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全國上下一片歡騰,但張學良仍處于軟禁狀態。
民眾表達強烈不滿,認為張學良對抗戰是有大功的,呼吁蔣介石政府應該立即放人。
民眾情緒高漲,輿論壓力巨大,蔣介石感到難以承受,思前想后提出三個條件,聲稱如果張學良接受,他將立即恢復自由。
但張學良聽后,本來想過接受兩條,但寧愿繼續被囚禁,也不愿接受最后一個條件。
那么蔣介石提出了哪些條件,張學良為何拒絕接受?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張學良長期無法獲得自由,最后他的結局如何?
如果您想知道的,歡迎先點個關注。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不愿意與日軍同流合污,以至專列在皇姑屯遭遇炸毀,而他因此不幸逝世。
當時張學良年僅二十七歲,盡管在父親培養下有所成長,但他其實尚未做好準備,接手掌管東北基業。
奈何形勢嚴峻,張學良不得不勉強接替,成為新一代的東北王。
半年之后,張學良宣布,東北軍接受國民政府管轄,他與蔣介石形成實際上的從屬關系,只是兩人的親密期并沒能持續太久。
在對待共產黨一事上,兩人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張學良認為東三省已淪陷,應該聯合共產黨一起抗日,但蔣介石卻認為,應該先解決內部問題,再考慮抗日的事情。
張學良對共產黨的困境感到深切同情,但他不得不遵從上級的命令,隨著日本侵略的加深,還要蔣介石持續的內戰政策,張學良在關鍵時刻做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決定。
抗戰以來,張學良逐漸看透了蔣介石的真面目,開始秘密與共產黨接觸,并與楊虎城暗中合作,積極籌備組建抗日聯合軍隊。
1936年,蔣介石突然親臨西安,除了監督兩人的部隊行動外,還想要以西安為基地,發起了對紅軍的第六次“圍剿”,目的是消滅在陜北地區的紅軍主力。
兩人被迫執行這一不合理的命令,結果導致部隊在陜北紅軍面前節節敗退,最終在紅軍的逼迫下,不得不放棄對陜北紅軍的圍剿計劃。
張學良和楊虎城實在不愿意對共產黨采取武力,只是想要改變蔣介石的立場,簡直是異想天開,但兩人堅持勸說他放棄敵對立場,團結各方力量北上抗日。
蔣介石表示激烈反對,多次駁回兩人請求,還對兩人進行冷嘲熱諷,這徹底激怒了兩人,在秘密商討后決定采取行動。
12月12日的凌晨,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依照事先計劃,秘密地逮捕蔣介石,并迅速掌握整個城市控制權。
軍事上的迅速勝利,隨即引發政治上的連鎖反應,兩人立即向全國發出通電,宣布已經控制了蔣介石,并呼吁團結一切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西安事變爆發后,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想要借此謀取更多利益,但在共產黨和宋美齡的努力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蔣介石迅速重獲了自由。
張學良盡管面臨巨大壓力,仍竭力保全了蔣介石的性命。
在這種緊張局勢下,張學良決定親自護送,陪同蔣介石返回南京,他認為這是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并避免國家陷入內亂的最佳方案。
從個人角度來說,張學良一直對蔣介石抱有敬意,護送他回南京是表達忠誠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有助于恢復蔣介石的威望。
在張學良的觀點中,若無法立即重建蔣介石的領袖形象,即便蔣介石同意抗日,也難以迅速集結全國力量進行大規模抗戰。
如果不是國家面臨危機、民族遭受苦難,張學良不會違背蔣介石的意愿,更不用說對他進行傷害。
但是家國大義在心,終究重于個人崇拜。
此外盡管蔣介石承諾參與抗日戰爭,但他并未在任何正式協議上簽字,所以張學良隨蔣介石返回,也想盡可能防止他改變主意。
況且張學良有勇氣獨自前往南京,是因為背后有東北軍支持,還有其他愛國勢力支持。
然而蔣介石的無情,令他感到非常失望。
張學良一抵達南京,即遭到蔣介石的軟禁,并且面臨軍事審判,一度被判處長達十年的有期徒刑。
盡管被軟禁,張學良卻主動面對軍事審判,表現得坦然自若,既不畏懼也不后悔,堅信只要能推動全國抗戰,即使身陷囹圄也值得。
但在全國抗日之際,盡管他具備軍事才能和報國之心,卻無法親臨戰場,只能過著被囚禁的生活。
在不同時間點,社會上曾多次掀起運動,要求釋放張學良。
1941年,正值“九一八”事變十周年紀念,眾多報紙文章呼吁釋放張學良,然而這些呼聲并未改變現實。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后,全國沉浸在勝利喜悅中,要求釋放張學良,公眾輿論異常熱烈,甚至有人嚴厲指責蔣介石背棄信義。
這次運動聲勢浩大,在這樣的群情激憤下,蔣介石不得不出來面對。
但是蔣介石內心里,始終還是不愿意放人,所以他絞盡腦汁,提出了三個苛刻的條件,并且承諾只要張學良同意,那么他就會放人。
那么到底是哪三個條件呢?
第一個條件,便是交換當年“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曾給他發的那一封“不抵抗”電報。
第二個條件,便是張學良恢復自由后,必須立即離開中國。
第三個條件,便是張學良要承認,西安事變是受共產黨指使的,是他上當了。
這三個條件中,其實對于前兩個,張學良都能勉強接受,畢竟第一條是蔣介石想要收回不抵抗的證據,第二條是兩人相看兩厭,那就讓他離開。
但是對于第三個條件,張學良卻無法容忍,因為那簡直是明目張膽的欺騙,將他人置于不仁不義之地。
張學良激動地表示,他一生從不說謊,也從不做對歷史不負責任的事。如果為了自由,選擇陷害他人,接受這三個條件,那他就不是張學良了。
張學良斷然拒絕蔣介石的三個條件,并且在被軟禁期間,也沒有動搖自己的立場,他的行為堅定,體現了對民族氣節和歷史真相的堅守。
張學良出身顯赫,自幼性格豁達,曾自詡生來追求自由,最終卻與自由漸行漸遠。
他長期被剝奪了自由,這在客觀上,歸因于蔣介石的面子和報復心理。
蔣介石曾公開表示,他一生中最鄙視的,就是被俘后返回的人,在他看來成為俘虜是非常恥辱的,因此經常向部下灌輸寧死不屈的觀念。
可實際情況是,在西安事變中,他不僅被自己的部下俘虜,而且在被捕時衣衫不整,形象受損,完全失去了領袖的威嚴。
正因為如此,所以他的極度自尊心作祟,使他始終無法寬恕張學良,這也成為張學良長期無法獲得自由的直接原因。
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張學良面對自由機會總是選擇放棄,原因在于盡管自由寶貴,但他始終認為,還有比自由更為重要的東西。
那就是家國大義。
晚年的時候,張學良反思過去,感慨地表示:
他的人生,在三十六歲那年就結束了,從二十一歲到三十六歲,那就是我的全部。
在多年被軟禁的時期,張學良創作許多關于近現代歷史的著作。
一旦張學良獲得自由,按照他那倔強的性格,這些作品很可能會迅速公之于眾,這無疑會對蔣介石家族的聲譽造成嚴重打擊,因此他們選擇持續嚴格限制張學良的自由。
直到1990年,蔣家父子相繼去世,張學良不久后才重獲自由,那一年他已經八十九歲。
晚年的張學良攜妻子趙一荻,移居到美國夏威夷,很少公開露面,過著自由平靜的生活,直到2001年10月14日,在檀香山去世。
提到當年的西安事變,晚年的張學良表示,他一定會這樣做,作為軍人必須承擔責任。
“我所做的事情我負責,沒有什么可后悔的。即使現在,我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別說被軟禁五十年,就算槍斃我也不在乎。”
對此,您有何感想呢,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