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長一段時間,兒子對我都很抗拒,我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聽你的,我要按自己的方式來,你管不了我。
聽孩子說這些話時,真是有點生氣,有種“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恨鐵不成鋼。
就好像一向乖巧和信任我的娃,突然在短短幾個月內對我的態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再信任我,也不再聽我的勸告,一心要按自己的想法來,很是任性。
剛開始時,我還能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試錯,但觀察一段孩子并沒有調整自己,或者他調整的速度讓我有點擔憂時,就有點慌亂。
越是這個時候,越是會在無意識中去責備和催促孩子:
有時候不經意說的一句話,就會讓孩子變得很刺毛,會回懟我:你越是這么說,我越是不做,我憑啥要聽你的,我要聽自己的;
有時我問孩子還要玩多久,他說一會就玩幾個小時時,我會很火的提醒他說話不算話;
孩子說這周好好學習時,我聽了會很開心,但他一點沒行動還是玩時我也會很灰心喪氣。
往往這個時候,我就會對孩子很嚴厲和不耐煩,負面評判就會變多,像是:你做得太過分了!騙我好玩嗎?沒有你這樣撒謊的人!
遺憾的是,我的這些做法和說法,原本是想讓孩子反省和重建,是想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后及時調整,可結果卻事與愿違。
孩子玩得更嗨了,言語上更刺毛,而且對于學習的態度更不端正了,甚至連作業也不愿意寫了。
面對之前這樣頻繁出現的情況,我覺察了一下自己對孩子的反饋方式以及共情一下他的處境:
首先,我自己也很敏感,對孩子的擺爛容忍度低。
骨子里,我是一個很敏感的人,也對孩子有著很高的要求。
這些雖然在轉念的刻意練習中有所放下,但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放下。
只要我對孩子有期待,懷揣著希望,就一定會有落差。
有期待,敏感,有要求并不是問題,問題是在落差時的焦慮與煩躁,會影響我的言行、表情、動作,也會影響我跟孩子的溝通方式。
一定是我先煩躁和情緒不穩,對孩子有了負面評判,才引發了孩子的對抗,才會讓孩子對我很刺毛和不友好。
想讓孩子對我重新信任,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要允許孩子目前的狀態,也要允許自己對他有期待。
而我要練習的重點就是在期待與允許孩子之間找到平衡點,將重點轉移到修煉自己和提升自己。
當我這么有意識覺察和這么做時,減少了對孩子的評判,自己的情緒越來越穩,哪怕孩子說學習沒學習時,我也波瀾不驚。
多大點事,擱不住讓我發火,也擱不住跟孩子翻臉。
但意外的是,孩子竟然主動在PAD上學了數學和化學,還跟我說這周玩是因為一部分作業在學校已經寫過了,上周在學校可累。
其次,孩子學習很累和辛苦。
之前,跟孩子發火的99%原因就是因為孩子說學習而一直在玩游戲或磨蹭,忍無可忍時就吵他了。
現在我換了一種思維,每當看著孩子玩得很嗨時,我都共情孩子在學校的辛苦:
每天不到6點就起床了,高強度上課到晚上10點,是真辛苦的。
一天十幾個小時的高強度聽課和寫作業,孩子是真累的,換成我自己,我也會身心疲憊,也會周末回來想放松和報復性玩一下。
要是這時候,父母再因為孩子早上多睡一會或者玩個游戲把孩子暴吵一頓,孩子的內心該有多委屈。
雖然父母想讓孩子好好學習,想讓孩子吃得苦中苦,成為人上人的想法是沒錯的。
但是孩子也不是機器,更不是陀螺,這么想的時候,我對孩子有了更多的共情與寬容,竟然沒那么生氣了。
最后,孩子自我認可度低,有一些自我懷疑。
孩子為什么會厭學,為什么不能在玩和學習之間優先選擇學習,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自我認可度低。
也就是在學習中沒有找到太多的價值感,學習起來又累又沒成就感,慢慢就會選擇玩游戲這種又有價值感又輕松的事情。
換位思考一下,我自己在做一件事沒有成就感時,也會不由自主刷起視頻,整個人都會變得慵懶,只想娛樂和擺爛。
覺察就是療愈。越洞察,越清晰,越能理解孩子,也能理解自己。
當我允許孩子不改變也沒關系,當我允許孩子就這樣也挺好時,我發現孩子對我又有了親切和主動攀談,以及告訴我他的想法與計劃,他像刺猬一樣的負情緒也隨之消失了。
家庭教育道阻且長,先成為自己,再成為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