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0年里,地球人口一直在增長,從19世紀初預估的10億人口暴漲到如今的80億。
隨著人口增長,糧食問題,以及自然資源問題成為討論的焦點,一些人認為隨著自然資源耗盡,人口將通過大規(guī)模死亡,直到變成可持續(xù)的人口水平。
糧食相對好很多,由于農(nóng)業(yè)的進步、耕作方式的改變,以及耕作技術的提升,今天我們生產(chǎn)的糧食最少可以養(yǎng)活100億人,唯一的問題就是如何分配。
不過,隨著氣候變化,一些人認為,糧食也可能會出現(xiàn)危機。
當所有人都聚焦在自然資源耗盡,糧食不足人類社會會怎樣,人類該如何應對之時,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一位動物行為研究員設計了一系列實驗,用來觀察當動物的所有生存資源都不會耗盡,所有需求都得到滿足之時,社會會發(fā)展成什么樣?
這名研究人員是約翰·B·卡爾霍恩 (John B Calhoun),他的研究對象是老鼠,他對老鼠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其中有一個實驗非常出名,被稱為“25號宇宙”,這個實驗是他所有類似實驗中,規(guī)模最大(種群達到2200),跟蹤時間最長的一個(持續(xù)600天)。
老鼠的烏托邦
在25號宇宙的實驗中,卡爾霍恩和他的同事將四對絕對健康的繁殖老鼠放置在一個260厘米x260厘米的人造籠子里,這個籠子預計可以容納4000只老鼠。
他們將這個籠子稱為“老鼠的烏托邦”,里面的環(huán)境被設計成能夠消除幾乎所有導致野生小鼠死亡的問題。
老鼠們可以通過16個食槽獲得無限的食物,食槽通過隧道進入,一次最多可以喂食25只小鼠;上方還有水瓶無限供水;還提供干凈新鮮的建筑材料用于老鼠育兒;溫度則保持在20°C,這是老鼠生存的最佳溫度;不引入任何的掠食者;最后研究人員還采取了極端的預防措施,以防止任何疾病進入“宇宙”。
實驗開始之初,正如研究人員預料的那樣,老鼠們把原本應該浪費在尋找食物和住處上的時間都用于繁育后代。
最初,大約每55天時間,老鼠的數(shù)量就會翻一番,因為老鼠數(shù)量依然能夠占據(jù)了籠子內(nèi)最理想的空間,它們很容易進入食物通道。
不過,當老鼠數(shù)量達到620只時,問題開始出現(xiàn)。
烏托邦的衰落
這時老鼠的繁殖速度開始減慢,并分成幾個小群體,各自占領一片區(qū)域,但有些老鼠沒有被任何群體接受,它們無處可去。
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正常情況下,存活到成年的幼崽數(shù)量會比取代垂死或衰老的同伴所需的數(shù)量多出一點,而那些找不到社會位置的過剩幼崽會移居其它地區(qū)。
但是在25號宇宙中,那些“多余的”老鼠無法移居,也無法擁有任何社會角色,它們變得特別孤立無援。
那些被孤立的雄性在身體和心理上都退縮了,它們變得非常不活躍,聚集在“宇宙”底部中心附近的大水池邊,不再主動與既定的伙伴互動。
它們的這種“認慫”行為也不會引起有領土意識的雄性的攻擊,但它們身上依然會有很多傷口和疤痕,這是其他“孤立雄性”攻擊的結(jié)果,而被攻擊的孤立雄性不會做出反應,只是一動不動地躺在那里,但是它們會在之后以同樣的方式攻擊其他老鼠。
同樣也有被孤立的雌性老鼠,這些“孤立雌性”則把所有時間都花在梳理毛發(fā)、躲避其他孤立老鼠(從不打架),以及拒絕繁育后代上。
因此,它們擁有極好的皮毛,研究人員稱它們?yōu)椤?strong>美麗老鼠”。
值得一提的是,當這些老鼠被孤立時,他們就徹底無法融入老鼠的社會,即便研究人員把它們轉(zhuǎn)移到其它環(huán)境,甚至是野外,它們依然沒法融入群體。
除了孤立老鼠表現(xiàn)異常之外,雄性首領和能夠繁育的雌性,它們的行為也不正常。
雄性首領變得極具攻擊性,會毫無動機或利益地攻擊其他老鼠,并且經(jīng)常強暴群體中的其它雄性和雌性老鼠,有時甚至以同類相食而告終。
那些擁有幼崽的雌性有時會無緣無故拋棄或忘記自己的孩子,對入進入巢穴的老鼠表現(xiàn)出攻擊性——因此本來用于保護巢穴的雄性也被驅(qū)逐了,有時甚至直接殺死自己的孩子。
這種攻擊性會蔓延開來,老鼠母親們會定期殺死幼鼠,因此25號宇宙的某些區(qū)域的幼鼠死亡率高達96%。
研究人員把這個稱為“烏托邦”衰落的第一階段。
之后,在那些不負責任的母親,以及充滿攻擊性的其它老鼠攻擊中幸存下來的幼鼠,由于它們從不正常的老鼠行為中長大,所以它們的行為也發(fā)生改變。
研究人員把這些幼崽占據(jù)一定數(shù)量時,稱為“烏托邦”衰落的第二階段。
在第二階段,許多老鼠對繁育后代幾乎沒有興趣,它們更喜歡獨自進食和梳理羽毛。
不過即便如此,老鼠種群的數(shù)量還在緩慢增長,直到達到了2200只——低于“宇宙”實際可容納的數(shù)量,從此開始逐漸減少。
這時候的“25號宇宙”中,大部分老鼠對繁殖不感興趣,一些老鼠退居到籠子的上層,而其他老鼠則在下面組成“暴力團伙”,經(jīng)常攻擊和吃掉其他群體成員,有時候甚至是它們自己的群體成員。
低出生率和高幼鼠死亡率,以及暴力,很快整個“宇宙”中的老鼠就無法正常延續(xù)了。
上面這張照片是這個實驗的經(jīng)典照片,圖片中的人就是卡爾霍恩,他進入到籠子中做最后的觀察和登記,而這時僅剩下122只老鼠,很快這些老鼠也會死去,這個實驗則迎來了結(jié)束——差不多有600天。
不過,直到這個最后階段,食物仍然充足,老鼠的所有需求都得到了完全滿足。
為什么老鼠會滅絕?
卡爾霍恩將25號宇宙實驗中老鼠崩潰的原因稱為“行為沉淪(Behavioral sink)”,這是他專門為這系列實驗創(chuàng)造的詞語。
對于像老鼠這樣簡單的動物來說,最復雜的行為涉及求偶、母性照顧、領土防御,以及群體內(nèi)和群體間等級社會組織等相互關聯(lián)的行為。
當與這些功能相關的行為未能出現(xiàn)或者成熟時,社會就不會發(fā)展,種群也不會繁衍,最終整個社會崩潰,直到整個物種滅絕。
卡爾霍恩直言不諱,如果人類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所有需求都意外地得到滿足的話,那么人類社會也會走向同樣的道路。
在上個世紀,這個實驗和結(jié)論頗為流行,或許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對城市過度擁擠導致“道德淪喪”的感受產(chǎn)生了共鳴。
但必須指出的是,25號宇宙實驗沒有被人復刻過,所以現(xiàn)在人們并不認為這個實驗結(jié)果也適合人類。
除此之外,這個實驗的設計也受到了批評,因為這個實驗體現(xiàn)的并不是種群數(shù)量過剩導致的社會問題,而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有攻擊性的老鼠能夠控制領地并隔離其他老鼠的場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