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攝影|李馨宇
制圖|俠客君
天山,歷來被認為是新疆地理的天然分界線
它把新疆劃分為了 氣候差異顯著的南疆與北疆
將準噶爾和塔里木兩大荒漠區(qū)分割在兩側(cè)
它與阿爾泰山、昆侖山一起,
組成了新疆“三山夾兩盆”的地理格局。
天山在西北地區(qū)的位置
制圖/俠客君
天山是一座濕潤的“島嶼”
在西風環(huán)流的搬運下
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濕潤水汽
翻越西伯利亞和東歐平原
遠隔萬里之遙抵達至此
在離海洋最遙遠的大陸中心
在重重沙漠的包圍之下
為萬物搭建起一座躲避風沙的“堡壘”。
從太空中看天山山脈
圖源/NASA中文網(wǎng)
天山是一個復雜且年輕的山脈
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的古生代
約兩百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對它影響最大
劇烈且復雜的地質(zhì)演變
在這里留下了諸多自然偉力的痕跡。
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
攝影/李馨宇
天山是垂直的生態(tài)園
受到海拔垂直高度和降雨的影響
天山跨越了不同的氣候帶
植物種群在山坡上呈現(xiàn)出梯度變化
這里擁有全世界
溫帶干旱區(qū)最典型、最完整的
山地垂直自然帶譜。
天山北坡的典型的 山地垂直自然帶
圖源/愛給網(wǎng)
與此同時
它又是一個的極其矛盾的山體
我們總是將山地
與偏遠、貧苦、交通不便等聯(lián)系在一起
但有人卻說
天山是通道,是走廊,是文明的源起
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應許之地”。
生活在天山之中的游牧民族
攝影/李馨宇
尤其是在天山北坡
濕潤與干旱、荒涼與秀美、寒冷與炎熱...
它匯集了諸多相互對立的詞語
這里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優(yōu)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璀璨的歷史文化、多樣的地貌格局
它們共同組成了一條“極致的風景線”。
請橫屏觀看
天山北坡最引人矚目的地標——博格達峰
攝影/李馨宇
在天山北坡,你將會看到什么?
1
地球的律動
大約在6500萬年以前,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相撞,這對我國地理格局的影響非凡。不僅鑄就了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和我國的諸多山脈,還劃分出一二三級階梯。天山的崛起,也與這一事件有關(guān)。
由于高原和山地的地形阻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濕潤氣流無法進入內(nèi)陸,西北地區(qū)因此變得干旱無比。湖泊變成了沼澤,沼澤變成了荒漠,森林深埋地底變成了煤礦,動物變成了化石.....
01 天山腳下的“百里畫廊”
天山北麓的丹霞地貌,就是地球那時的偉大作品。
在天山北麓的低淺丘陵之中,發(fā)育著一種獨特的砂巖地貌。其“色如沃丹,燦若明霞,狀貌萬千,壁立千仞”。如同一幅藝術(shù)家的畫廊,在天山腳下排布百里。
砂巖窗欞宮殿構(gòu)造,這是我國西北干旱區(qū)特有的丹霞地貌形態(tài),因其立面酷似窗欞,整體結(jié)構(gòu)如宮殿而得名。攝影/李馨宇
這種獨特的地貌發(fā)育于大約2億年到1.4億年以前,彼時的前山丘陵還沉浸在一片淺水湖泊當中。
在漫長的歲月中,湖泊中沉積了大量以紅色為主調(diào)的彩色巖層。之后,在地殼運動的影響下,盆底的紅層抬升隆起,紛紛暴露在地表。在長時間流水的切割作用下,逐漸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特征。
這里的丹霞地貌一步一景。經(jīng)過歲月風蝕雨淋,紅色的陡峭山峰巍然挺拔,錯落有致的紅色山脊綿延伸向遠方。
丹霞地貌的形成過程
圖源/網(wǎng)絡(luò)
一條修建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國防公路s101從丹霞山區(qū)的腹地貫穿而過。從戈壁,一直延伸到濕地。沿途風光旖旎,美不勝收,為我們揭開了天山北麓最宏偉的畫卷。
網(wǎng)紅公路S101從百里丹霞核心區(qū)貫穿而過
是一條欣賞丹霞地貌的經(jīng)典公路
制圖:俠客君
它們在地質(zhì)運動中斷裂變形,在不同的干濕環(huán)境下氧化還原,按照不同的形態(tài)堆疊再一起。呈窗欞、城堡、廊柱、單斜狀,形貌萬千。由于干旱的氣候,丹霞周圍僅有少量低矮的草本植物生長。從遠方望去,它們的形態(tài)展露無遺,極其富有觀賞性。
除此之外,因為受到天山造山帶的影響,這里還發(fā)育著一系列東西向褶皺和斷裂。巖層往往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傾斜,因而大量出現(xiàn)山體“頂斜”的現(xiàn)象,這與濕潤的西南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丹霞截然不同。成為地球上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丹霞最經(jīng)典的區(qū)域之一。
斜頂?shù)牡は既缤蛱鞗_去的云霄飛車
攝影/李馨宇
其實,在整條彩色走廊上分布最多的,還是“彩色丘陵”。彩色丘陵是近二十年才出現(xiàn)的地貌學名詞。雖然它與丹霞都屬紅層地貌,但它們的形態(tài)卻截然不同。彩色丘陵頂面渾圓如蛋,色彩種類更加豐富和艷麗。
彩色丘陵與丹霞相伴而生,形成彩色丘陵的混合物沉積在湖底,而形成丹霞的砂巖層則分布在湖盆周圍。彩丘的地層以白堊紀各種顏色的粉砂巖和泥巖為主,它們交替出現(xiàn),結(jié)構(gòu)疏松,更易于風化,因此無法形成“身陡、頂平”的特征。
與丹霞互為孿生的“彩色丘陵”地貌
攝影/李馨宇
有研究發(fā)現(xiàn),當?shù)貙又?Fe3+含量多且Fe3+/Fe2+比值高時,地層呈紫紅、磚紅色;Fe2+含量多且 Fe3+/Fe2+比值低時,地層呈白、黑色;Fe3+/Fe2+比值由高漸低時,地層顏色從紅向灰綠、黃灰、藍灰過渡至黑或白。
在沉積過程中,干旱環(huán)境以氧化作用為主,含鐵礦物為赤鐵礦(含 Fe3+);潮濕環(huán)境以還原作用為主,含鐵礦物為針鐵礦(含 Fe2+)。巖層厚薄則反映了不同沉積環(huán)境的時間長短。因此,我們可以從巖層的厚度和顏色來推測古氣候環(huán)境的狀態(tài)。
當巖層中含有白色石膏層時,高明度的白色、黃色,中等明度的紅色、赭色和低明度綠色和黑色的成為精巧絕倫的組合 。明度之間的反差,讓整個丘陵區(qū)各色雜陳,組合有序,在大地上呈現(xiàn)出波浪起伏的變化,極富有韻律感和層次感。
而后期的構(gòu)造運動使其表現(xiàn)為單斜山和單斜群峰,形成了五彩斑斕的疊層狀丘陵景觀。因此,巖層間的肌理條紋像彩帶一般,隨著山勢的起伏,綿延展布,這就是彩色丘陵形成的秘密。
疊層狀彩色丘陵形成過程
繪圖/楊金山 攝影/李馨宇
02奇臺魔鬼城
同樣位于天山北坡,同樣是河湖相沉積物。卡拉麥里國家公園東南部的“奇臺魔鬼城”與“百里丹霞”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
魔鬼雙子塔,兩座孤丘并立,由水平層理的粉砂巖構(gòu)成,在風力的侵蝕下,被切割成石柱一樣的“風蝕柱”,是魔鬼城最具代表性的景觀。攝影/李馨宇
這些山丘在地質(zhì)學上被稱為“雅丹地貌”,20世紀初,瑞典學者斯文.赫定和美國學者斯坦因赴羅布泊地區(qū)考察,發(fā)現(xiàn)了這種特殊地貌。“雅丹”,維吾爾語的意思是“陡壁的小丘”。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在旅行者眼中“魔鬼城”幾乎已經(jīng)成為了雅丹地貌的代稱。
奇臺魔鬼城的面積大約八十平方公里,像極了一座神秘莫測的城廓。
在兩億年到六千六百萬年之前,這里也是一片濕潤的湖泊。它經(jīng)歷了湖盆抬升,濕潤到干旱的轉(zhuǎn)變,巖層裸露在地表。在季節(jié)性暴雨沖刷及定向風吹蝕作用、溫差劇烈變化產(chǎn)生的脹縮效應下,松軟的泥巖層發(fā)生斷裂,它們被差異侵蝕成一系列壯觀的土墩和溝槽,奇形怪狀的雅丹地貌由此被塑造出來。
灰黃色、灰白色的泥巖和砂巖,反映了中侏羅世末期的氣候溫暖濕潤,湖泊和沼澤發(fā)育的沉積環(huán)境。攝影/李馨宇
它們造型多樣且怪誕,有的像亭臺樓閣,城廊街道。有的似羅剎寶殿,蘑菇、有的則像巨型軍艦,動物怪獸。
時至今日,風沙依舊還在雕琢這片荒涼之地。每當大風刮起,強勁的氣流就在奇形怪狀的巖石狹縫與空洞中穿梭,發(fā)出凄惻陰森的聲音,聽起來就像魔鬼的叫聲,再搭配上奇怪的造型,不由得令人膽顫心驚,這也是“魔鬼城”得名的原因。
雅丹地貌的形成過程
制圖/李馨宇
除了雅丹地貌以外,這里的硅化木群和恐龍化石也格外出彩。
硅化木分布集中、數(shù)量和規(guī)模巨大、保存極完整而著稱。僅在公園硅化木景區(qū)11.65平方公里的面積范圍內(nèi)就出露有近千株,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硅化木群產(chǎn)地之一。
在產(chǎn)出硅化木的同一套巖層中,還保存有豐富的恐龍化石。其中袁復禮教授1931年發(fā)現(xiàn)的奇臺天山龍是中國人第一次在亞洲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2006年,恐龍溝出土的蜥腳類食草恐龍化石身長35米,取代中加馬門溪龍而成為新的“亞洲第一龍”。
奇臺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zhì)公園
攝影/李馨宇
奇臺硅化木
圖源/網(wǎng)絡(luò)
03 火燒山奇觀
就在奇臺魔鬼城不遠處,還隱藏著另外一處自然界的奇觀——火燒山。
這里擁有大自然最純粹的紅,環(huán)顧四周,萬物失色。唯有這片土地,如同被烈火親吻過,留下永恒的印記。
請橫屏觀看
將軍戈壁——火燒山
攝影/李馨宇
火燒山的魅力,在于它那無數(shù)起伏的小山丘皆由磚紅與桔黃交織的巖石構(gòu)筑而成。色澤之鮮艷,質(zhì)地之堅硬,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丹霞地貌不同,它的“紅艷”并非天生,而是經(jīng)過熾熱的地火烘烤。
亞洲最大的硅化木群,轟動全國的恐龍溝,被稱為化石之庫的石錢灘都在這里,和魔鬼城并稱將軍戈壁“四大奇跡”。它們的同時出現(xiàn)彷佛向我們印證著一個曾經(jīng)的時代,穿越時空的長廊,我們還能窺見這片土地侏羅紀時期的輝煌。
侏羅紀時代
圖源:網(wǎng)絡(luò)
在兩億年前,將軍戈壁上綠意盎然,溪流潺潺,湖泊密布。參天古木與奔跑林間的恐龍,共同編織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巨變,將這一切的繁華深埋地底。隨之而來的,是干旱與風沙席卷大地。曾經(jīng)的森林一部分成為了煤海,另外一部分樹桿先被湖水浸泡,又被風沙掩蓋,成為了硅化木。恐龍變?yōu)榛椎某练e物抬升,在風力侵蝕下變成了“魔鬼城”。
千萬年過后,下覆煤層自燃,最終又成就了獨一無二的燒變巖奇觀。如今,“隆隆”的機器聲喚醒這片沉睡的土地。曾經(jīng)的樹林以煤炭的形式,再次溫暖著人間每一個角落,續(xù)寫著屬于自己的嶄新篇章。
04 多彩河谷
天山的北麓,數(shù)十條河流由南向北流淌,它們相間而行,幾乎等距,分布極有規(guī)律。受到相同構(gòu)造作用控制,所有河流均向一個方向偏移,數(shù)條河流就像芭蕾舞天鵝湖中的四小天鵝,動作整齊劃一。
天山的北麓,數(shù)條河流由南向北它們相間而行
圖源自《中國國家地理》
穿行在河流切割出的峽谷給人帶來另一種視覺享受。河流將平闊的大地拉開一個口子,外面平淡無奇,但當進入到箱形的谷地,你會看到河流將巖層切開,色彩各異的巖層暴露無遺,在流水的沖刷,形成了無數(shù)的細溝、切溝,如一幅絢麗多彩的抽象派油畫作品。
而河谷底部,蜿蜒流淌的辮狀河流,千轉(zhuǎn)百回,河水時分時合,時大時小。交織纏繞,亂如發(fā)辮的流水在河道中留下一道道的河心灘,長條狀的心灘像一條條游動的海豚。
穿越天山北麓彩色走廊的眾多同質(zhì)河谷地
都呈現(xiàn)令人驚詫的色彩和線條
圖源:愛給網(wǎng) 天空之城TM
而河水沖刷彩色巖層帶來的物質(zhì),也在河床留下多彩的痕跡,多種色彩疊加,整條峽谷五彩斑斕,明亮動人。安集海峽谷、奎屯河峽谷、瑪納斯峽谷、塔西河峽谷等,所有穿越天山北麓彩色走廊的眾多同質(zhì)河谷地都呈現(xiàn)令人驚詫的色彩和線條。
每一條河流由南而北流淌,都像是給這條彩色走廊橫切一條條剖面,讓我們能從縱向上體驗自沙漠戈壁到山地,再到雪山冰川的地貌變化,還能感受不同地貌所呈現(xiàn)出的色彩。
天山北麓的安集海河谷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牙地克
2
冰雪的雕刻
這片土地并非只有炎熱與干旱,除了百里丹霞的“橙”、將軍戈壁火燒山透徹的“紅”,這里還有冰川浩然一色的“白“,以及天山湖泊溫婉如玉的”藍“。
雖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鞭長莫及,但好在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途徑天山時還有殘留的水汽。它們在天山山脈高海拔匯聚凝結(jié)成冰、成為大自然最鋒利的“刻刀”。
天山表面的冰川群
圖源:愛給網(wǎng)
如果我們站在一望無際的準噶爾盆地之中向天山望去。你會發(fā)現(xiàn)它宛如一堵橫亙于天地之間的巨墻,阻擋來往的去路。群峰的冠冕之上,白色的冰雪猶如綢帶一般披懸掛山頂。
據(jù)統(tǒng)計,在中國境內(nèi)的綿延1700公里的天山山脈發(fā)育有9000多條形狀綺麗的現(xiàn)代冰川。冰川面積9225 平方千米,冰儲量高達1011 立方千米。
在3700米以上的極高山帶上,群峰相連,極高山環(huán)繞。由第四紀冰川運動所形成的角峰、刃脊如同利劍一般刺向天際。這里的山體表面終年銀光閃耀,巨大的冰舌從山尖蜿蜒至腳下,宛如從天而降的銀色長帶。冰川兩側(cè)由古代冰川形成的堤岸般的側(cè)磧,宛如歲月的印記,靜靜地訴說著地球變遷的故事。
云霧中的天山
圖源:愛給網(wǎng)
冰川的“舌頭”有時橫躺在綠茵茵的花草盛開的高山草原上,給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有時又沖進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與古老的樹木交織在一起。側(cè)磧與雄偉壯觀的冰川、銀裝素裹的冰洞以及如詩如畫的森林、草原、湖泊相互映襯,仿佛是大自然最偉大的杰作。
難怪古代路過的詩人揮毫想要把它譜寫成詩。因而才有了那句“天山雪云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
天山角峰群
圖源:愛給網(wǎng)
在地球上億年的時光中,冰期與間冰期交替著發(fā)生。
在兩百萬年以前的第四紀冰期,這里更是一片冰雪的海洋。無數(shù)形態(tài)綺麗的冰川在山谷中蜿蜒盤旋,裹挾著礫石循著山谷迤邐而下,對大地進行改造,在天山留下了諸多冰川運動所形成的遺跡。
天山天池
攝影/李馨宇
冰川就像是一把巨鏟,在山谷中刨蝕挖掘出巨大的冰窖。而冰川所裹挾的巖屑礫石則堆砌成寬厚的冰磧壟。當氣候轉(zhuǎn)暖,冰川向山頂退卻,冰雪融水被留在了冰窖之中,聞名遐邇的高山湖泊——天山天池便因此誕生了。
在陽光的照耀之下,湖面波光粼粼,如星河般閃耀,游船在水面劃出長長的波紋。遠方雪山或藏匿在云霧幻境之中,或倒映在碧藍的水面上,給人們留下無限的遐想。
天山天池,遠處是天山北坡的最高峰——博格達峰
圖源/愛給網(wǎng)
3
河流與雨水的創(chuàng)造
冰川的作用還遠不止于此,它還是天山表面的“高山水塔”。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為天山帶來了豐沛的降雨和降雪。每年,都有將近百億立方米冰雪融水與山地降雨一起涌入到各條河流之中。
它們沿著陡峭的山地一路高歌猛進,在山谷中千轉(zhuǎn)百回,在山前形成了廣袤的沖積平原,也為沿途的生命帶去無限的生機。在河水和雨水的滋潤下,大地披上了綠衣,山坡上翻滾著金黃色的”浪花“,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了滋潤改善......
01 天山的綠色腰帶
在海拔1500米到2800米左右的中山帶,氣候溫潤,降水極為豐厚,是天山北坡最富有生機的自然帶。
每株成材的云杉貯水量可以高達2.5噸。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將水汽返還給云層,繼而在山地中引發(fā)新一輪的降雨。攝影/李馨宇
一種獨特的常綠喬木——雪嶺云杉,在中山帶連峰續(xù)嶺,蜿蜒東西。從南天山以東,一直延伸到哈密以北,遍布天山北坡的半山腰,像是一道沿著山地盤踞的綠色長龍。
雪嶺云杉是天山上的活化石,經(jīng)歷了數(shù)千萬年的地質(zhì)歷史和氣候變化。據(jù)說在4000多萬年前,它們由青藏高原遷徙而來,逐漸演變成大西北獨有的的植物。雪杉發(fā)達的根系猶如章魚的觸手,可以透過堅硬的巖石狹縫扎根,從土壤中汲取養(yǎng)分。在向下扎根的同時,它們也在拼命向上生長。一株成材的雪嶺云杉可以生長到二十至三十米,相當于10層樓房的高度,被當?shù)厝朔Q作“望天樹”,是極佳的建筑材料。
除此之外,它還具備強悍的涵養(yǎng)水土功能,成為除冰川以外的第二個自然“水庫”。云杉蒸發(fā)的水分與同緯度、同面積的海洋相比還要多50%左右,水汽升騰,化云為雨,它就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對天山北坡的氣候、土壤和水資源等起到保護作用。
2005年,雪嶺云杉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十大森林”之首,人們被雪嶺云杉的高大所吸引,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來,想要一睹雪嶺云杉的風采。
請橫屏觀看
每株成材的云杉貯水量可以高達2.5噸。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將水汽返還給云層,繼而在山地中引發(fā)新一輪的降雨。攝影/李馨宇
02 金色麥海
與山腰上的雪嶺云杉森林相互呼應的,是山腳處的萬畝麥海。“向天借雨,靠天收獲,無需澆灌,也不用施肥。”是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給予人類的底氣。
在第四紀冰期時,在風力的搬運作用下,天山北坡東段山前堆積了廣袤的黃土地貌,河流和地表徑流不斷從黃土覆蓋的丘陵流過,最終它被切割成梁狀和臺地狀,成了今日人們播種麥子的“黃土梁”。
得益于冬暖夏涼,雨水豐沛的氣候環(huán)境。上萬畝的麥田在大地上綿延不絕,它們隨著丘陵的起伏生長,形成了天然縱橫交錯的田埂。在夏季,一眼望不到邊的山巒上,起伏著金黃色的麥浪,已收割的麥田上則堆著大捆大捆的麥垛。
請橫屏觀看
江布拉克景區(qū)是典型溫帶干旱區(qū)山地垂直綜合景觀和特有的山地麥田版畫的完美結(jié)合,是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延續(xù)景觀,被中科院確定為保護最完整最早的綠洲文化之一。攝影/李馨宇
天山北坡的耕種歷史可已追溯到漢代。
《漢書》中記載:文帝時,匈奴數(shù)寇邊,太子家令晁錯上言:“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fā)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以備之。
從此,西域農(nóng)業(yè)的開拓便與鐵血戍邊緊緊捆綁在了一起。轟轟烈烈的屯田戍邊歷史,便以此為節(jié)點拉開了序幕,在往后2000多年的時間里薪火相傳。
人類文明的火種、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也如同生生不息的麥田一樣在這片土地上得到了延續(xù)。曾經(jīng)戍邊將士親手種下的麥子,也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獨特的風景。
東漢時期的戍邊將領(lǐng)耿恭雕像
攝影/李馨宇
03 生態(tài)與文明的“通道”
天山北坡的大部分河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沒有“尾巴”。我國的絕大多數(shù)河流都是既有源頭又有源尾的,但也有例外。它們因為種種原因,在中途即消失,失去了明顯的河道,成為無尾河。
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
攝影/李馨宇
不過,在它們消失之前,將會在荒漠之中饋贈給萬物一份珍貴的禮物——濕地綠洲。
綠洲,指的是沙漠瀚海中可以耕種的綠地。有人說:“天山山脈是一根木簽,綠洲則像是穿在上面的羊肉。”這個比喻十分恰當。
濕地,是自然界中一種獨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它位于陸生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的過渡地帶,具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和強大的生態(tài)凈化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
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
攝影/李馨宇
新疆地處重要鳥類繁殖地西伯利亞和鳥類越冬地南亞之間,每逢春秋兩季,大量的候鳥將通過天山山脈周圍的綠洲濕地進行遷徙,它將會成為眾多水鳥的繁殖地和越冬地。
數(shù)萬只水鳥在濕地保護區(qū)中歇腳覓食、翩躚起舞,與波光粼粼的水面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生態(tài)畫卷。
天山位處于亞歐大陸的十字路口,亦是文明的十字路口
制圖/俠客君
綠洲濕地不僅是候鳥的通道,人類文明也在綠洲中誕生。在中亞無垠的沙漠瀚海之中,綠洲濕地是人類出行的“高速公路”,是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的通道,連接中西方的絲綢之路同樣是通過一個個綠洲進行連接的。
天山是亞歐大陸的地理中心,位處于交通的十字路口。中華文明、印度河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西亞新月地帶)、地中海文明、埃及文明皆在這里相會。商隊、僧人、軍人的頻繁往來,留下了諸多文明的痕跡。
天山北坡北庭故城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里的佛像
攝影/李馨宇
4
騎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
在濕地、草甸、森林與峽谷之間,還生活著一個世代傳承的游牧民族——哈薩克人。游牧民是天山的原住民,在古代突厥語里,“哈薩克”是“脫離”和“遷徙”的意思,這便是他們生活方式。他們的歷史,幾乎都是在遷徙中譜寫的。
”馬是人的翅膀“,這是哈薩克人古老而含義深刻的諺語。一匹馬在它生命周期的任何階段,都是牧民最真誠的伙伴和朋友。對于每一個哈薩克人來說,騎馬都是出生自帶的技能。
哈薩克人對泉水有著特殊的信仰。在遠離城市的天山山地以及準噶爾盆地的荒漠之中,沒有自來水,泉水就是游牧民族以及畜牧的主要飲水來源。他們將地表涌泉視為是上天的恩賜,在泉水周圍的樹干綁上紅色的布條以及貢品,以表感恩之情。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地名大多也都與泉有關(guān),如“江布拉克”、“薩伊恒布拉克”、“霍斯布拉克”、”薩爾布拉克”。布拉克,就是“泉水”的意思......
01
哈薩克人究竟從何而來?西北地區(qū)的草原自古以來便是游牧民族的天堂。他們的祖先塞種、烏孫、康居人早在幾千年前便開始在天山北坡附近的草地馳騁。
在呼圖壁的南部山區(qū),有一塊石壁兀立如闕,當?shù)乩习傩辗Q之為“康家石門子”。1983年在這里發(fā)現(xiàn)大量的巖畫,有關(guān)專家論證定為距今三千年的游牧民族——塞種人的遺存。攝影/李馨宇
有哈薩克人的地方,就有轉(zhuǎn)場。哈薩克人常說:“白云跟著風走,我們跟著羊群走”。“那羊群跟著誰走呢?”我好奇地問。我們的司機張師傅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新疆人,他告訴我們,羊群跟著雪線走。
由于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存在,在天山的不同高度形成了不同類型的草場。擁有包括平原荒漠草地、山地草原化荒漠草地、山地荒漠草原草地、山地草原草地、山地草甸草原草地、山地草甸草地在內(nèi)的多種類型的草地。在歷史長河中,牧民也形成了不同季節(jié)利用不同高度草場的遷徙游牧方式。
一個哈薩克少年騎著白馬向我走來,陽光透過松林,光影斑駁在他的臉上,透露出青春的朝氣。我趕緊按下快門,抓拍下了這一瞬間。攝影/李馨宇
夏天正是牛羊養(yǎng)膘的好季節(jié),他們穿越云杉森林,將羊群趕往高山草原帶的夏牧場。此時高山草甸帶的冰雪融化,濕潤且富含有機質(zhì)的土壤滋養(yǎng)著優(yōu)質(zhì)的青草。等到冬季時,趕在雪花將高山牧場覆蓋之前,他們又必須把羊群往山下的低山草原帶趕,在能夠抵擋風雪的崖壁或森林中渡過漫長且寒冷的冬天。
轉(zhuǎn)場時,牧民們攜子女及親屬,組成駝隊,帶著帳篷、生活用品,趕著畜群一起逐水草輾轉(zhuǎn)而居,開始一場浩浩蕩蕩的生命大遷徙。
在天山北坡,我們總是與正在轉(zhuǎn)場的哈薩克人不期而遇,羊群將公路堵得水泄不通,它們并不害怕汽車,不管你怎么鳴笛警示,它們總是搖晃著屁股向前慢悠悠地蠕動,像是在向我們炫耀示威。
請橫屏觀看
哈薩克人正在公路上趕羊轉(zhuǎn)場
攝影/李馨宇
哈薩克人的轉(zhuǎn)場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一次轉(zhuǎn)場,便是幾十到幾百公里的行程。期間,他們要與風雪搏斗、和兇猛的狼群斗爭、趟過冰冷湍急的河流、沿著崎嶇的山路奔波,一路上歷經(jīng)千難萬險。他們大概率就是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了,這樣的日子他們已經(jīng)過了幾千年了。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哈薩克人的轉(zhuǎn)場總是雷打不動地、樂此不疲地進行著,一代又一代地傳承。
只有在不同的草場中四季輪轉(zhuǎn),將天山的草地利用到極致,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牲畜對草原的破壞,為子孫后代留下最優(yōu)質(zhì)的牧草。
哈薩克人騎在馬背上,奔跑著,驅(qū)趕著羊群轉(zhuǎn)場。羊群在羊道上漫步,煙塵在空中飛舞,它們發(fā)出咩咩的叫聲。有幾只不聽話的小羊在隊伍的尾巴上企圖逃跑,哈薩克人發(fā)現(xiàn)了,矯健地從馬背上翻下來,撿起石子朝它們?nèi)尤ィ瑖绤柕睾浅馑鼈儯瑖樀醚騼簜儨喩眍澙豕怨缘鼗氐疥犖橹小?/p>
踩踏聲、呵斥聲、咩咩聲,就像是不同的音符,在山谷中拍打出牧人的樂章。它們在丹霞中,在雅丹中,在森林和草原中穿行,他們的身影,便是這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風景。
正在趕羊的哈薩克人
攝影/李馨宇
參考資料:
[1]《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志》
[2] 中國國家地理.最壯觀的轉(zhuǎn)場在新疆.單之薔
[3] 中國國家地理.天山冰川融水,塔里木綠洲的生命線.謝自楚
[4] 《中國天山自然地理》. 胡汝驥
[5]《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2期,天山北麓紅層帶:五彩斑斕中隱藏著大地“密碼”.李忠東
[6] 《地理·中國》——探秘自然保護區(qū),赤色奇峰
關(guān)注公眾號,收看更多有趣內(nèi)容
撰文、編輯 | 李馨宇
攝影 | 李馨宇 牙地克 天空之城TM
地圖繪制|俠客君
繪/制圖|楊金山 李馨宇
審稿 | 李忠東
部分圖源 | 愛給網(wǎng) Nasa中文網(wǎng)
海報圖源 | 李馨宇
部分章節(jié)摘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2期,
天山北麓紅層帶:五彩斑斕中隱藏著大地“密碼” 作者:李忠東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眾號原創(chuàng)出品,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