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今天的話題之前,想問問大家,你們的手機鎖屏密碼是幾位數?
我猜,大多數是4位,復雜一點的可能是6位。
因為這是大多數手機,系統默認的密碼位數。
甚至如今好點的手機根本沒必要按,掏出手機的同時人臉識別成功,直接打開。
但有個孩子,手機密碼設了26位。
他吐槽,他的手機屏幕對他媽來說有著不可磨滅的吸引力。
母子倆日常上演碟中諜,一個想著法子解密,一個小心翼翼防窺。
上升到26位數的開機密碼,足以看出兩人之間的博弈。
這個小故事源于一檔綜藝,家長方和孩子方面對面落座,一方提問,一方回答,關于隱私,關于青春期。
多少家長看完,驚嘆打開新世界大門。
01
“孩子不愿找我說心事了,怎么辦?”
這大概是每一位父母或早或晚都會面對的困惑,說起來五分怨,三分怒,兩分不解。
原因其實很簡單。
網上有個女孩,高三那年為了考上好大學特別努力。
每天晚上都是教學樓最后一個走的,等媽媽來接的那段時間,她還會坐在校門口的路燈下趁著有光再讀一會書。
她媽把這件事告訴她爸的時候,她爸說了句:
“她裝給誰看。”
她學了一道新的菜,新疆炒米粉。
她很開心地分享給爸爸,美美地擺了盤,拍了照片發過去。
結果她爸回了一句:
“你每天除了吃還是吃。”
女孩轉身把米粉全倒了。
還有個孩子校園歌手大賽得了第一名,高興地回家跟爸媽分享。
迎面就是狙擊:“怎么不是學習第一名啊?整天就知道干些沒有用的,人家學習好的都趁著這個時間學習呢!”
買個新耳機,問父母酷不酷。
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怎么那么敗家,而且我跟你說少用耳機,對耳朵不好,等你老了你耳朵就聾了。”
朋友養了只小貓,發給父母看可不可愛。
對方眉頭一皺:“別人養你可別養啊,臟死了,到時候撓到你得狂犬病的。”
有些父母就是這么奇怪,和他們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和他們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
這就是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你說心事了。
平常的簡單溝通都這么掃興,何況是心底的秘密。
熱臉貼冷屁股的事,一次兩次還能接受,時間長了誰也不愿意干。
像羅翔說的,就算家里有一些好事,也總能從雞蛋里挑骨頭,找機會制造矛盾,傳播垃圾情緒。
孩子時時刻刻都精神緊繃,沒有絲毫松弛感,精神能量被一點點耗光。
這樣的家,無異于一座精神刑場。
這樣的氛圍,壓得人張不開嘴。
02
“我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
對節目里這位媽媽的發問,有個16歲的小孩哥@葛天宇 的解釋讓人叫絕。
他說,您之所以是一個媽媽,是因為你有孩子,沒有這個孩子,你就不是媽媽,你就只是你而已,媽媽這個身份是孩子賦予你的。
所以,你考慮事情的出發點,應該是“想孩子怎么想”。
“不是說我是你媽,所以我必須是你最信賴的那個人。
這個事應該是孩子來選,是他要不要選擇你,來作為他最信賴的那個人。”
說實話,這個解釋讓人醍醐灌頂。
好比一張試卷,我們總以為孩子做的是單選題,選項只有“父母”,遇到任何事只能且必須找我們。
卻沒想過,孩子面對的是多選題,除了父母,他們還有同學,老師,網友,朋友等等其他選項……
信任是相互的。
如果我們做得不夠好,他們自然不會選擇我們。
小孩哥拿他和媽媽的日常舉例。
他媽媽手底下有兩個項目,不知道挑哪個的時候會去問兒子,小孩哥會給出自己的建議。
他說甭管他媽最后聽沒聽,那是另一回事,但至少她愿意問。
所以小孩哥遇到事情也愿意和媽媽說,這種雙向奔赴,就是信任積累的過程。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孩子對你怎么樣,你就應該對他怎么樣。
比方說,有的家長挑剔孩子成績,但這件事情反過來就不會這樣。
孩子不會拿你跟別人比。
用小孩哥的話說:
“你看隔壁王叔叔,你掙五千,他掙一萬,你跟他有得比嗎?
孩子排名掉了,回來跟你說:‘對不起,媽媽,我沒考好’。
但你說,你職級掉了,你會跟孩子說‘哎喲對不起,我年終獎拿少了’嗎?你不會。”
這段話可能聽著刺耳,但一針見血,把汪涵都說懵了。
你對孩子的態度,決定著孩子會給予什么樣的反饋。
一個言行不一,愛搞雙標,說話總是擰巴的家長,實在難以收獲孩子的信賴。
03
早戀
什么是早戀?
咱們國家其實沒有早戀這個詞,有人定義16歲之前戀愛是早戀,有人覺得是18歲。
還有一種,是“你爸/媽覺得你在不該戀愛的年紀戀愛了,你就是早戀了。”
所以小孩哥總結得妙啊:
“早戀剛好是一個完美地融合了封建制度下家長權力和性別視角的,特別容易產生矛盾的話題。”
大多數青春期教養難題,家長都會代入自己的人生經驗,可偏偏在這件事情上,不會代入自己的人生經驗。
沒見過身邊哪個朋友會主動對孩子說:“想當年初中/高中的時候,你爸/媽我談了個怎么樣的對象,巴拉巴拉。”
大家都默默略過,假裝沒發生過這回事,好像這樣就能保證自家孩子不會受到早戀的“迫害”。
但事實是,一定要主動告訴孩子,戀愛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小孩哥一語中的:
“如果ta對戀愛沒有現實中的了解,就只能從藝術作品中去了解。
但是,藝術作品有價值的部分往往是它不真實的部分。
戀愛的本質應該是兩個很獨特的個體互相吸引了,然后在一起,但是如果你沒有在現實生活當中跟他去交流這個問題,反而對它諱莫如深,那孩子就不懂。
他們會在完全不清楚的情況下去模仿和追求這種空虛的愛情,這樣對孩子、對我們來說,都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我反對早戀,但不可否認,小孩哥說得有道理。
少男少女有種感情,叫“小狗式愛情”,指的是青春期因為荷爾蒙的作用,會對異性有好感的萌芽。
這種萌芽期的感情,不去干預,可能幾個月自生自滅就結束了。
如果父母強烈干預,“棒打鴛鴦”之后,孩子會把自己視為羅密歐和朱麗葉,反而情比金堅。
隨之產生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更加影響學習和生活,這才是問題所在。
所以“早戀”這層窗戶紙,該挑破時還是得挑破。
推薦個和孩子“談性說愛”的時間點,女孩的初潮和男孩的初遺時期。
畢竟家長最怕的,是孩子拿捏不好“戀愛”的尺度,沖動之下“釀成大錯”。
及早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安全地對愛情脫個敏。
04
中國式親子關系,總是互相拉扯。
家長想要開明,接受著新理念的洗禮,卻又逃不過自己墨守成規的經歷帶來的刻板行為,孩子則無時無刻不困在他們所謂的“愛”里。
而他們的愛給得又“剛剛好”:
沒有好到讓人開心成長,也沒有差到讓人狠心對待。
這種感覺像一件濕透的棉襖,穿上冷,脫下也冷。
但沒辦法,父母也是穿著這樣的棉襖過來的,大家都是東亞式教育play 的一環。
只是互聯網時代,孩子懂得多了,思想更加開放,個性更加自由,意識更加覺醒。
他們知道父母是世界上最愛他們的人,卻又無法回避父母某些觀念帶來的傷害。
孩子一邊討厭父母陳舊的觀念,一邊心疼父母勞累的模樣。
每一次都在討厭和心疼之間來回拉扯。
父母也挺委屈,不愿驚擾孩子對世界的向往,希望能為其遮蔽風浪。
結果到頭來,往往風浪還是自己給的。
怎么辦?
只能學。
孩子每一刻都在變,就要準備不同的策略。
別嫌麻煩。
是我們把孩子帶到這世上,讓他在這個魔幻又操蛋的社會上摸爬滾打。
這是咱的責任,沒得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