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仁尼琴
索爾仁尼琴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古拉格群島》《第一圈》《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癌癥樓》。197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
《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發表于1962年,這是索爾仁尼琴的成名作,是他關于專制社會恐怖統治的第一部作品。這部小說在敘事上也別具一格:人物只塑造了主人公伊凡,地點限定為蘇聯勞改營,故事的發生時間濃縮為一天。說白了就是記流水賬式的一天,描寫的是伊凡在勞改營里從早到晚的生活狀況。這個生活是相當凄慘的。
索爾仁尼琴花了大量筆墨寫盡了勞改營里生存的種種困境,這首先是身體直接感受得到的,有著切膚之痛的困境,包括惡劣的氣候、繁重的勞作任務、極端貧乏的食物。伊凡在勞改營中最大的感受就是餓、冷、累。
“菜湯一天天的老不換樣,這取決于給冬天準備的是什么蔬菜。去年準備的只是咸胡蘿卜,那么從月直到第二年的月,天天都是這種胡蘿卜場。而現在則是黑菜。對勞改營里的犯人來說,吃得最飽的時候是月,因為那時無論什么蔬菜都接不上了,只得用糧食來代替。月份最糟剁蕁麻放在大鍋里熬。”
伊凡每天的食物是冷冰冰的菜湯,外加極差的不夠填滿肚子的黑面包,吃不飽、穿不暖,根本沒什么吃的,每天都在忍受饑餓和寒冷。西伯利亞嚴寒的侵襲,寒氣逼人,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的極寒天氣,北風使勁地吹,壤例刺骨。
更慘的是,他們還要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中,摸著黑、冒著嚴寒在外干一整天的活。勞改營里繁重的勞動有它的特點,即是奴隸勞動的馴服性和它的無償性。囚犯們每天被逼著在天寒地凍的北極和西伯利亞野外持續體力勞動十二個小時以上,比如在日廣野伐木、修鐵路、開鑿人工運河、到地下礦井挖煤等等。可他們得到的是每天食不果腹的黑面包和一勺爛菜湯,寒冷和饑餓使無數人死去,而且是沒有墓地的倒下就算入土。
勞改營里的營吏們不但對可憐的囚犯沒有絲毫憐憫,反而兇狠殘忍得“沒有任何實際的或道德的籠頭可以約束這些天性”,他們甚至會對因生病而不去上工的囚犯處以槍決,卻可以不接受任何調查,也不必對任何行為做出解釋。凡是開槍的人總是對的,凡是被打死的人總是錯的。這種對營吏們的絕對服從,使胡作非為地殺害犯人就成了常有之事。
總之,在這部小說中,索爾仁尼琴用“真話”說出了勞改營的“真相”,專制社會中,懲罰、迫害摧殘各種“犯人”,尤其“政治犯”的恐怖所在。正如小說中所揭示的:侮辱、折磨、摧殘、饑餓、病魔、拷打、虐待、盤剝甚至槍殺,便是勞改營日常的現實與真相。
這里根本沒有任何的權利,只有無盡的義務,每個人都朝不保夕,如同奴隸一般,被反復的奴役,最后知道身體和精神遭受雙重的折磨,如同行尸走肉一般。這讓我們見識到了專制社會的國家機器和統治工具的殘酷和暴力。
恐怖、暴力的統治!
十月革命本來為民眾帶來了希望,可是隨后新社會、新制度的嘗試失敗,將蘇聯帶入了無盡的深淵,一個更加專制的社會到來。一種類似于極權的體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與人性的自由背離,甚至是開歷史的倒車。
新經濟政策開始越來越不能滿足國家迅速工業化的要求,而且還滋生出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如糧食收購危機、社會矛盾尖銳,再加上30年代世界大蕭條。國內外問題互相交織,對政權的生存構成了嚴峻威脅,為了維護統治,法律和制度遭到了破壞,整個社會進入到暴力和恐怖統治之中。
而這個恐怖統治的標志就是契卡。契卡成為恐怖行動的全權執行者,它所擁有的權力足以使其成為一個凌駕于法律之上的、握有生殺大權的強權和鎮壓機構。除了槍決,關押進勞改營也成了懲戒的主要手段。
契卡可以隨意的帶人走,根本不需要什么證據,說你有問題就有問題,然后通過各種逼供讓你承認莫須有的罪名,最后投進勞改營,一個封閉式的空間里。在這里面對的將是更加殘酷和暴力的統治,身體和精神的折磨。
本文參考文獻:
索爾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
王菲.《絕境中的存活——對索爾仁尼琴“勞改營小說”的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