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月13日
在北京展覽館工地上
胡耀林等18名團員青年
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支青年突擊隊
71年來
黨和人民需要
就是青年突擊隊集結的號角
在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
“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
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任務中
青年突擊隊
始終沖鋒在“急難險重新”的前沿
在國家和所在行業領域的
一些重大戰略實施中攻堅克難
積極發揮作用
以無畏的姿態展現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
“羅陽青年突擊隊”
用青春托舉戰機翱翔
2024年11月12日的中國航展飛行表演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陽所研制、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飛公司生產的新一代隱身多用途殲擊機殲-35A飛行表演動作干練、流暢,像一道銀色閃電劃破長空。
在2022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的隊員們回信,勉勵他們學習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建設航空強國積極貢獻力量。
視頻:微信公眾號“共產黨員”
曾經,研制艦載機對中國來說還是一張白紙。因此,從接到艦載機任務那天起,羅陽和他的團隊就一直奮戰在研制現場。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羅陽每次都近距離觀察飛機起降,最近時不到20米,發動機轟鳴聲震耳欲聾,他的整個胸腔承受著巨大壓力。
“我們沒有任何選擇,必須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他經常說, “航空報國不是一種榮譽,而是一種使命。”
2012年11月25日,羅陽在隨“遼寧艦”出海執行殲-15艦載機首次起降訓練任務后,突發疾病,以身殉職。
羅陽倒下了,但是他的夢想不會止步。 “羅陽青年突擊隊”承英雄之名接續奮斗。10多年來,37萬名青年共組建15000余支“羅陽青年突擊隊”。他們攻堅克難,讓祖國的航空事業不斷創新、不斷突破。
圖源:微信公眾號“中國共青團雜志”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陽所首席專家王永慶介紹, 殲-35A骨干設計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30歲出頭 ,但他們展現了很強的知識功底和工作能力,“正是有這樣一個非常棒的設計團隊,再加上他們的愛國情懷,我們才能看到現在一系列的新裝備。”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飛公司特級技能專家孫明說: “聚焦急、難、險、重任務,扎根一線,拼搏奉獻,這是我們每一名突擊隊員的奮斗目標和精神追求。”
圖源:微信公眾號“中國共青團雜志”
西藏“團員青年突擊隊”
挺膺定日地震救災一線
1月7日西藏定日地震發生后,西藏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隊副支隊長孔特特積極響應號召,帶領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隊巴宜區中隊迅即組建抗震救災團員青年突擊隊。這支團員青年突擊隊共50人,平均年齡25歲,全部奔赴震中受災最嚴重的措果鄉,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圖:青年突擊隊成員為群眾搭建安置帳篷。
圖:青年突擊隊成員照顧災區兒童。
當晚凌晨4:00趕到現場后,這支團員青年突擊隊立即開展救援工作。震區氣候復雜、海拔高,加之余震頻發疊加,令此次救援面臨重重挑戰。
圖:青年突擊隊開展救援工作。
在余震不斷的惡劣環境下,團員青年突擊隊爭分奪秒地搭建帳篷,為受災群眾撐起了一個個臨時的“家”。同時,突擊隊又穿梭在各個安置點和帳篷之間進行消殺作業。
圖:青年突擊隊做消殺工作。
夜幕降臨,氣溫驟降,突擊隊再次穿梭在各個救援物資堆放點,為群眾搬運柴火物資,迅速架上火爐。
在忙碌的間隙,突擊隊的隊員們還會坐到受災群眾身邊,傾聽他們的哭訴與恐懼,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從8日凌晨4點到現在,整個救援過程中,突擊隊成員幾乎沒有休息。”孔特特說。
圖:突擊隊成員交物品給群眾。
1月10日,這支團員青年突擊隊做完這輪消殺后,稍作休整,預計11日返回林芝。孔特特說:“當前森林防火任務繁重,我們還得繼續堅守崗位。”
“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
從零開始,再到“圓滿成功”
視頻:@央視網
“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是中國科學院首個以老科學家冠名的突擊隊。“80后”青年科學家李文皓則是這支年輕隊伍的隊長。
李文皓曾用“有點瘋狂”來形容他們正在做的事情——研制一種能在天、空之間的臨近空間內飛行的高超聲速飛行器,而且還想從臨近空間發射它。
臨近空間是指距地面20公里到100公里的空域。由錢學森先生提出的臨近空間高超聲速飛行技術,是國家戰略高技術競爭的焦點。
2022年,李文皓 ( 左二)在進行飛行器檢查。力學所/供圖
因為這項研究沒有先例,很多事情需要從零開始。從2018年到2024年,迎接隊員們的是一次次的挫敗,以及不斷地復盤失敗的過程。
團隊辦公室對面,就是錢學森工作過的辦公室。在最艱難的時候,最鼓舞他們的是錢老那句振聾發聵的話: “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中國人怎么不行啊?”
“錢學森”這個名字對于李文皓和團隊里的年輕人來說, 不僅是精神和榮譽,也是實用的思想和方法 。一旦遇到重大任務,“我們要像老一輩科學家一樣,求真務實、大膽創新、勇于突破、協同攻關。”李文皓說。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這支青年團隊的心態愈發成熟。
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圖源: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科苑黨建”
“我們不能永遠躲在前輩的羽翼之下,要勇做時代的主角。” 李文皓表示,要傳承和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這是歷史賦予科研工作者的重任。
完成國際上首次臨近空間發射航空器試驗,實現跨域機動飛行和安全返回……“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用一次次 “圓滿成功” 交出了一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答卷。
“青年樞紐攻堅青年突擊隊”
跨越60多年的“接力”,從未退縮
60多年前,為了抵御當時頻發的洪澇災害,保護欽州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當地青年響應黨的號召來到工地一線,組建了一支超7000人規模的“青年突擊隊”,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建起了青年水閘。
1959年10月20日,欽江青年水閘開工典禮會場。
沸騰的牛頭灣工地。
結束歷史使命的青年水閘已被拆除,但就在離青年水閘原址幾百米的地方,助力廣西通江達海的青年樞紐正在新一代青年手中拔地而起。 這是一場跨越60多年的“接力”。
俯瞰青年樞紐。徐天保 攝
中交四航局青年工程師劉飛是平陸運河青年樞紐項目總工程師,以他多年的工作經驗來看,他接到的既定的任務目標 “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工期在前,沒有退路。平陸集團牽頭相關單位,在項目現場緊急組建起了一支青年樞紐攻堅青年突擊隊,包括劉飛在內的一百余名青年突擊隊隊員迅速投入到了搶奪工期的“主戰場”,對施工進度進行精細化調度管理,將每個施工環節都精確把控到分和秒。
青年樞紐夜景。林亮 王希 攝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青年突擊隊隊員們主動把工位搬到了工地上,以“移動辦公”模式進行現場施工協調,就連吃飯都不離崗。 “沒什么可說的,就是埋頭干。” 劉飛說, “我們不能退縮,也沒有退路,大家心里都只有那一個念頭:按期完成任務。”
2023年11月6日,平陸運河青年樞紐建設者正在進行安全巡查作業。李明珠 攝
為了防止海水上溯侵蝕混凝土構件,平陸運河建設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師、平陸運河集團青年突擊隊隊員鐘廣達和隊友們在集團公司帶領下與多個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啟了漫漫攻關路,為混凝土制定了十余個“配方”。在進行了近200組試驗、2000余個試塊測試后,這群“找配方”的年輕人找到了混凝土防咸的最佳配合比。
青年突擊隊奮戰在平陸運河建設一線。平陸運河集團供圖
同時,為了方便運河內的魚兒們洄游,平陸運河集團工程管理部業務副經理、平陸運河青年突擊隊隊員覃曉鳳和其他青年突擊隊隊員們全程參與青年樞紐魚道的建設。在覃曉鳳看來, 工程建設既要“有速度”,也要“有溫度” ,小小的魚道承載著工程與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企盼,將是平陸運河上一道無比美麗的風景。
參與平陸運河建設的青年突擊隊隊員們。平陸運河集團供圖。
湖北100支青科突擊隊奮勇爭先
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挺膺擔當
2024年11月5日,習近平到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考察,他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
為了激發湖北青年科技攻關活力,營造科技創新良好氛圍,去年,團湖北省委聯合省委組織部、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省科技廳、省衛健委、東風公司等單位圍繞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湖北五大優勢產業,組建了五支湖北省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總隊。
目前,全省按照“三級聯動、全面覆蓋、骨干引領”的建設體系,已建成湖北省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100支,開展各類交流分享、成果轉化活動300余場次,楊春和、朱英富、陳學東等院士專家指導授課,為青年科技人才鼓與呼,帶動市州、企業、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圍繞五大產業,進行科技攻關。
下一步,團湖北省委將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建強青科突擊隊,廣泛開展交流分享、產業對接、成果轉化活動,助力湖北省五大優勢產業突破性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 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貢獻青春力量。
71年攻堅克難、挺膺擔當
青年突擊隊
這面光榮旗幟
將在新時代煥發更加絢麗的青春光彩
制圖:張玉階
來源丨青春湖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