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這個話題,既是提醒父母規避一些家庭教育的坑,同時也是提醒自己放下對孩子的控制和高要求。
也把自己在家庭教育輔導過程中,關于父母錯誤的高控制和高要求是怎么一步步摧毀孩子的自驅力,又怎么變成壓死孩子上進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肉眼可見的,是可以掏心掏肺的,但是因為父母自己的焦慮和強烈控制孩子的欲望,不僅沒有幫助孩子重建信心,反而讓孩子在厭學和休學的路上越陷越深。
我不忍心指責父母,但很多問題孩子的出現,的確是由父母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造成的,尤其是父母對孩子強烈的控制欲,每天變著法想要改變孩子的執念,每天見孩子不學習或成績下降,就情緒極度崩潰。
我能理解父母是真的難過,也是真的為孩子好,但這種情緒失控下的控制欲,會讓孩子和父母兩敗俱傷。
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平和,備受煎熬,而孩子喪失了信心,陷入了內耗和擺爛,慢慢厭學,可是父母一看孩子不學習了,就更加焦慮和變本加厲,孩子一步步從厭學變成高頻請假,直至休學。
父母都是因為愛孩子才會發火,才會情緒失控,才會指責和發求,卻因為愛的方式錯誤,而變成了傷害,這是我在家庭教育落地陪跑過程中,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個結果。
追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本質是一定是因為愛,只不過愛得太過度反而變成了拖孩子后腿,原因有很多:
首先,父母原本就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很強勢;
孩子對自己高要求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同樣高要求的父母。
只是父母渾然不覺自己對孩子要求比較高,這種高要求伴隨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日積月累之下發生的。
父母可能會說:
我并沒有要求過孩子成績和學習,我也并沒有太管孩子。
父母自以為沒對孩子要求太高,但長期的唯成績論和攀比以及接受不了孩子退步的恐慌與焦慮,已經刻入了孩子的潛意識。
對自己要求高的孩子通常有兩種表現:
一種是很自負,誰也看不上,覺得自己很聰明,別人都入不了自己的眼,但又容易眼高手低。
一種是很自卑,感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我否認和看輕自己。
這兩種心態,都容易在挫敗之后厭學和自我懷疑,也容易因為接受不了落差而情緒崩潰。
再加上父母對孩子早年高要求的灌輸,可謂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越是孩子崩潰之余,父母越是要覺察“破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父母著急解決孩子的問題,這種心態又會變成父母新的問題,不僅沒有辦法幫助孩子,還會將孩子推入更加內耗和厭學的深淵。
其次,代際傳承的影響。父母延續了原生家庭的錯誤教養方式來遷移到孩子身上;
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會不自覺用自己的經驗和常識來教育孩子。
而父母養育孩子的經驗,往往來自于自己的父母。很多父母心里想的“我一定不要像我的父母一樣對我的孩子”,可是無意識中又延續了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這就是難以割裂的代際傳承。
越是想抗拒的,越是容易走相似的路。除非是經過長期的學習,顛覆以往認知的刻意練習。
想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固化思維和習慣方式,相當困難,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與高頻度的練習。
知行合一的過程,是一個很漫長和煎熬的躍遷之路。
最后,父母太過于急于求成,太心急改變孩子,改變結果。
在輔導家長家庭教育落地的過程中,有不少父母每天循環問一個問題:
我要怎么改變孩子?我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快速改變?
這個問題我給不了標準答案,但父母這么迫切想要改變孩子時,注定是徒勞無功。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
改變是一個慢慢發生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父母太心急的想要改變結果,想要讓孩子從厭學或休學中,立馬趕緊好起來,或者認為自己只要速度改變,是不是孩子就好了?
父母自我改變后,孩子肯定會改變,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父母認為改變自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這個想法太想當然和有偏差了。
比起父母想改變孩子,父母認為自己可以做到快速改變,這個想法有點太想當然。
知行合一的改變需要匹配的是:思維改變,行為改變和循序漸進以及日積月累的練習。
很多父母也會問我:老師,我為什么做不到你的心態穩定和知行合一?我要怎么做才能像你一樣?
答案是:
用時間來慢慢改變,和我一樣做長達7年甚至更久的情緒覺察練習,多讀書,多學習,多復盤,主動覺察和堅持自我改變。
當父母放下控制欲和要求,也就將恐懼之心化解了,將自己的焦慮和不安溶解了。這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也是終身成長的學習理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