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現代許多人有著不良的生活習慣,心腦血管疾病逐漸成為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安全的最大因素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健康數據可知,截止2019年,在全球范圍之內已有將近5.23億的人群罹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可以這么說,在全球致死和致殘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位居前列。
而在中國,心血管疾病的形勢同樣是十分嚴峻,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顯著上升,并且農村地區的死亡率遠遠高于城市地區。
同時,研究仍然表明了男性在罹患心血管疾病中的風險概率遠遠高于女性,且隨著新冠疫情的到來,男性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進一步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心臟支架逐漸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療方式之一。
據有關數據統計,2013年至2017年間,美國接受心臟支架治療的人數從55萬上升至63.8萬人,可見心臟支架的普遍運用。
一、心臟支架的真面目
許多人對于心臟支架聞聲色變,那么心臟支架到底為何物,它真像所說的那樣可怕嗎?目前仍有不少人認為裝上心臟支架后,就意味著活不久了。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心臟支架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阿根廷的一位醫生通過在冠狀動脈中使用支架以撐開動脈的設想,使得心臟支架問世,因此它也被稱為冠狀動脈支架。心臟支架的發明旨在疏通冠狀動脈的血管。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心臟支架的材料從最初的金屬支架逐漸變為了現在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不斷發展為適應人體治療所需的材料。
那在什么情況下才需要在體內安裝心臟支架呢?
通俗而言,當出現冠狀動脈狹窄的人群,且狹窄超過70%,則需要考慮植入心臟支架。
冠狀動脈是環繞心臟表面一周的動脈,人體若要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則人體內的各個組織和器官都需要心臟搏動以供應充足的血液才能完成。
而心臟自身作為泵血的器官,也需要供給足夠的血液和影響,而冠狀動脈和靜脈就是心臟正常搏動的重要保障。
因此冠狀動脈的通暢,關乎到心臟的正常搏動,進一步關系到人體的生命安全。
當人體出現明顯的心肌缺血癥狀時,例如胸悶、胸痛、氣短等癥狀,并且通過現代醫療設備的科學檢查后,發現心室壁內缺血超過10%,應進一步對冠狀動脈做檢查。
可以通過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進一步檢查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如果已經狹窄超過75%,應考慮做心臟介入手術。
如果并沒有明顯的癥狀,但經過檢查發現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十分高。達到重度狹窄時,也需要考慮冠狀動脈治療手術,在動脈內最狹窄的區域植入支架,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致死概率。
然而,并不是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都適合進行心臟支架植入手術。
有部分患者的血管條件并不理想,往往存在血管病變嚴重的情況。
例如出現血管變異、血管扭曲等,此時如果植入支架難以保證精確放置或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如果罹患冠心病的同時仍有嚴重的心衰,當心衰癥狀并未得到有效緩解或控制時,此時進行心臟支架的手術可能會增加死亡的風險。
對于一些已患有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同樣如此。例如有凝血功能障礙、嚴重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或肝腎功能嚴重損傷的患者,如果進行心臟支架植入手術,極有可能加重病情。
為此,對于有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的人群,應及時做進一步的檢查,并根據醫生建議明確自身的情況是否適合進行心臟支架的植入手術。
二、裝上心臟支架能活幾年?
當人體內出現明顯心肌缺血、心臟不適的癥狀時,即出現了冠狀動脈狹窄不暢的情況下,并通過進一步檢查,可以考慮在動脈植入心臟支架,從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心臟支架作為冠心病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它并非猛虎野獸,而是能夠挽救許多人的生命。因此,我們不必對于心臟支架植入手術不必恐慌,而是謹遵醫囑進行治療。
那么,如果已經進行心臟支架植入手術的人群,他們的壽命是否就縮短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當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接受心臟支架的介入手術后,支架通過支撐血管壁從而保障血液在血管內的正常暢通運輸。保證正常的血液循環,使得人體內的各組織器官有充足的血液和氧氣供應。
這也直接說明了心臟支架的使用在于保障人體的生命安全,也就是為了讓患者恢復正常、延長壽命,降低因為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概率。
如果已經出現冠狀動脈狹窄且適宜支架手術的情況,沒有接受心臟支架的植入的話,則容易出現心肌梗死,進一步威脅生命。
然而,即便裝上了心臟支架,也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對于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而言,心臟支架手術是十分有效的治療手段,可以繼續正常生活。
心臟支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心血管疾病帶來的不良癥狀,但裝上心臟支架之后的壽命長短在于后期的科學治理與生活管理。
心臟支架手術的效果同樣因人而異,在植入支架后,患者的壽命與其身體素質、自身患病程度、后續生活習慣等等密切相關。
因此,對于已經植入心臟支架的人群,應定期進行復查,并謹遵醫囑按時服用相關藥物,同時需要養成良好生活方式,才能進一步維持心臟支架的正常功能。
比如,一些患有“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人群,如果不注重控制自身的基礎病,則很有可能會導致支架的治療效果下降,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致死風險。
三、如何預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
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一旦發病,有很大的致死或致殘概率,對于人體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
為此,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有效措施進一步預防或控制心血管疾病的發病。
一是注意飲食。很早之前,就已經有相關學者對飲食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進行研究。目前統一認為的觀點是,長期暴露于不良的飲食習慣下,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概率。
民以食為天,飲食作為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現代生活的迅速發展,使得食物的種類、加工方式等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也使得現代人們的飲食習慣隨著發生改變。
然而,許多人由于工作或其他因素長期食用高鹽高油的外賣食品、油炸食品,同時還伴隨著飲食種類單一等問題,使得現代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
如果要預防患上心血管疾病,則需從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開始。一方面,保證飲食的多樣性,避免長期食用某類食物,而是需要攝入均衡的營養,例如都要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的食物。
另一方面,要盡可能減少高糖、高鹽、高膽固醇的食物攝入量,降低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病風險。同時還需要戒煙限酒,吸煙和過量飲酒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之一。
二是適當運動,控制體重。
在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對9萬多名研究對象的運動數據進行統計,研究發現體育鍛煉對于心血管疾病的積極作用遠超人們之前的認知。
研究還進一步表明了運動量的增加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存在極大的關聯。
因我們可以在了解自身身體素質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鍛煉活動,制定適宜的運動計劃,選擇適應身體狀況的運動項目,養成適量運動的好習慣。
三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積極心態。
過度疲勞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存在一定的關聯,人體處于過度勞累的情況下,血壓會逐漸升高,進而促進動脈硬化的形成,同時過度勞累會加重原本已患病的人群的病情。
而長期處于精神壓力大、精神緊張的狀態,使得人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異常,導致心臟過度收縮,同樣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
我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保證自身得到充分的休息,擁有足夠的睡眠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同時,還需在日常中養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產生不良情緒或壓力時,及時尋求放松或解決的途徑。
結語
心血管疾病并非是老年人的專屬疾病。相反,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年齡逐漸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意味著年輕人同樣會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許多人也因為患上心血管疾病,從而需要進行心臟支架的植入手術,以恢復正常的生命活動。但仍有許多人對心臟支架持有懷疑態度,認為其會有損人體的壽命。
其實不然,心臟支架的介入手術反而是為了增加人們的壽命才進行的,植入心臟支架后,并不意味著壽命會因它而縮短,也不意味著裝上心臟支架后就能一勞永逸。
無論是否進行了心臟支架的植入手術,我們都應從養成良好飲食習慣、保持適量運動、保持健康積極心態等方面著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發風險,為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