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半前,丁禮士在他的淘寶店上架了一個商品——“顏值打分”。
顧名思義,就是買家下單后給他發幾張照片,他對別人的長相按照某個標準打分,同時給予分析和改進建議。
兩年多以來,他一共給2萬多張臉打過分。最高峰的時候,他帶著兩個客服一天看了3000多張臉。
在這2萬多次有關顏值的交流中,丁禮士窺探到了年輕人越來越嚴重的“顏值焦慮”,以及需要引導的自我認知。
第一印象效應
想知道自己的長相在大眾標準里能得到幾分,并不難。
花0.88元能拿到一個分數,多花4元能讓店家分析你長相的優點和缺點,再多花2元,能得到改善外表的意見。不同店鋪有不同的收費標準,最貴的“套餐”基本在10元出頭。
把自己的照片拿給別人指指點點,真的有人愿意這樣干嗎?
還真有,而且不少。
電商平臺上,有商家的單鏈接銷量超過2萬,也有不少鏈接銷量在兩三千。這些鏈接的評論區熱熱鬧鬧,很多買家大大方方地“曬”出他們的照片以及測評過程,供其他網友二次點評。
有人認同店家的打分,也有人為了一個分數在評價區吵翻了天,還有人將店鋪玩成了“小紅書”,孜孜不倦地給每個分享照片的買家打出區別于賣家的分數。也不乏“目的不純”的網友:“點進來就只為了看帥哥美女。”
從理論上講,顏值的評判是主觀的,沒有標準亦沒有正確答案。但這群淘寶賣家在主觀意識里構建了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那就是:在大部分人眼中,你的樣貌值幾分。
“這個分數構成里,第一眼的印象分非常重要。”
因為即便長相是沒有標準的,但大部分人見到他人時,腦子里會自動浮現“美”“丑”“一般”等印象,類似于“打分”。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第一印象效應”。影響分數高低的除了顏值,還有人的氣質、談吐等等。
根據這些因素, “顏值打分”商家們心照不宣地建立起了一個游戲規則。
1—2分:丑
2.1—3.5分:一般般
3.6分—4.9分:普普通通大眾臉
5.0—5.9分:清秀好看
6.0—6.9分:日常生活中的美女帥哥
7.0—8.3分:很好看的網紅達人
8.3—9.0分:明星顏值
9.1—10分:一線明星顏值
并不是所有的店鋪都在用這個標準。但大家都在遵循的是——三分以下算丑,四五分是一般長相,七分以上算是美女帥哥。
其中值得爭議的是,什么樣的臉是“一般的臉”,長成什么樣子,才能被劃入“帥哥美女”的圈子?這也是評論區爭吵的主要原因。
想要得到標準答案,注定是會失望的。不論如何,審美這件事都不可能脫離主觀意識的干涉。
也正因為沒有嚴格的標準,才會有那么多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評價。這門生意,也就順理成章地做成了。從商業價值來看,爭論越大,流量就越大。
建立規則
兩年半前,”00后”小伙丁禮士上架“顏值打分”時,淘寶上已經有幾個相關店鋪。一周內,他就迎來了第一個訂單。
因為當時在研究生備考期間,他只是本著“娛樂”“認識漂亮小姐姐”的心態,將價格定為4毛錢。
他的店里除了“顏值打分”,還有一個為女生買家介紹對象的“東北男朋友”鏈接,“我是東北人,身邊的同學也都是東北大高個單身漢,人品我都熟悉,花1.88元下一個單,我就發一個朋友的聯系方式”。
這種玩樂、社交的心態讓他起初的打分原則偏向“主觀”,“就是看第一眼,判斷一下這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會不會有人追,達到七八分,就是校花校草級別”。
上架鏈接的兩個月后,一個買家發來一張男孩的照片,表示是“班里的同學”,請丁禮士評分。
他按照正常標準評價后,沒過多久,一堆人涌進店里,發來同一個男孩的照片要求評分。丁禮士意識到,他正在被人惡搞。由于當時正在學習,他評價了幾張后不耐煩地表示:“丑!不想評價。”
沒想到這個無心的回答讓他火了。那些同一個班的孩子,將這次新奇的體驗發到了抖音上。第二天早上醒來,他的店鋪后臺顯示“200多個訂單未發貨”。
其中有人發自己的鬼臉照片,請丁禮士評分,也有人將丁禮士的照片P成鬼臉,讓他評分。在這波熱度里,惡搞訂單居多,但也讓他窺見了流量密碼。那之后,他開始在自媒體賬號發布與“顏值評價”有關的視頻,他自己出鏡與買家互動。
“如果有人惡搞我的照片,我也不會生氣,會配合對方‘玩梗’。如果買家是正兒八經地在尋求評分,我也會按照我們的標準來打分。”
這樣放松的心態讓丁禮士的流量越來越大。很多網紅“大V”也會請他評分,然后將測評過程發布在他們自己的賬號上。
下單的人多了之后,丁禮士開始遵循那個在圈內流通的“規則”。
一年半前,一個網紅將他與丁禮士互動的過程發到賬號上,給丁禮士的店鋪一天帶來了3000多單。那天,他和兩個因“顏值打分”而認識的客服,“發貨”發到了半夜。
兩年半來,他積累了2萬多個訂單,累計從“顏值打分”服務中收獲了五六萬元。除了這家淘寶店,丁禮士還運營了一家服裝店,一家爬蟲店。他還是一個職業魔術師,業余時間會接活兒上臺表演,也會到學校公益教小朋友學魔術。
總體來看,“顏值打分”構成了他收入中的最大一部分。
宣泄口
丁禮士從2萬多個訂單中清楚地看見,如今年輕人的“顏值焦慮”,真的很重。
大部分“顏值評分”買家都是年輕人,要么是大學生,要么剛畢業。們的身心處在融入社會的轉折期,極度渴望建立自信,以及得到他人的鼓勵、認可。
在所有買家里,男女的比例相當。兩者的區別在于,大部分男生下單是為了尋求“解決辦法”,想讓丁禮士幫忙“改造一下自己”,他們會問:“我這樣的,能找到女朋友嗎?”
而女生的思維更感性,她們更想獲得情緒價值,從評價中得到他人的肯定。
所以對丁禮士來說,打分只是一個開始,并且是費時最少的環節。真正重要的,是分析、評價、給予改進意見。
2024年8月,一個小男孩給丁禮士發來一張照片,照片里的人衣著隨意且陳舊,發型厚重又凌亂,頭發幾乎蓋住了半張臉,整個人又很消瘦。
男孩說他剛剛和女朋友分手了,很失落,他懷疑是自己的外型問題導致的分手,想讓丁禮士幫忙改善一下形象。
丁禮士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亂,不好看”,但他覺得男孩的五官非常標志,“基礎很好”。他給對方打了7分,并建議他修理一下頭發,注意皮膚保養,給予了一些鍛煉身體、神態的方法。
3個多月后,男孩又來下單了。照片里的他看上去胖了一些,皮膚也白了,頭發修理了之后,整個人精神了不少,拍照時的眼神也更明亮了。這一次,丁禮士給了男孩8.2分。
還有一個30歲左右的女生,在他這里反復下單了四五次。從5.4分漲到了6.7分,“每次,她都非常認真地按照我們說的去做,然后隔一段時間向我們反饋。不僅換了發型,還改善了皮膚、神態、穿衣風格”。
這樣反復來下單的人有很多。對丁禮士來說,當他以旁觀者的身份對別人提出意見,同時被采納了,對方逐漸建立起的自信,就是對他來說最有意義的事。
對買家來說,當他們愿意將自己的臉拿出來給丁禮士評分,甚至愿意將照片和評分結果公開時,就已經是一個脫離了“自我審美”的行為了。
這也導致很多人認為“顏值評分”是在制造焦慮,在引導大家建立不健康的審美觀。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孟慶延在《誰的問題:現代社會的非標準答案》中認為,圍繞“容貌焦慮”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本質并不在于應不應該有統一標準,要不要趨同,而是需要弄清楚,從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來看,大眾關于容貌審美的認知狀態是如何產生的?其具體產生的社會機制又是怎樣的?
他用“多數的暴政”來回答這個問題,認為是大眾推崇的審美認知,左右了個體的審美認知。
這場“暴政”不流血,不暴烈,似乎也很難消停。
但從更復雜的心理層面來看,大家愿意花錢讓比人評價自己,甚至主動尋求改進意見,也是一種渴望建立自信的表現,不必著急否定。
某種意義上,這幾元錢的評價服務,也是一個宣泄口。所以在為那些真正尋求意見的人打分時,丁禮士總會強調“你不需要別人的喜歡,你自己喜歡自己就好”“得到別人的喜歡,不是靠臉,而是內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