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de in china”響徹全球,遠在南美南非的大街小巷都隨處可見。
曾經,在東南亞市場,中國制造更是占據了整片江山。
可短短20年,中國制造敗走麥城輸給了日本,其中的緣由更讓日本人笑掉大牙。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品牌的摩托車在東南亞賣到了家家求的火爆程度。
東南亞多山地,道路崎嶇狹窄,汽車不宜通行,加上東南亞家庭收入水平不高,負擔不起購買以及使用維護汽車的高額成本,摩托車成了他們的首選。
在中國品牌入駐東南亞市場之前,東南亞家家戶戶幾乎都會購買日系品牌。
那個時候,東南亞人都以擁有日本制造的摩托車而驕傲,哪怕一輛日本摩托車賣到2000美元左右,他們都要攢錢購買,讓日本制造商因此掙得盆滿缽滿。
如此盛況,讓距離更近的中國制造商起了念頭,想要憑借當時中國富足的廉價勞動力以及進出口差價,在東南亞割據摩托車市場。
據資料統計,90年代末,一下子有超過20多個品牌的中國摩托車入駐東南亞市場,這些品牌商是拿出了怎樣的牌,去動搖以擁有日本牌摩托車為驕傲的東南亞人呢?
答案是“價格”。
東南亞的各國居民之所以鐘情于摩托車,決定性因素是因為他們收入不高,才養不起小汽車,所以,在購買價格同樣不低的摩托車,他們一定會考慮價格。
于是,很多中國品牌的摩托車以日本品牌的一半價格,甚至比一半更低的價格,開始對東南亞市場開售。
憑借低廉的價格,中國品牌的摩托車一下子占據了東南亞市場,讓日本出口過來的摩托車瞬間淪落為角落吃灰的存在。
中國品牌的摩托車開賣以后,東南亞的大街小巷摩托車數量瞬間飆升,一度出現了摩托車比行人還要多的場景。
特別是對于那些還在時刻關注摩托車價格的低收入人群,他們也一夜之間擁有了自己的摩托車,這些購買者可謂是笑容滿面。
對于中國的品牌商而言,能夠占據東南亞市場,把口碑非常好的日本品牌擠出去,更是值得慶祝,可是在他們面前等待的卻不是繼續發財的機會。
中國品牌靠打價格戰搶市場,在日本品牌輸了以后,中國品牌內部同樣如此,相互之間的競爭甚至更加激烈。
例如,有些后來進駐的中國品牌放出了更加低廉的價格,甚至以虧本的姿態,出現在了東南亞市場,一輛摩托車只賣500美元左右。
如此瘋狂的價格戰,導致的局面最終讓所有中國品牌都蒙上了一層灰。
因為品牌商賣摩托車是為了掙錢,售出價格如此之低,為了不虧本,他們只能在源頭壓成本,導致中國品牌的摩托車質量堪憂。
在中國品牌摩托車持續降價售賣的情況之下,質量保證率更是大幅度下跌。
有越南顧客聲稱,他們購買回來的中國摩托車,頂多用五年就會報廢,而且加油的頻率比日本摩托車還要高。
久而久之,購買中國摩托車的顧客數量持續下降,特別是這些已經體驗過中國品牌摩托車的顧客們,他們堅決不再做回頭客。
只有少部分收入依舊低,依舊為價格所困的顧客,才會退而求其次,勉強買回一輛中國摩托車暫時滿足自己的需求。
在中國品牌眼看就要失去東南亞市場的時候,有些品牌商“破罐子的破摔”,把自家的臉面都丟在了東南亞。
這些品牌商在東南亞搞起了“一錘子買賣”“大甩賣,過了今晚就關門”的把戲,用最低的價格把他們放在東南亞市場,沒有賣出去的摩托車,迅速清掉。
這些品牌商清掉了庫存以后,連夜走人,撤走了所有的售后服務,丟下了質量堪憂的商品以及本就積極可謂的中國品牌整體形象。
對于東南亞的購買者而言,他們對中國品牌制造,更是從一開始的歡迎到最后的破口大罵,瞬間成了中國制造第一批黑粉。
繼續留在東南亞市場的中國品牌商,更是輸的一敗涂地,因為日本品牌很快就東山再起,帶來了“30%首付帶回摩托車的方案”,迅速把剩下的中國摩托車“滅得一干二凈”。
由此可見,中國制造之所以不受外國市場歡迎,很大程度是因為這些品牌絲毫沒有長期規劃的意識,更沒有品牌形象意識,對比起當年的日本品牌差遠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制造更是被標上了質量不好的便宜貨的標簽,讓中國商品扭轉成形象花費了很長時間。
有一則來自俄羅斯的調查數據,調查俄羅斯人對于中國商品的態度,他們給出的反饋值得品牌商重視。
其中有58%的俄羅斯人對于中國商品是非常肯定的,特別是來自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居民,他們夸贊中國商品物美價廉。
但是剩下的被調查對象,他們有35%對中國商品保持中立態度,聲稱無法對中國商品持續信任,只針對某種商品是否很滿意。剩下的7%更是直接表示,他們覺得中國的商品質量非常差。
據了解,這些俄羅斯人能夠接觸到的中國商品幾乎都是家具用品,或者是服裝鞋子,像家用電器或者是大型的電子設備,他們要么使用本土品牌,要么使用歐美進口,根本不敢看中國出口過來的產品。
但是對于曾經在東南亞被貶得一無是處的汽車摩托車,在俄羅斯卻賣得很好,他們表示中國的汽車比歐洲品牌還要優秀。
雖然這一次的調查,只有1000多俄羅斯人參加,但足以看出中國創造以及中國制造在高端領域缺乏優勢的狀態。
中國品牌想要掙錢絕對不能只靠價格戰,像如今,中國能夠持續輸出文化,有文化靈魂的加持之下,低俗的價格戰手段只會讓中國品牌丟掉市場。
雖然現在很多合資品牌在中國仍然風生水起,但如果他們不思悔改,仍對中國用戶區別對待,各種減配加價,那他們也遲早退出中國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