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錦旗、
一封感謝信背后,
藏著怎樣的醫患真情故事?
袁阿姨
“經過長期的治療,我和血液科的醫護人員已經在醫患關系之外,多了一些友誼之情。”
錦旗背后的故事
一位來自鹽城的患者和家屬寫了17頁感謝信,表達了住在南醫大二附院血液科和微生態醫學科的感激之情。
袁阿姨(化名)被診斷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一直在外院進行保守治療。由于長期服用大量藥物,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進而腸道又被診斷為白塞病。于是,她在醫生的建議下,來到南醫大二附院微生態醫學科治療。但因情況嚴重,最后只能接受了造瘺術,余1.8米小腸可用。之后,又患急性白血病,轉到了血液科治療。
施小鳳主任在為患者做檢查
在血液科住院的大半年時間里,袁阿姨經歷了反反復復的各種危重情況。僅僅在移植倉里住的前4個月里,就多次發燒、出血,2次休克。血液科施小鳳主任經常半夜趕來病房查看情況。施主任更是為她請到行業內的專家進行會診,以求更有效的治療方案。之后再把診療方案詳細排列到兩個月后,像課程表一樣打印出來貼在墻上,方便和家屬溝通 。
2024年7月4日,袁阿姨終于進行了骨髓移植。移植后再次發燒到40°,施小鳳主任和徐龍華護士長帶領的醫護人員們輪班整夜整夜地守在移植倉外,隨時應對突發狀況。由于靜注人免疫球蛋白一直短缺,但是這又是袁阿姨必不可少的賴以生存的血液制品。施小鳳主任跑前跑后,為她尋找各種渠道購買。照顧她的護士們,也是盡心盡責,無論是造口護理還是靜脈置管,都顯示出了高超的護理技術。就連護工張翠都在照顧她的同時,經常對她進行勸解和安慰,讓她不要放棄希望。
正是住院過程中點點滴滴的細節,讓袁阿姨和家屬非常感動。他們將自己的感受用筆記錄下來,寫成了長達17頁的感謝信并送上了錦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