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職場人類學實驗室
有人靠實習成功拿到大廠offer,有人則在實習中感受到了人間真實,決定轉行。在就業壓力之下,大學生們的實習一年比一年卷。
可是,當學生們如打卡一般搜集了多個實習經歷后,HR卻轉頭告訴他們,時代變了。
人均5份實習,有人靠實習改運,有人逃離職場
阿敦來自鄭州的一所“雙非”二本大學,從大二開始就來北京實習。前后一共做了5份實習工作,基本都是在互聯網行業。
大二暑假,阿敦來北京的親戚家玩,呆著也是呆著,就開始潤色簡歷找實習。那時他做了一個B站賬號,有一萬多粉絲。一家MCN公司正好需要一個“懂二次元的年輕人”,他就這樣順利的找到了第一份實習,而且還和老板成為了朋友,也開啟了自己的“社會化”之路。
有了第一次的實習經歷以后,再在北京找實習,就順利了很多。有了作品在手,也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上市公司、一線大廠的實習機會,他也先后都拿到了。
而鄭州的大學校園,對他而言更多就是一個要拿到一紙證書的地方。“考試不掛科就行”,“我們那地方哪有什么互聯網產業,回到學校感覺是兩個世界。”“身邊同學沒有太多實習意識,甚至都沒有找工作的意識,大家就是想著考研的比較多。”
后來,因為出色的實習經歷,阿敦在畢業后順利找到了一家互聯網公司管理培訓生的工作。不是BAT這樣的大廠,但也是上市公司。他說,實習經歷很好地彌補了自己的學歷不足。
像阿敦這樣早早開始實習的,在當下的大學校園里已經不是少數。用友大易最新發布的《2025職場新生代年度趨勢報告》報告,同樣顯示,當下大學生們就業準備期正在提前。36%的受訪大學生從大一開始就考慮工作的事情。相比于前輩們,這一比例明顯更高。
在北京一所雙一流財經大學讀研一的小昊,也經歷過瘋狂卷實習的階段。本科四年,平均算下來,身邊同學的實習量差不多都在五份左右。甚至有同學也會接券商員工自己個人包出來的“私活兒”。
作為商科的學生,沒有“社會實踐”傍身,等于在向各方宣告自己要退出未來職場。從大一開始,實習的戰鼓就要敲響了。小昊說,過了第一個學期,在寒假的時候便會有一大批人去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一般是做審計,也就是貼發票什么的,算是入行金融。還有的同學會去券商看打印機。“真的就是看著打印機,工作強度挺大的。因為到年末是各大公司做匯算發年報的時候,打印量很大,加班到凌晨很普遍。”
過完了寒假,到了大一下學習,小昊和同學們就可能繼續找一份線上的,或者是不用天天出勤的金融企業實習,一般都是行研崗位。“聽著高大上,其實也都是很機械的活兒,屬于是會被AI完全取代的類型。”
但如今,小昊對實習卻已“祛魅”。他說,實習就是一個排除自己不想去的行業和公司的過程。本科四年他去過不少知名公司實習,還曾被推到一線去拿著報告和政府領導對接,見到了各種草臺班子演戲,拿實習生背鍋,他轉而投身學術研究去了。
事事靠中介?大學生要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年人
因為大家都看重實習經驗,實習職位也變得“僧多粥少”。為了找到更好的實習機會,有人把目光投向了中介。
找“實習中介”“付費上班”這件事,阿敦說,他開始很看不上,后來才發現,小丑竟是自己。在某頭部短視頻網站實習時,他認識的一位女生,花了數萬塊做實習和就業輔導。畢業后知名互聯網大廠的offer拿了一圈,后來去了杭州工作,幾個月的工資,就已經回本。
在他和很多應屆生看來,找人做實習輔導,最大的價值就是能夠彌補信息差。尤其是很多在二線城市的學生,在獲取資訊上“貧富差距懸殊”,大到如何選擇行業與公司,小到如何能夠與面試官共情,用職業化的方式來互動溝通,都急需補課。而且付費輔導往往有一些“內部信息”,甚至還有所謂的“內部渠道”,事后看來這些輔導也許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但的確滿足了一些處于“信息差焦慮”同學們的需求。
“保研、考研、考公、出國、科研……都有中介,怕不是以后工作、相親、養孩子,都要拜托中介。”小昊感嘆,當代大學生們活在一個資訊飽和的時代,卻凡事都要靠靠攻略,靠中介。
現在是一家知名VC校招負責人的曉光說,他當年申請保研時,市面上也有不少保研輔導機構在招徠生意,但他覺得價值不大。他彌補信息差的方式靠的是請師兄師姐吃飯。畢業于北京中關村某知名985高校的他,把自己保研成功的經驗掛到咸魚上賣,還大賺了一筆,甚至還有人找他提供定制化咨詢服務。
在他看來,主動找人咨詢的同學,其實還是屬于對自己的人生有想法有主見的人。更多的人,可能在大學期間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不再事事隨大流、靠攻略,而是成為一個有主見,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意味著要大學生們首先要成為一個成年人。但《2025職場新生代年度趨勢報告》發現,僅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大學生活可以讓自己變成一個可以獨立融入社會的成年人。如何在大學里成長為“成年人”,是大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Cindy很佩服的“職場成年人”,是奧美的創始人、開創現代廣告業的大衛·奧格威。“他沒念完大學,可大學念他的書。” 她說,一個未來的成就,未必會被稍顯雜亂的前半生定義。大家應該去直面從象牙塔走入現實的割裂感,豐滿自己除了學校和實習經歷外的人生。
《報告》建議,大學生們應該學會做一個成年人,而企業HR們也應該積極塑造“成年職場文化”,鼓勵員工為自身發展負責,激發員工自驅力。針對新生代提供更多樣化的職業成長通道。通過職位再設計,讓那些“傳統且無聊”的職位擁有更好的吸引力
當“實習特種兵”遭遇軟技能時代
大學生們可能會面臨的尷尬是,苦心經營的實習經歷,卻未必就能帶來一份好工作。
首先,對于“漂亮簡歷”的競爭沒有盡頭,一山更比一山高。
對于想要出國讀本科的同學來說,卷實習甚至從高中階段就已經開始,而競爭的舞臺更是放在了全球。對于他們而言,沒有一個寒暑假可以平庸地度過。
在美國一所知名大學已經讀到大四的Cindy,有著知名機構的實習經驗,以及橫跨人文與科學的雙學位,經過一番廝殺拿到了國內一家金融機構的實習。但她至今還是會被身邊“卷王”們的“量化學習”能力所震撼:有的人無時無刻不在“做計劃”,簡直要把人生精確到分鐘,簡歷上的實習經歷和技能列表,可能比網紅們發帖時附帶的hashtag還要多。
Cindy覺得,如果實習都變成了量化KPI游戲,那選擇不入局,或者另起一局,也可以是一種玩法。
更重要的是,實習這件事,如果只是“打卡”和干苦力,未必能獲得脫穎而出的獨特競爭力。
經歷和技能很重要,畢竟來了就能干活是不少公司對實習生的期待,尤其是那些希望用招實習生來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公司。但是,對于希望找到有培養潛質的應屆生人才的公司,則考慮得更長遠。當面對實習經歷如同“LOGO墻”一般的簡歷時,這類公司的HR們更多是感到審美疲勞,他們待能夠挖掘到人才被簡歷包裹著的“軟實力”。
“招年輕人看重的是未來,是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的能力。”在人力資源測評領域工作多年的小雪說,軟實力遠不止是學會職場里的待人接物,學會左右逢源之類的“職場小技巧”和“情商”層面。
《2025職場新生代年度趨勢報告》針對職場年輕人的調研發現,求職者們同樣覺得,能夠拿到好工作,溝通與談判、邏輯推理這樣的軟性技能的重要性遙遙領先。
著名未來學家Kevin Kelly(凱文·凱利)在2024年外灘大會上曾說:“我相信,如今的年輕人從ChatGPT中學到的東西比他們在學校學到的還要多。我們從ChatGPT中學到的是,答案變得廉價了。如果你想知道某個問題的答案,你可以問機器。隨著答案變得廉價,真正有價值的是提出正確的問題,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
Cindy慶幸父母從小對自己的人文素養的培養,花了很多時間在一些“自由而無用”的事情上。“軟實力這個說了很多年了,但在現在的職場環境下,大家還是傾向于實際應用技能。家長會送小學生去學編程,但不一定會讓孩子跳脫出框架去思考、閱讀、寫作。應試型教育注重基礎,要背下一切信息和主要論據,但好的教育應該是教一套方法論,讓學生學會問問題和表達,這一切可能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年輕人畢業后在職場的態度。”
“我認為,如果你是年輕人,你兩年后的工作甚至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就業市場,你在學校里為之努力學習的東西,在你畢業后的兩年內就會發生變化。你將從事一些在你上學時甚至不存在的工作。因此,學會如何學習將成為畢業生的核心技能,而所有這些都在加速文化的變革。”凱文·凱利說法,提醒著年輕人們不要用“做題思維”來應對實習。
“在我這里我最看重的,軟實力可能占60%以上。”前面提到的知名VC機構校招負責人曉光說,他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候選人聊天,這既能讓他識破一些簡歷上的破綻,也可以發掘到更不一樣的人才。“人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我會多花一些時間,但是不少大公司的HR已經很難有這樣精力和專業度來一個個去聊。”
不過,對于評估軟實力的效率難題,AI也許可以幫上不少忙。
用友網絡副總裁、用友大易CEO石磊認為,軟技能的評估,未必要全部依靠人力來完成。大模型技術的發展,更為人機協同來高效地進行軟技能評估帶來了新可能。在今年秋招中,已有近四分之一的企業客戶使用了AI面試產品,并且主要聚焦于軟技能的評估,如學習能力、成就動機等。
“AI在軟性評估方面相較于傳統測評量表和人類評估展現出了更優的效果。”石磊說,這主要歸因于AI的兩大優勢:一是其強大的推理能力和泛化能力,二是其多模態分析能力。具體而言,AI不僅能分析候選人在整個面試過程中的音頻和文本內容,還能通過微表情分析、眼動測試等實證手段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準確判斷人才的軟技能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