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高燃的一集,這是超級刺激的一集。
無論是誰從天域將度苦、度厄二位高僧請來了大奉,無論許七安體內的神殊與天域之間有何關聯,無論許七安是否能成功劈碎“金剛怒目法相”,這都必將是《大奉打更人》跳脫“無厘頭”的重要一役。
要知道作為原著小說,《大奉打更人》雖是一部以搞笑打底的架空小說,但在行文風格上卻是走的探案與仙俠相結合的路線。
而這也是為何作者會在儒釋道三個體系之上安排一個“武夫”,并又在其之下加入了巫師、術士、蠱師、妖族和神魔。
也許是為了簡化小說中那些錯綜復雜的門派之爭與人物關系邏輯,《大奉打更人》不僅淡化了“云鹿書院”與“消失的國子監”之間的關系,更是對其他體系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極大簡化與忽略。
而當度苦施展“金剛怒目法相”時,作為一個從未讀過小說的《大奉打更人》小白,卻對這場可以用“超燃”來形容的大場面,有了自己的解讀與不認同。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一點是,在原著小說中并非是度苦的本身與監正直接對話,而是由“金剛怒目法相”直接與監正對話的。
“那巨大到無邊無際的法相開口,聲浪滾滾,卻只有監正一人能聽見:‘當年若非我佛門出手,你能踏入一品?’”
或許看到這里,你會說出“監正是術士體系而非道門體系,何來‘佛道之爭’一說”的提問。
實際上之所以會有“佛道之爭”一說,完全源自度苦所施展的“金剛怒目法相”,以及這個法術與其對應的表現形式。
當我們看到“金剛怒目法相”這讓人震驚的一幕時,不知有多少人會由此聯想到《西游記》中孫悟空、二郎神以及四大天王所施展的“法天象地”神通。
作為古代思想家常常會在著作經典中使用一個詞匯,“法天象地”一詞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道家”詞匯。
而孫悟空等人所施展的“法天象地”神通,從他們的家學淵源和所在勢力來看,也可以肯定這是一門隸屬于道家的神通法術。
可在《大奉打更人》中,卻將這個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與《西游記》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法術換成了“相法”二字,并成為了“佛家”的特有技能。
作為《大奉打更人》中的一大亮點,“怒目金剛法相”不僅是佛門修行者品階的重要標志,更是力量與威嚴最直接的象征。
而實際上,在很長的一段歷史中,最早的道家“法象”一詞是與之后的佛家“法相”相通的,之所以會有“怒目金剛法相”一說,或許與“法相”一詞最早出現在《金剛經》有所關系。
在道家經典或《西游記》中,所謂的“法天象地”可以被理解為“有著效法天地的規模,如天地般深遠、偉大”,也有著“比喻法術高強、變化多端”的意思。
而佛家的“相法”,則更多被用于外形、形象、特征與屬性等意思,可以說“相法”一詞更多被應用在哲學上的描述或現象。
當然,作為一本小說或一部電視劇,我們自然不能苛刻要求《大奉打更人》在學術上嚴格區別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但當《大奉打更人》將本該屬于道家的法術形象賦予佛家能力時,當我們將原本的“法天象地”口口相傳成為“法天相地”之后,如果是“天地法相”或“法天相地”都還是可以理解與皆是的。
只是當“金剛怒目法相”一出,當“法相天地”這種法術出現后,作為解釋或描述“天”與“地”二字的“法”與“相”,本該是兩個獨立的動作,可如今將這兩個動詞放在一起成為一個描述“金剛怒目”的動詞,多少是有些奇怪與不合適的。
而這或許便是藏在小說《大奉打更人》背后,那眾多門派之間的爭斗吧。
當“道門”內部分裂無暇顧及其他時,當“佛門”大咧咧將“法天象地”這個“道門”絕學內化為“佛門”絕學后。
拋開小說為我們設定的《大奉打更人》門派體系不談,電視劇《大奉打更人》是否會跳脫小說,為我們描繪一個不同于小說版本的“佛道之爭”呢?
關于《大奉打更人》的解讀暫時先寫到這里,更多精彩解讀且聽下回分解。
若覺得文章不錯,希望您可以點贊、分享與關注哦,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