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繼續帶大家領略膠東鄉村的風土人情,這次要介紹的村莊叫作“源水夼”,位于萊陽市龍旺莊街道轄區內。
龍旺莊街道位于萊陽城東,轄區內有多條干線公路經過,交通相當便利,而源水夼就位于308國道(原編號309)沿線。此前筆者曾數次行經這里,但大多是匆匆路過,而沒有進村參觀。唯獨在2022年初有次前去萬第鎮李家夼(與源水夼村南北相鄰)替一位闖關東后裔打聽李姓字輩信息時,導航提示有條穿過源水夼村的近路,我們這才更直觀地感受到了該村的風光,并隨手拍了幾張圖片。近來在整理資料時,筆者正好找到了這些圖片,接下來就簡單做個展示。而除了圖片之外,我們還以史志為參考,選取與源水夼村有關的信息進行介紹。
(▲源水夼村的位置示意)
首先從“源水夼”這個名字說起,按照《萊陽市地名志》的說法,明初(先民)建村于泉水兩側,取名源水夼。觀看地圖可以發現,源水夼村附近的小河屬于五龍河的“清水河水系”,而一山之隔的李家夼村,則屬于五龍河的“富水河水系”。換句話說,源水夼村和李家夼村之間雖然只是一座“小山”,但卻具有清水河、富水河兩大水系分水嶺(之一)的功能。
在姓氏方面,源水夼村有很多“修”姓人。對于這一點,民國版《萊陽縣志》亦有提及,縣志稱:“修氏? 孝廉睿之族,居二區止鳳、源水夼諸村。”而此前在介紹海陽修姓時,曾有熱心朋友留言介紹說:海萊修姓,本出一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源水夼在上世紀初是萊陽縣開展新式教育較為突出的村落之一。根據縣志記載,早在民國三年(1914年),該村就建起了私立源水夼高等小學。到了民國十八年(1929年),該校升級為萊陽縣立第九小學(完全小學),建新校舍四十余間。要知道,在當時整個老萊陽縣范圍內,也只有十所縣立完全小學。
此外,源水夼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還有兩人因考上大學而名留縣志,他們分別是考入北京大學文科修春泰和考入北平交通大學修振江。結合上文該村很早就建立新式小學的情況來看,這里的教育風氣可謂相當濃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