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市嶗山區曲家莊村、常家村社區大學文化“兩創”第二期培訓班,以及王哥莊村社區大學文化“兩創”首期培訓班圓滿結業。結業儀式上,學員們臉上洋溢著笑容,歡聲笑語交織成一曲曲對充實學習時光的贊歌。盡管大家收獲滿滿,但心中仍滿是眷戀,紛紛急切打聽下一期培訓班何時開班。
要讓文化“兩創”開花結果,關鍵在于讓群眾從心底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街道精準把握這一要點,指導各培訓班立足實際,在課程設計上精心謀劃、用足巧勁。在借鑒先進經驗模式的基礎上,各培訓班緊密圍繞“養生、養身、養德”,聯合黨建工作辦公室(群團)、社會治理辦公室(綜治)、宣傳文旅中心(文體),開設了系列非遺手工技藝課程。這些課程精準契合群眾興趣,讓大家在動手實踐中,深刻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此同時,邀請街道紅馬甲醫療志愿服務隊走進培訓班開展中醫義診,為學員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加深他們對中醫養生文化的認知。
除了豐富的課程設置,培訓班還特別融入了暖心環節。為開課當月的學員舉辦集體生日會,提前準備親人祝福視頻。在溫馨的生日歌中,大家同蛋糕,共享甜蜜時刻。在冬至、臘八等傳統節氣,組織大家一起包餃子、喝臘八粥;曲家莊村村民曲志訓在首期開班儀式上獻唱《父親》,將深藏心底的情感化作歌聲,向老父親曲全雨深情告白,這也是他人生中首次以這樣的方式向父親袒露心聲……這些精心設置的互動環節,實現了培訓班與學員間的溫情雙向奔赴。
學員們通過系列課程學習,尋到了更多樂趣,自內而外煥發更美“夕陽紅”。常家村學員梁玉婭在結業典禮上送上一面寫著“不忘初心得民意 社區和諧聚民心”的錦旗,她感慨地說道:“以前,我很少出門參加集體活動,生活平淡且單調。自從參加了培訓班,我整個人都變得開朗起來,還愛上了國畫和書法,每天都過得無比充實。”她的女兒常新新也表示:“母親的變化太大了。現在,她每天回家都會興高采烈地和我們分享當天學到的知識。周末,她還帶著我們練習拍打養正操,給我們講述‘五福’家庭理念。”在梁玉婭的帶動下,一家人都深受文化的熏陶,自覺成為文化“兩創”的宣傳員,積極向身邊人傳遞文化的火種。
培訓班也讓年過古稀的學員馮作花背起書包,與街坊鄰里一起相約在村里上起了“大學”,重拾了“背上書包上學校”的樂趣。“之前看別的村辦的紅紅火火,咱村發通知后,我第一時間報了名,也算圓了自己上大學的一個夢。”關于老師授課的所有內容,她都學的格外認真,對她來說,71歲的年紀竟在家門口上起了“大學”,是她之前不敢想的事情。“參加培訓班后,我的生活變得充實而有意義。在這里,我不僅學到了‘五福’家庭的新理念,還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培訓班能一直辦下去。”
如今,上文化“兩創”專題培訓班在村民中成為一種新風尚。這不僅是學習平臺,更是厚植良好家風家教的肥沃“土壤”。培訓班期間,邀請了街道各級道德模范、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通過視頻展示、現場講述等方式,以“身邊人講身邊事”的方式,分享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不凡善舉,將孝親敬老、和睦鄉里等優秀傳統好家風、好家教具象化,讓其融入日常生活、落在日常,以德潤身、以文化人,在言傳身教中傳承延續。
以“小家”風氣涵養“大家”風氣,最終在基層治理中綻放“善治繁花”。常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維克對此深有感觸,他表示,培訓班不僅讓鄰里情誼升溫,親如一家,更使干群關系的距離更近了,“有位長輩學習后思想有了大轉變,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中,不光掃凈自家門前,還順帶把整條胡同清理了。”這一轉變正是文化“兩創”培訓班為村莊治理注入活力的生動縮影。接下來,王哥莊街道將按照“成熟一個,開班一個” 的原則,分期分批次開設文化“兩創”培訓班,進一步以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層善治、進入百姓日常,同時對文化“兩創”培訓典型和成功經驗及時加以總結推廣,打造形成文化“兩創”的“王哥莊樣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