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289)
因護衛孫中山負傷而改名,曾參加酒泉起義,國軍少將——侯又生
侯又生(1903-1997),又名新望,號后覺,后改名侯爵,廣東梅縣人。梅縣初級師范學校畢業,1919年隨父去泰國,以織布謀生。
1922年回國,到廣州投軍,入孫中山廣州大本營衛士大隊,因自幼習武,身懷武功,被選為孫中山的貼身衛士。同年6月,陳炯明叛變,炮轟觀音山總統府,侯又生護衛孫中山脫險,登上永豐艦,身負重傷(據一位臺灣記者對侯又生的生前采訪,侯又生是護衛孫夫人登上永豐艦后倒地,當時已身中三槍)。后經搶救后重生,從此更名為侯又生。1924年1月,孫中山為參加觀音山之役的衛士隊授予獎牌,不知侯又生是否名列其中,因沒查到名單,文獻資料實在是太模糊了,無法辨認。
1924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二隊學習,因有從軍經歷,在學期間擔任副分隊長。
畢業后,任軍校教導第一團第二連一排排長。1925年2月,第一次東征前夕,因侯又生是廣東本地人,被派回梅縣做接應工作,收集情報,配合東征。執行任務返回后,調校本部參謀處(處長茅延禎)任參謀。并擔負了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證書蓋章的任務。
據侯又生回憶:"我記得很清楚,地點是在梅縣校本部,時間是1925年3月中下旬。我就坐在蔣校長辦公室一邊仔細地向已寫好了姓名的每張畢業證書上蓋章,共用了3個樣式的章。章由茅延禎發下并收回,連續蓋了3天才蓋完”。同年6月調任教導第一團連長,參加了第二次東征。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后,先后擔任國民革命軍總預備隊指揮部上尉參謀,總指揮部參謀處第二科(諜報科)少校代科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團長胡宗南,黃埔一期)中校團附。
1928年初,中央軍校成立軍官團,蔣介石親自兼任團長,侯又生任第三連(連長張誠)中校排長。
1929年初,重返廣州,任黃埔軍校第七期學生隊第三中隊中校中隊長。
1930年,入南京中央軍校憲警班(班主任溫應星)受訓。1932年,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長文鴻恩)督察處督察員,1933年2月,接替吳正定,任上海市公安局第七區第一所代理所長,后任所長。同年4月,因吳淞蘊藻浜居民控告,被撤職,由七區二所所長姚本元接替。7月,被報攜款潛逃,遭政府通緝。
1934年秋,侯又生投靠駐閩綏靖公署主任蔣鼎文,任駐閩綏靖公署上校參議。1936年任南京補充兵訓練處新兵團上校團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歷任第二補訓處(處長馮嶷)上校團長,湖北省軍管區司令部參謀室主任。
1940年,任軍事委員會校閱委員會校閱官,同年入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第十期學習。1941年后,歷任第三十九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兼)少將高參。第八十六軍(軍長方日英,黃埔一期)代參謀長兼軍干訓班教育長。
1943年,轉投黃埔一期的梅縣同鄉李鐵軍,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李鐵軍)少將高參。
1944年2月,任第二十九集團軍(總司令李鐵軍)副官處少將處長。
1945年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抗日戰爭勝利后,第一戰區改為西安綏靖公署,任綏靖公署少將高參。1946年,入中央訓練團任少將團員,1947年,返回廣州在鄉閑居。1948年,任駐蘭州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主任張治中)少將高參。
1949年,蘭州解放前夕,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西逃,在酒泉隨部參加了起義。后改名侯爵,登記職務時謊報是連長,真實身份暴露后被捕入獄。
1975年被特赦獲釋后,定居安徽巢湖。1986年后,任安徽省政協特邀委員,巢湖市政協副主席,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安徽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名譽會長等職。1997年3月在安徽巢湖病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