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蕁麻疹,很多人認為不過是皮膚發癢、起疹子的小毛病,忍忍就過去了。然而,你知道嗎?蕁麻疹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今天,我們從中醫的角度,帶你全面了解蕁麻疹的病因、危害,以及如何通過生活調理和中醫治療來徹底擺脫它的困擾。
一、蕁麻疹是什么?為什么會危及生命?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以皮膚突然出現瘙癢性風團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它的特點是“忽起忽消,來去無蹤”,中醫形容為“風性善行而數變”。從中醫角度看,蕁麻疹多由“風邪搏于肌表”所致。風邪侵襲,常夾雜寒、熱、濕等邪氣,再加上體內正氣不足,就可能誘發瘙癢和風團。
大部分情況下,蕁麻疹只是皮膚表面的癥狀,雖然瘙癢難忍,但并不致命。然而,當它發展為喉頭水腫或全身性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時,就可能危及生命。尤其是喉頭水腫,會導致氣道狹窄甚至阻塞,引發窒息。《醫宗金鑒》提到:“痰壅氣道,急則命危。”
因此,如果蕁麻疹伴有呼吸困難、胸悶或全身過敏反應,一定要立刻就醫!
二、中醫怎么看蕁麻疹的成因?
中醫認為,蕁麻疹的發生與外感風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以及體質虛弱密切相關:
1.外感風邪:氣候多變、過敏原增多時,風邪侵襲肌膚,容易誘發風團。
2.飲食不節:《金匱要略》提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吃辛辣、生冷或過敏食物會損傷脾胃,脾虛濕生,從而誘發蕁麻疹。
3.情志失調:長期壓力或情緒不暢導致肝氣郁結,化火生風,也容易引發癥狀。
4.體質虛弱:氣血不足、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反復發作。
三、常見中醫治療方法
在蕁麻疹反復發作時,可以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對癥用藥:
1.風熱型:風團紅腫,伴口干咽痛,治以疏風清熱,常用消風散。
2.風寒型:風團顏色發白,遇冷加重,治以祛風散寒,常用麻黃桂枝湯加減。
3.濕熱型:風團伴胸悶、口苦,治以清熱化濕,常用龍膽瀉肝湯。
4.血虛風燥型:慢性瘙癢,夜間加重,治以養血祛風,常用當歸飲子等。
同時,針灸和拔罐也可作為輔助療法,有助于祛風散邪、調理正氣。
四、中醫調治之外,生活調理更關鍵!
蕁麻疹的根治不僅依賴藥物,更需要從生活中做好調理。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增強體質是預防和治療蕁麻疹的核心:
1. 飲食調理:遠離過敏原,養護脾胃
避開高風險食物,如海鮮、酒精、辛辣、生冷等易致過敏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藥、紅棗,可以健脾益氣;注意飲食規律,暴飲暴食或長時間空腹都會損傷脾胃功能,增加濕熱內生的風險。
2. 保持良好的情緒和作息
中醫認為“怒傷肝”,長期壓抑情緒會加重病情,熬夜也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加重風邪侵襲的可能性,所以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充足睡眠是不必可少的,可嘗試瑜伽、冥想等方式舒緩壓力,每天至少睡足7小時。
3. 避免外界誘因:減少過敏環境的暴露
花粉季節外出戴口罩,家中勤通風、避免塵螨滋生,注意季節交替時的保暖,防止寒冷或酷熱刺激皮膚。
4. 運動適量,增強體質
中醫講“動則生陽”,適當運動能增強免疫力,改善體質虛弱狀態。每日快走、太極或八段錦等輕柔運動非常適宜。
※最后提醒大家,蕁麻疹若有嚴重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