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很難,生活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說不出的感覺,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難言,無人問津,可能比苦本身還難受。
重生之后,葉檀老師變了很多,變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別人的苦。
她說,有苦我們一起分擔。
記住,這世界還有人,關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青城楨楠
過去一段時間,城市消費疲軟一直是中國經濟注意力的重心。無論政策面,還是輿論面,好像只要把城市的消費刺激起來,一切就都好起來了。
那農村的消費情況如何呢?中國農村人口占比近四成,數量超過4億人,同樣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消費是中國底層消費的基石。
(圖源:pixabay)
相信多數人看到的報道,都顯示農村消費一片大好,比城市更有韌性。就某種程度而言,這些報道是事實,但經濟現象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從邏輯上來說,城鄉消費不可能長期割裂,一個好,一個壞,一個火熱,一個冰冷,這違背自然經濟規律。中國很大,但也沒大到破壞經濟規律,大到跨過太平洋。
如果農村經濟真的一直好過城市,我們或許會看到大量城市人口回流到農村,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我們沒有看到。更可能的邏輯是,農村經濟好過城市,只是因為經濟變化還沒有傳導到更偏遠的地方,存在時滯效應。
最通縮的地方 竟然在農村?
經濟變化已經傳導到了農村。一個明顯信號是,2024年12月農村CPI增速時隔10個月,首次低于城市CPI增速。
1月9日國家統計局報道,2024年1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1%。其中,城市上漲0.1%,農村持平。1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環比持平,其中,城市持平,農村下降0.1%。
2024年2月之后、12月之前,農村CPI同比增速一直高于城市,城鄉差距一直在0.2%左右徘徊。
(圖源:pixabay)
農村通脹水平長期高于城市,符合媒體表述,也被各方認為是農村消費更有韌性的表現。但12月份的情況似乎說明農村的消費并沒有大象想象中有韌性,整個中國經濟有通縮壓力,農村成了通縮更嚴重的地方。
有些人會說,農村自給自足,物價水平低于城市很正常。這樣的直覺并不正確。
據數據GO公眾號援引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過去20年,農村CPI長期看高于城市CPI,20年漲幅比城市高出9個百分點。
這不難理解,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逐漸擺脫自給自足,物流成本更高,除了食物之外,其他物資也更難獲得。即便是食物,有的地方適宜種菜缺少肉類,有的地方適合養殖,但蔬菜水果匱乏,很少有地方啥都有,啥都便宜。
既然農村CPI高是合理的,更顯得2024年12月農村CPI低于城市,存在不合理性。
GDP增速最低 用電量增速卻很高
農業啥情況?
一號文屢屢是農村,但農村狀況又常常被忽視,長期剪刀差讓農村習慣了忽視。農村究竟如何,分析的人不多。
一些經濟數據已暗藏端倪。
比如,和CPI數據同一天發布的PPI數據顯示,2024年12月,和農民關系最為密切的產業農副產品、農副食品加工價格均出現較大幅度的變化。
2024年全年,農副產品價格同比下跌4.2%,12月環比下跌1%;農副食品加工業,全年下跌3.9%,12月 環比下跌0.4%,都在細分類目跌幅靠前。
去年三季度GDP增速,農林牧漁產業幾乎是所有主流產業里增速最低的,僅高于房地產和其他行業。
這些宏觀數據,指向以農為本的農民們處于何種境地,日子不好過。
有意思的是,看全社會用電量,第一產業的用電增速倒是不低。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4年前11個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8968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12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第二產業用電量581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3%;第三產業用電量1669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4%。
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GDP增速不快,用電增速卻不低,這說明什么?說明農業電耗是三產中最高的產業。還說明,農民創造一個單位的GDP,要付出更多的血汗和辛苦。
過去,我們有一個慣性認識,用電量高代表產業發展得好,經濟表現好。但這幾年,用電定律似乎失效了。
在所有產業空前內卷的情況下,用電量反映的是失去價格的數量邏輯,簡單來說,就是產量高不見得產出多。
產出沒增長多少,用電成本卻是剛性的,里外里到底劃不劃算,誰用誰知道。
(圖源:pixabay)
為什么經濟增速下行,農業用電量卻在逆勢走高呢?
2024年6月4日,中國電力企業管理有篇文章,專門說到這個問題。文章寫到,2015年以前,第一產業用電量年均增速與其增加值年均增速的差距比較小,且比較穩定,其中“十一五”“十二五”時期分別相差1.8、2.9個百分點。
但2015年之后,用電量與增加值增速差距越來越大。其中“十三五”時期差距擴大至5.6個百分點,“十四五”時期前三年差距高達9.1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僅從用電角度看,從事農業,性價比越來越低。
文章認為,農業耗電量上升是中國農村電氣化和機械化水平提高造成的。結尾處,文章援引《中國電氣化年度發展報告2022》中的數據,“我國農業農村電氣化率僅為35.2%”,認為未來我國農業還有較大空間,提高電氣化程度。
提高機械化和電氣化程度是好事,用電量增長有正面意義。目前的癥結在于,農業產出賣不上價,導致電氣化帶來的耗電量上升無法體現其經濟價值。
農民工的窘境
說到農村消費,不得不提一個龐大群體——農民工。
(圖源:pixabay)
農民工多數不在農村勞作,他們外出打工賺的錢大多匯回老家,最終在農村形成消費。農民工的情況會直接影響到農村消費。
農民工的現狀如何呢?
據國家統計局2024年4月30日披露《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下簡稱監測報告),農民工的數量呈現出緩慢增長的態勢,截止2023年,總人數已經達到2.98億人。
據監測報告,農民工年齡在繼續增大,2023年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3.1歲,比上年提高0.8歲。43歲,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全家的重擔都壓在他們身上。
無論城市還是農村,40+群體可能最沒有消費欲望,他們選擇把錢存起來供養家庭。據開源證券的統計,農民工消費意愿隨著平均年齡的增長不斷降低,2015年消費傾向已經跌至30%。
最近幾年更新的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不再有消費意愿統計,相信消費傾向下跌的趨勢是比較確定的。
如果收入增長放緩,農民工群體的消費意愿可能會進一步降低。
農民工的收入情況如何?據《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農民工整體的收入增速為3.6%。主要就業方向中,制造業和建筑業的增速幾乎是最低的。
據工信部披露,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為5.7%,比2023年增速高出1.1%。這部分農民工的收入可能比2023年好一些。
但建筑業從業者,就沒這么幸運了。2024年房地產依然不景氣,與之相關的建筑業表現也低于2023年。據建筑業前沿公眾號,2024年前三季度,建筑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72%,在近幾年來表現最低。
眼看行業不景氣,農民工紛紛尋找新的出路,到大城市送外賣,做配送員已經成了不可忽視的農民工轉型方向,2023年,批發零售倉儲運輸等行業的農民工收入增速也是最高的幾個行業。
然而,隨著外賣小哥越來越多,城市消費需求也在放緩,僧多粥少的情況日趨嚴重。網上有大量外賣小哥自拍的視頻,眾口一詞,外賣員越來越難做,每天跑12個小時,也掙不了太多錢,相比過去差很遠。
錢越來越難掙,但該花錢的地方一樣不少。視頻號上,很多外賣小哥省吃儉用,極限壓低自己的開支,把錢拿來還房貸,給孩子交學費。
(圖源:pixabay)
試想,如果他們的房子和土地越來越值錢,可能心理壓力會少一些。但現實很骨感,我們分析過很多次,除了頭部幾個城市房價有所穩定,全國多數城市的房子仍然在下跌通道,只是下跌的速度放緩而已。
不要以為只有一二線城市的資產價格變化會影響消費,農村同樣如此。
據德邦研究所的統計,農村居民消費傾向同樣會隨著房價的變化而變化,就消費彈性而言,和城鎮居民的差別,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農村消費的空間,到底還有多大?不能過于樂觀。
據中銀宏觀的統計,除了空調、汽車、照相機、抽油煙機等可比項目,農村和城鎮之間,在耐用品消費上的差別已經很小了。考慮到農村環境以及當前通信業的發展,照相機和抽油煙機可能永遠也不會和城市一樣,就只剩下空調和汽車,也許還有較大空間,留待挖掘。
農村 才應該是被刺激的對象?
最近,不少經濟學者公開表示,別忘了農村,那里的市場非常廣闊。
比如,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就在1月4日提出,2025 年提振消費的關鍵在于挖掘農村這一廣闊市場的潛力。
如何提振農村消費?
多數學者給出的意見集中在兩點,第一,完善農村居民的社保醫保等基本公共服務,讓農村居民消費的時候,沒有后顧之憂。第二,讓宅基地等農民手里的資產流轉起來,提高農民的財產性的收入。
做到這兩點確實能夠拉動農村地區的消費。
(圖源:pixabay)
據一席的養老主題系列演講,一線調研人員在農村調研的時候發現,很多老人能走路絕不坐車,生小病盡量不看病,即便大病也是能不去醫院就不去醫院,他們害怕花錢,因為保障太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23—2024)》顯示,2022 年,農民領取的養老金平均為每月 204.7 元。
204元,僅為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的三分之一。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11月,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為615元。
我們曾多次分析過中國醫保現狀,農村地區1年380元的城鄉居民醫保看似很便宜,但對不少農民來說,仍然不是個小數目。并且到醫院之后,各級醫院在報銷之后的自費部分,農民無法輕松承受。
(圖源:pixabay)
比如國家醫保局1月7日在其官網上的文章《我參加的城鄉居民醫保,在門診可以報銷什么?——河南省城鄉居民門診待遇保障政策》中提到:
目前,在定點村衛生室和鄉鎮衛生院就診的,醫保目錄內的醫藥門診費用報銷可達60%,縣級報銷比例不低于50%,市級及以上報銷比例不低于40%,每年可報銷300元左右。
文中舉例,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亳城鎮的參保人員張某,平時感冒、發燒、上呼吸道感染,到繁陽街道中心衛生院(屬于基層定點醫療機構)就診、查血常規、拿藥,享受門診統籌報銷時,沒有起付標準,2024年度內享受5次門診統籌報銷,累計總費用592.6元,報銷343.11元。
如果每個月的養老金是200元,幾百塊的門診性醫療費用可能也是一筆大錢。
進一步提高農民的公共服務待遇迫在眉睫,這不僅僅為了刺激消費,也是普惠保障的基本需求。
國家在這方面做出了極大努力。和農民或農村相關的財政支出,增速都是最快的。據財政部數據,截至2024年11月,農林水支出22498億元,同比增長11.7%;城鄉社區支出18306億元,同比增長6%。
來源,財政部官網
但地方財政現在不一定有錢,有限的收入支出到哪里,是門大學問。
關于宅基地流轉,從提出議題到政策探討,再到個別地方試點,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為何一直沒有全國意義上推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關乎農民最后的保障。如果農民連宅基地都賣了,最后的護城何在哪里?
無論基于安土重遷的傳統,還是作為退步無可退的最后堡壘,都不是簡單的財產性資產所能處理的。
(圖源:pixabay)
不過總要嘗試,政策方面在進一步釋放空間。比如,1月7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里就提到:
要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各地區不得在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方面設置影響人才流動的政策性障礙,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流動、有效配置。
這是把“人”作為流動要素,全面松綁的一種表態。
讓更多農村、縣城的居民成為市民(或者應該是說身份轉化為市民),仍然沒有超出提高城鎮化率的經濟發展路徑。
縱然,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6%,但從中央到地方,仍普遍認為城鎮化水平空間巨大。2024年政府提出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中明確表示,未來5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提升至接近70%。
各地如火如荼的身份改造計劃,也許會加速進行。
(圖源:pixabay)
身份變了,附著在原有身份上的土地或宅基地,勢必要進行處理。從于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換,對于消費的拉動效果明顯。
2017年,經合組織的研究報告(Molnar M , Chalaux T , Ren Q .Urbanisation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J].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2017.)顯示,農村人口前往城市工作并獲得居民身份后,可能會導致消費增加近30%,驅動主要來自更高的收入和更長的教育時間。
在當前的情況下,如果幾億農民能夠在城市找到工作,落地生根,相信即便政策沒有徹底放開,大家也愿意為更好的生活放手一搏。
(圖源:pixabay)
現狀是,在城市就業并不容易,身處城市的人都有感受。
換一個角度,如果城市容易找工作,那城市消費還會出現問題嗎?
兜了一圈,問題又回來了。
經濟增速放緩,城市無法吸納更多人口,提供不了更多需求,農民或者農村或早或晚都會受到影響。重要的,還是自由遷徙下的工作機會和收入增長。
整體性問題不解決,光想改善結構,刺激消費,太難了。
(免責聲明:本文為葉檀財經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依據。)
葉檀財經矩陣號
聲明:近期,不少人以葉檀財經的名義,或xx葉檀、葉檀xx等名義,在各大平臺售賣和股市相關的課程,進行和股市相關的直播。
在此,我們聲明,任何和股市相關的直播、課程,均與葉檀財經無關,也沒有得到葉檀財經或葉檀本人的授權,認可。
葉檀財經運營并管理的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有且僅有葉檀財經、葉檀暖人生、葉檀聊人生、半間白云、葉檀說、檀談人生,抖音號葉檀財經、檀姐姐暖人生,小紅書號葉檀財經,快手號葉檀財經,頭條號葉檀財經,百家號葉檀,請用戶認準上述賬號。但凡與上述微信賬號不一致的公眾號均非葉檀財經負責運營管理,葉檀財經和葉檀對其行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放松心情,把學習和享受貫穿在悠長的人生中,讓我們一起成長,一起快樂。
作者:青城楨楠編輯:椰子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