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 覽
- 兩座重要科學設施在洛杉磯大火中幸免
- 全球四成公司計劃引入AI后部分裁員
- 藍色起源再次向獵鷹重型火箭發起挑戰
- 全球首座300MW壓氣儲能電站全容量并網發電
- 一半細菌學論文只關注10種細菌
學界頭條
1.兩座重要科學設施在洛杉磯大火中幸免
威爾遜山天文臺攝像頭拍攝到的伊頓大火。
圖源: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HPWren
席卷整個洛杉磯地區的大火依然在肆虐,上百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數千棟房屋被毀,經濟損失可能高達千億美元。位于洛杉磯附近的兩座重要科學設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威爾遜山天文臺(Mount Wilson Observatory)同樣受到了威脅,但是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從大火中保住了這些重要的科學資產。
為了應對這場大火,JPL將其“深空網絡”系統(指揮和溝通太空任務的國際網絡)轉移到了備用運行中心,并要求所有員工居家辦公,最終只受到了一些大風的損害。威爾遜山天文臺位于JPL東北方向約13英里的地方,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的所在地,也是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發現宇宙膨脹的地方,在工作人員和消防隊員的努力下,大火被阻止在了天文臺的停車場邊緣,驚險過關。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nasa-lab-and-historic-observatory-narrowly-escape-la-fire-damage
產經新聞
2.全球四成公司計劃引入AI后部分裁員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的《未來就業報告》(Future of Jobs Report)中的一項調查顯示,由于AI的“能力和普及性不斷提升”,41%的受訪雇主表示,如果這項技術能夠模仿和代替人類的工作,他們計劃在未來五年內縮減員工規模。WEF執行董事薩迪亞?扎希迪(Saadia Zahidi)在報告中表示,數字化接入的不斷增長是新技術的重要推動力,這些新技術可以改變勞動力市場。三種技術進步將產生最大的影響:機器人和自動化、能源生產和存儲技術以及人工智能和信息處理。
該報告在2024年5-9月間調查了全球 1000 多家公司,涵蓋了22個行業集群和 1400多萬名員工。綜合調查數據,受訪者認為未來五年增長最快的三個職業是:大數據專家、金融科技工程師、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專家,而最有可能被取代的工作則是:郵政服務員、銀行出納員及相關職員、數據錄入員。
來源:Future of Jobs Report
參考來源:
https://www.weforum.org/publications/the-future-of-jobs-report-2025/
3.藍色起源再次向獵鷹重型火箭發起挑戰
新格倫火箭
圖源:藍色起源公司
作為私營航天公司的重量玩家,亞馬遜老板貝索斯旗下的藍色起源一直不太順利,其開發的運載火箭和載人航天器都遇到了很多難題,被競爭對手SpaceX甩出了很遠,但是他們一直沒有放棄。近日藍色起源宣布,將于1月12日發射一枚全新的重載火箭——新格倫火箭,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著名宇航員約翰·格倫。新火箭高約98米,設計有效載荷達45噸,略少于獵鷹重型的64噸載荷。同時這枚火箭的一級助推器也是按照重復使用設計的,預期壽命可達25次。藍色起源希望它的成功能夠為公司的另一項計劃奠定基礎:一個名為“柯伊伯計劃”的衛星互聯網系統,對標SpaceX的星鏈系統。
圖源:藍色起源公司
參考來源:
https://www.blueorigin.com/zh-CN/missions/ng-1
4.全球首座300MW壓氣儲能電站全容量并網發電
1月9日,位于湖北省孝感市應城市的300兆瓦(MW)壓氣儲能電站示范工程全功率并網發電,這是繼2024年4月9日并網發電后,正式啟動兩個地下鹽穴注氣采氣,意味著應城300MW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開始商業運行。
這個儲能電站利用云應地區廢棄鹽礦洞穴為儲氣庫,打造了一個超級“充電寶”——單機功率達300MW級,儲能容量達1500MWh,系統轉換效率約70%,每天儲能8小時、釋能5小時,年均發電約5億千瓦時。以空氣為介質,轉化的電量可以滿足75萬居民一年的用電需求,可有效應對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間歇性和隨機性,為湖北省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省內新能源消納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來源:
https://www.cas.cn/syky/202501/t20250110_5044720.shtml
前沿研究
5.一半細菌學論文只關注10種細菌
圖源:https://doi.org/10.1101/2025.01.04.631297
一篇預印本論文分析發現,四分之三的細菌種類從未成為科學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而細菌學文獻中一半的論文僅關注 10 種細菌。密歇根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 Paul Jensen 在 PubMed 數據庫的論文標題或摘要中搜索了 43000 多個已知的細菌名稱,發現其中74%的細菌從未成為論文的主題,50%的論文集中在10種細菌上,90%的細菌學論文集中在1%的細菌種類上。
參考來源: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5.01.04.631297v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