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阿爾貝?加繆(1913—1960)是法國聲名卓著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的大師。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了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獎獲獎作家之一。
加繆在他的小說、戲劇、隨筆和論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異己的世界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誕的同時卻并不絕望和頹喪,他主張要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他為世人指出了一條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以外的自由人道主義道路。他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僅在法國,而且在歐洲并最終在全世界成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導師。
02
★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真實記錄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事件
★“她的復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
★“每一頁,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幸存者口述實錄,每一頁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著核輻射危險,深入切爾諾貝利,采訪當地幸存者
人類史上最慘烈的科技悲劇,今天的我們該如何避免災難重演?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慘烈的反應爐事故發生在切爾諾貝利。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劇之一。作者訪問了上百位受到切爾諾貝利核災影響的人民,有無辜的居民、消防員、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災難現場的人員。他們的故事透露出他們至今仍生活在恐懼、憤怒和不安當中。
本書將這些訪談以獨白的方式呈現,巨細靡遺的寫實描繪,使這場悲劇讀起來像世界末日的童話。人們坦白地述說著痛苦,細膩的獨白讓人身歷其境卻又難以承受。
★《紐約時報》——每一頁都是奇異而殘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殘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輻射。
★《倫敦時報》——如同古希臘悲劇表演的合唱團,本書收錄了眾人的心聲。短期之內,我們恐怕不會再有機會讀到這般真實記錄憤怒、愚昧、英勇和傷亡的文字。
★《每日電訊報》——從受訪者的獨白中,阿列克謝耶維奇創造了這樣一種歷史:無論離這些事件有多遠,讀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膚之痛。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切爾諾貝利是歐洲的一場海嘯,這場海嘯不僅是由我們人類所造成的,而且還永無止盡。如果你對未來抱有好奇心,我強烈推薦這本書。書中的切爾諾貝利是個充滿極端與未知的地方,一個現代科技發展造就的戲劇世界。
03
《暗店街》是莫迪亞諾出版于1978年的小說,榮獲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
二戰后的巴黎。一個得了健忘癥的男人被好心的私家偵探于特收留,獲得了新的身份:居依?羅朗。羅朗為于特當了八年助理偵探,在于特退休之際,決定揭開自己的經歷與身世之謎。在采訪各種人物、搜集線索之后,他開始懷疑自己曾經擁有多重身份。他真的是照片上的那個年輕人,被許多人指認的那個南美外交官?他的記憶也許是在逃離德占區時喪失的?
在這部獨特、優雅的小說中,帕特里克?莫迪亞諾塑造了一個尋找自己身份的男人。他神秘的過去被掩藏在德占時期的巴黎,那是法蘭西記憶的黑洞……
04
本書為莫言于2002年動筆,又于2007年重起爐灶,完成于2009年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書信、四部長篇敘事和一部話劇組成,主要以在高密東北鄉從事了一生婦科醫生的“姑姑”的人生經歷為線索,敘述了新中國幾十年來波瀾壯闊的生育史,又毫不避諱地揭露了當下中國生育問題上的混亂景象。
莫言自謂,《蛙》這部小說是對自己人生幾十年的回顧,在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掩藏著很多個人的私念和私心。《蛙》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這個重要的意義是面對自我,是面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挖掘,是一種自我批評的精神。
“寫完這部書后,有八個大字沉重地壓著我的心頭,那就是: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本書獲中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第八屆)。
05
史上最美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日本文學巔峰之作
大師經典名作,全新精裝收藏版
川端康成的作品籠罩了我最初三年多的寫作。——余華
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諾貝爾獎文學授獎辭
本書包括川端康成經典作品《千只鶴》與其續篇《波千鳥》。
三谷菊治的父親是著名的茶道師傅,曾與一位叫栗本近子的女子有染,后又鐘情太田夫人。他去世四年后,在栗本近子舉行的茶會上,菊治與太田夫人不期而遇,太田思戀昔日情人,竟移情于其子菊治,菊治也接受了這背德的愛……
《千只鶴》表現了愛與道德的沖突,對日式風物與心理的刻畫細膩到極致,字里行間仿佛有潔白的千只鶴在晚霞中翩翩飛舞。
06
王小波、蘇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實粉絲
朱天文,唐諾是卡爾維諾不余遺力的傳播者
梁文道說他一直在準備談卡爾維諾,可是一直沒準備好
權威版本,全面修訂2006年單行本譯本,并增補卡爾維諾各作品自序、后記、注釋等重要資料
知名設計師全新裝幀,精裝雙封 設計,書脊燙金,封面采用原創線條圖,賦予每部作品文學個性
卡爾維諾認為他“寫了一種東西,它就像是在越來越難以把城市當作城市來生活的時刻,獻給城市的最后一首愛情詩。也許我們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個危機時刻,而《看不見的城市》則是從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來的一個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