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虎老師:在書畫中尋找心靈的歸宿
作者/孫樹恒
一
書畫家孫世虎老師,是職業畫家。溯源來說是一個孫姓,說起來是我本家,只不過他祖籍是山西人,我祖籍是山東人,雖有太行山的“一山之隔”
但他熱愛書畫,我熱愛文學,盡管地域有別,沒有隔山隔水這一說,但對文化的熱愛讓我們的心靈緊緊相連。
我走進他的書畫工作室,也是書畫裝裱工作室,滿室是字畫和獎狀,有一個獎狀還是日本頒發的“賞狀”,不知道賞了多少錢,沒好意思問,應該是當時很高的榮譽。一張張獎狀,不僅是對他藝術成就的認可,更是他堅韌不拔創作精神的見證?。
孫世虎老師對書畫藝術的探索屢見成效,也算是天道酬勤。這個形象生動,活畫出孫世虎老師堅韌不拔的創作狀態。也是多才多藝的,動態的,持續的。讓人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掙扎與沉浮。
近些年,孫世虎老師一直在書畫印之間穿插耕耘,其海量作品很難歸類。展現了他多才多藝、持續創新的藝術追求?。
孫世虎老師一如既往,守著初心。并不那么滔滔不絕地講述書畫的“宏大敘事”,波瀾壯闊的人生風云,而又采用散點透視和烘托方式,把敘事焦點對準青城的歷史、詩歌辭賦,文物古玩,捕捉艱難歲月里,通過徐徐道來的碎片式來描摹自己的生存掙扎、命運沉浮,與書畫形成某種互文關系,進而營造出曲徑通幽、別出心裁的美學創作效應。
妻子郭紅霞老師說,孫世虎老師對書畫已經到了癡迷狀態,已經超脫了世俗生活。每天除了書畫,就是書畫,極少的空余時間。
每天就是這樣的對話,妻子郭紅霞老師招呼,吃飯了,孫世虎老師說,晾著吧。妻子郭紅霞老師說,該睡覺了;孫世虎老師說,你先睡吧。
不知道是抱怨還是表揚,妻子郭紅霞老師感嘆,而孫世虎老師這份熱愛,也深深影響了他的下一代。女兒與兒子都走上了美術之路。最有成就感的是,女兒大學畢業了,辦起了培訓班,準備考研究生;兒子正在大學美術學院動漫專業學習。說起書畫來,郭紅霞也頭頭是道,仿佛都中了書畫的“蠱”了。即使不滿意,她也只好“觀自在”了。
二
孫世虎老師,1970 年出身在土默特左旗一個叫朝號的村莊,祖籍山西,是走西口過來的。兄弟姐妹七個,他是最小的一個。父親雖為農民,卻滿腹經綸,精通易經,書法更是了得,每逢春節,便為鄉親們書寫春聯,那份文人情懷,這對孫世虎老師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孫世虎老師心中悄然生根。自幼喜歡古典文學,書法,中國畫,,從父親教他寫名字起,他便開始用樹枝在地上寫字。家里的報紙、廢紙上他都得寫滿。六歲那年,父親離世,這份早逝的父愛,讓孫世虎老師過早地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也鑄就了他堅韌不拔、獨立自主的性格。 1989年,孫世虎上了大學,專業是漢語言文學,他又開始研究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等人的作品。對于自己比較喜歡的詩詞,他還會記錄下來。4年后,孫世虎選擇了自主創業,開了焊接工廠,主要做門窗,接些小工程,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與妻子郭紅霞老師 1995 年結婚,97年女兒一歲多時搬遷到呼和浩特市。他的生意也風生水起,賺了不少的錢,買了幾套房子。生活似乎已是一片幸福景象。
然而,命運的轉折往往在不經意間。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幾年的騎行,讓孫世虎老師萌生了一個想法,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美景寫成詩、作成畫。剛開始時,孫世虎只是自己寫寫字、作作畫,但作品總是差強人意。于是他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把工廠賣掉,要專業學習書畫。2011 年,也許是他的天賦開了竅,也許是冥冥之中是父親的遺愿,讓他有了感悟, 被喚醒,他毅然決然地放下手中的生意,就開始自學起了書法, 2014 年參加了 書法學習班,主要學二王,沒有走彎路,他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書畫同步進行。妻子郭紅霞老師說,孫世虎老師自開始學習書畫,便一發不可收拾,2013 年到 2015 年是最難熬的時候,孫世虎老師工程不做了,妻子郭紅霞老師開了一個書畫裝裱工作室,兩個孩子都學美術,只好把房子賣了,才勉強度日。但那份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卻從未改變?。孫世虎老師書畫也漸漸有了名氣,困窘才緩過來。書畫裝裱工作室慕名而來的人也越來越多了。記得有一次,一個中年人走進工作室,看中了一枚書簽,又收藏了一幅字畫,聊起來,他父親就是一個書畫家,緣來是“文人相親”啊。
三
論做人、書畫,孫世虎老師拜著名畫家范治斌為師,范治斌為師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呼和浩特人,先后畢業于南開大學、魯迅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獲博士學位。國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任教于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碩士研究生導師。陜西省國畫院青年畫院院長。我也曾有幸見過范治斌老師,還給我寫了一幅字“此心安處是吾鄉”,這也是他的心聲吧,對家鄉情有獨鐘,他把大青山叫“家山”,每年都回到大青山寫生,夏天就在山里住,冬天也要進山里拍照片回來畫,范治斌老師的《傳統繪畫語言在寫生中的語境轉換》對書畫界影響很大。七八年了,孫世虎老師每年都跟范治斌老師進大青山寫生半個月,把他帶入了家鄉處處有美景,家鄉也是大好河山的境界。學會了如何用心去感受自然,如何將家鄉的美景融入書畫之中,從而達到了家國情懷與藝術境界的完美融合。閑暇時間,他自己也會會背上畫板,騎上摩托去寫生,感由心生便寫詩作賦。書畫與寫生本來就是相輔相成、彼此成就的關系,互為因果、殊途同歸也是必然的。
范治斌老師的藝術哲學,不僅讓孫世虎老師提高了技藝,更讓孫世虎老師領悟到了生命的真諦。用心去感受藝術,用畫筆去描繪生活,讓書畫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
孫老師在書法創作崇拜?元代著名的少數民族書法家。?康里夔夔(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恕叟,是蒙古族(康里部)人,康里夔夔在書法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尤其在行草書方面表現出色。書法作品如《謫龍說卷》、《李白古風詩卷》等,展現了晉人筆意,單牘片紙皆為人爭寶,不啻金玉。書法風格獨特,融合了魏晉“二王”的筆意,同時又吸取了孫過庭、懷素等人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爽利挺秀的風格。
在繪畫創作崇拜元代畫家、詩人、書法家、篆刻家。一個放牛出身,工詩善畫,尤以墨梅知名。王冕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所畫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勁健有力,亦對后世產生了較大影響。
孫世虎老師他們的作品歷史脈絡,沒有按圖索驥的歷史原貌,卻通過作品以及人物命運的盛衰、榮枯、起伏,折射,以形成獨特的創作魅力。隨著孫世虎老師的視點下沉,深耕細作,遵循書畫的自身邏輯,將種種生存樣態納入敘事經緯。對此孫世虎老師認為,“書畫是情感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這里的關鍵詞,就是準確,這為孫世虎老師的創作帶來了從容和自信。
孫世虎老師善于把握人物,人物承擔的角色和背景,然后接著一一寫出來,畫出來,如敘家常,云淡風輕一般,能留白處,絕不纏綿,也不恣意。
對于經歷豐富的孫世虎老師來說,書畫家通常是始終如一的,而每一幅書畫則是各種對立矛盾的集合體。風景和生活是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為你儲藏的驚奇永無若物的明暗比照,書畫中既是看點,也是風景。
五
我跟孫世虎老師、他妻子郭紅霞老師和書法家何瑞樂老師坐在寇老西飯館。
孫世虎老師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我們談歷史,談書畫,談篆印,談的投機,聊的熱烈,相談甚歡。就是自己再困難,不忘扶貧濟困。抗擊新冠疫情時,參加“同舟共濟,眾志成城——主題書畫展”, 2023年7月29日以來,受華北地區特大暴雨和上游洪水過境等因素影響,一些地區遭遇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為了幫助災區渡過難關,他揮舞豪情筆墨,用藝術為災區人民奉獻自己的愛心。將書畫拍賣的善款捐給災區。是獻禮“全國兩會”2023年重點推薦人民藝術家。
妻子郭紅霞老師溫柔地笑著說,我們已經不是生氣的年齡,一家人和和氣氣,任孫世虎老師的愛好浮想聯翩,任他心靈得以自由飛翔。多么豁達的女人,是理解、包容、搡扶、純粹的愛,讓孫世虎老師的藝術之路更加寬廣無垠。
在一旁的書法家何瑞樂老師對孫世虎老師的才華贊不絕口:“孫老師詩書畫篆刻樣樣精通,真該搞個書畫展,讓更多人欣賞到你的藝術魅力。”比如一首《登陰山感悟》是在一個秋天孫世虎登大青山所寫:點絳唇,甲午春登陰山紅召;驅車陰山,極目碧空晴川樹;白云飄動,風吹松林寒;冬過日暖,溪水石上潺;靜坐思,人生易老,何不暫貪歡?孫世虎老師說“當時看到大青山的美景不由地即興發揮作了這首詩。”
而范治斌老師為郭紅霞題寫的“留住手藝傳承匠心”,如今已成為孫世虎老師工作室和郭紅霞老師書畫裝裱工作室的文化名片,凝聚著他們無數的文化記憶和匠心精神。
感恩這份投緣的相識,孫世虎老師贈我一幅字“琴韻書聲”,字里行間透露出對我的深深的祝愿。正如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在這份相知中,我們共同感受著藝術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而“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則是對孫世虎老師藝術境界和人格魅力的最好詮釋。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