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河南籍的陳勝和吳廣,被朝廷征調(diào)去北京地區(qū)搞防守。
當時的陳勝和吳廣,應該還不沒有正經(jīng)當過兵,那么他們?yōu)槭裁催€會被征調(diào)去戍守外地呢?
秦朝之所以能一統(tǒng)六國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關(guān)鍵點,就是實行全國軍事化,軍事化的表象中,又有兩個特點,紀律嚴明,全民皆兵。
紀律嚴明的原因,是為了讓國家機器高效運轉(zhuǎn),要不然想憑借一個秦國,就一統(tǒng)六國,根本就無法實現(xiàn),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則能最大程度的激勵將士用命。
而全民皆兵,不光是說秦國的每個人都有接受軍事指揮的義務,還指秦國的每個人,服從軍事指揮的時間,是不受年齡約束的,甚至可以說秦朝的兵役,是終身制的。
正是在這個基礎之下,陳勝和吳廣倆農(nóng)民,才會被征調(diào)到異鄉(xiāng)去當兵,而朝廷當時也僅僅就派了倆人進行監(jiān)督。
一開始的時候,陳勝和吳廣應該算是心甘情愿的,因為他倆服兵役是秦國的慣例,而且他倆還被提拔為了基層干部,這對農(nóng)民出身的他倆來說,這都不能叫義務,而應該叫機遇。
但是陳勝、吳廣以及兩個監(jiān)督專員,還有差不多九百人行進的途中,突然遇到了大雨。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古代的路和現(xiàn)在的路沒法比,尤其是下了雨之后,人還能勉強走,但是拉運物資的車要想走,那是想都不能想,所以在大雨的影響下,這支隊伍的行程就被耽誤了。
按照常理來講,這種自然災害引起的問題,好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時的秦國,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一統(tǒng)華夏的國家,治理這么大的國家是非常困難的,為了高效治理,秦國一統(tǒng)六國之后,也采取的是很嚴的律法。
因此按照當時的相關(guān)規(guī)定,陳勝他們應該會被判死刑,人這一生,最糟糕的結(jié)局,也不過就是一死,除了死之外,其它的事情,總能想辦法接受。
陳勝和吳廣能被選為隊長,就說明這倆人是愿意動腦子的人,所以在面臨必定被判死刑和違反律法可能會有機會之間,這倆人就選擇了后者。
不過這里有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當時的秦國,已經(jīng)不是秦始皇在統(tǒng)治了,他早就掛了,時任大秦皇帝的人,是他的二兒子胡亥。
熟悉歷史的人可能知道,我國在奴隸社會時期,嫡長子繼承制就已經(jīng)存在了,秦國作為律法最嚴的國家,自然也有類似的制度,而胡亥上位之后,始皇帝的嫡長子扶蘇被自殺,大將軍被自殺,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直接就削弱了秦二世的威信。
如果當時始皇帝還在,陳勝、吳廣應該就只能等死,而不敢起義了。
陳勝和吳廣起義時,還有一個小細節(jié),那就是他們打的旗號,是楚國的末代名將項燕,當年陳勝和吳廣為什么會這么做呢?
當年陳勝和吳廣被困的地方,其實就位于原本楚國的控制區(qū)域,而且傳說扶蘇的母親也是楚國人,而后來的事實也證明,陳勝和吳廣的旗幟的確打?qū)α耍驗楹髞聿铧c完成改朝換代的,正是項燕的孫子項羽。
那么當年陳勝和吳廣這個帶頭起義的,最后怎么都沒有得到好結(jié)果呢?
中國古代史上的起義很多,原因多種多樣,形式也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凡是帶頭起義的人,最后沒有一個能完成最終目標,反倒是在他們后面跟風的,卻經(jīng)常有能成大事的。
這條歷史規(guī)律其實也不難理解,朱元璋后來的九字真言,就是最好的解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