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人的喪葬費憑什么比趙姨娘高?
賈府專門欺負自己人?
作者:墨硯齋
第五十五回,回目叫“愚妾爭閑氣”。
起因是為了喪葬費。
趙姨娘找探春理論的時候,是真的覺得不公平。
“你們請坐下,聽我說。我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這么大年紀,又有你和你兄弟,這會子連襲人都不如了,我還有什么臉?連你也沒臉面,別說我了!”
說實話,這件事真不能一口就批判她“愚”,連李紈一開始也是這么想的:
李紈想了一想,便道:“前兒襲人的媽死了,聽見說賞銀四十兩。這也賞他四十兩罷了。”
不單是趙姨娘和李紈,讀者也會覺得不公平,按直覺,家生子作為“自己人”,待遇應比外來者更好。
趙姨娘沒錯嘛。
然而,這個“不合理”,才是真正的制度設計。
家生子與主家存在著深度的依附關系。自出生便隸屬于主家,其一生都在主家的掌控之下,從生活起居到婚姻嫁娶,皆由主家安排。
這種緊密的依附關系,使得家生子在主家眼中是一種長期、穩定且可控的勞動力資源。他們世世代代服務于同一家族,對家族的規矩和利益有著本能的維護意識。
相對而言,外來者則是通過購買或其他交易方式進入主家,與主家的聯系更多基于經濟契約,他們與主家的情感紐帶和忠誠度需要時間去建立。
清代旗人家奴的生活,從出生到成長的諸多開銷基本由主家承擔。據《清代旗人社會》記載,旗人家生子自幼便在主家生活,主家負責其衣食住行、教育培養等各項費用,甚至包括醫療救助。
這種長期的投入,使得主家在喪葬等額外支出上,會相對控制成本。
以賈府為例,趙姨娘作為家生子出身的妾室,她的兄弟趙國基也是賈府家生奴仆,他們一家長期依賴賈府生存,賈府在他們日常的生活中已經承擔了諸多費用,因此在喪葬賞銀上遵循較低的標準,是對家族經濟資源的合理分配。
簡而言之:細水才能長流。
而外來者在進入主家之前,主家對其生活沒有經濟投入。為了吸引和留住這些外來者,同時也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他們與主家缺乏天然情感聯系的不足,主家往往會在喪葬等方面給予相對較高的待遇。
在一些清代筆記中,如《檐曝雜記》中提到,一些富貴人家為了招募有特殊技藝的外來奴仆,會在契約中承諾給予較好的喪葬待遇,以顯示對他們的重視。
襲人作為從外部買來的丫鬟,她的家庭與賈府原本沒有直接的經濟關聯,賈府給予其母親相對較高的喪葬賞銀,既是對她本人在賈府服務的一種肯定,也是一種激勵機制,讓她更加忠心地為賈府效力。
里子太薄,面子上就要做到位了。
當然,家生子雖然是“自己人”,但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在家族等級體系中處于底層。《大清會典》中對奴仆的地位有明確規定,奴仆在法律上屬于主人的財產,其社會地位和個人發展受到極大限制。主家為了維護家族的等級秩序和整體利益,會通過各種制度設計來強化這種階層差異。喪葬賞銀的差異便是其中一種體現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明確家生子與外來者在家族中的不同地位和待遇。
對于外來者,主家為了讓他們盡快融入家族,同時也為了展示家族的寬厚和包容,會在一些方面給予他們相對較高的待遇。在一些清代家族的家規家訓中,會強調對外來奴仆要給予一定的尊重和待遇,以促進家族的和諧穩定。
在賈府中,襲人雖然只是丫鬟,但因為得到王夫人的賞識,實際上獲得了高于普通丫鬟的隱性地位,王夫人按照外來姨娘的待遇,給予她母親較高的喪葬賞銀,也是在維護自己所認可的秩序,強調對自己和寶玉忠心之人應得到的回報。
家生子的家族與主家的命運緊密相連,他們的后代依然會成為主家的奴仆,主家對他們的未來有著長期的規劃和責任。因此,在喪葬等事務上,主家更注重從長遠角度考慮家族資源的分配。而外來者的家族與主家沒有直接的傳承關系,他們在主家的服務期限相對不確定,主家給予較高的喪葬待遇,更多是基于當下的利益考量和對其個人的評價。
家生子待遇在制度設計上不如外來者,并非簡單的不合理現象,而是清代社會復雜的社會結構、經濟因素、家族管理和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制度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家族的穩定和秩序,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層差異和價值觀念。
微信號|dongzhu1968
郵箱|hlmyj001@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