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
蘇軾《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 吉林省博物館藏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均為蘇軾撰并書。此兩賦并后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前者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書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題十行,八十五字,前后總計六百八十四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前者作于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圣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時年已五十九歲。
此時,蘇軾筆墨更為老健,結字極緊,意態閑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
此兩帖真跡清初為安岐所藏,乾隆時入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儀遜位,被輾轉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民間。1982年12月上旬發現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館。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時被人撕掉,造成殘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