依托豐富的竹林資源,創辦了上馬竹篾廠。起初,村里廣納賢才,招募技藝精湛的篾匠,精心編織涼席、地簟、籮筐等生活器具。竹篾廠大量生產竹器工藝品,遠銷上海、杭州等地,為村莊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增強了集體經濟實力,推動了全村的繁榮發展。然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產業不是長久之計,封山育林后,村民沒了收入,紛紛外出打工。“有幾年,村里挺蕭條的。”陳文祺感慨道。
近年來,上馬自然村與棠溪村、百念秤村、義門村協同發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致力于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歷史文化村落。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人文環境,村民們通過發展旅游業和種植藥材開辟致富新路徑。許多來自上海、杭州的游客慕名而來,享受這里的清新空氣。“夏天這里晚上睡覺不用開空調,來這里避暑的游客可多了。”陳文祺說。
此外,上馬自然村還擁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迎龍燈、打羅漢等文化遺產獨具魅力。為推動古村落旅游與特色文化融合發展,上馬自然村深耕鄉愁文化,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常態化開展非遺文化展演等活動,持續帶動古村落旅游人氣高漲、活力迸發。
如今,漫步村內,裊裊炊煙帶來人間煙火氣。那些古樸素雅的老屋,不僅庇護著性格溫和的山民,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變革,風里來雨里去,滄桑中不減剛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