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調組織已經成了房企內部的慣常操作。
先有招商、萬科相繼調整組織和人員,隨后又傳出大悅城、綠地都在進行內部自我革命。
顯然,房企們對組織的調整還在繼續。
就在幾天前,據自媒體董小姐爆料稱,最近幾年逆勢而起的“黑馬”建發房產內部發文,更換了三個集群的總經理,多個事業部的總經理被重新任命,還有兩位集群董事長傳聞被調回總部。
這些調整如一記重拳,砸在了建發房產的組織架構上。
01 | 變化
先來看看建發房產這次組織架構和人員的具體調整情況。
首先是東南集群董事長許伊旋、華東集群董事長田美坦,兩個地方權力中心的“大員”,據傳已經被調回總部。
他們仍然保留“集團副總經理”的頭銜,但管轄原區域的方式,從“親自抓”變成了“遠程控”。
據說在建發體系里,集群董事長不是虛職,而是實權派。
現在,這些直接負責地方業務的“區首”,被召回總部,也反映了建發房產此次調整的核心:
強化集團職能,削弱區域權力。
其次,集群總經理也出現了一些變化,比如原華東總經理葉耿調去海西,而原海西總經理凌祁調去華東,而原東南總經理陳偉雄,直接升為集團首席運營總。
另外,90后的林聰凱被提拔為東南集群副總經理(主持工作),成為建發最年輕的一位高管。
從這些變動來看,相比之下,東南集群的人升職明顯。
最后,建發房產這次調整還對區域進行了重新劃分,原本屬于華東的武漢和黃石,劃給了東南;原本屬于海西的南昌,也被并入東南。
幾年前,東南集群是建發房產業務板塊中貨值最小、地盤最少的弱勢區域,華東集群則是一枝獨秀,貨值最大、城市最多。
但經過這次調整,東南的版圖擴大了,甚至有超越華東的趨勢。
02 | 華東低迷
這些變化,看似是區域間的資源調配,實際上是權力格局的重塑。
而這背后很關鍵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就是——
業績。
建發房產一直是地產圈的異類。在地產高速擴張的時代,它不像恒大那樣瘋狂擴張,也不像碧桂園那樣高調激進,而是以“謹慎”聞名。
反而是在行業遇冷、民營房企經營遇挫后,建發房產才逆勢而起。
為了更好發展,2022年時,建發房產將旗下的5大區域合并為3大集群,分別為海西、東南和華東集群。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建發房產確定了要聚焦核心區域的戰略。
不過從2021年至2023年,建發房產依然處在業績擴張的勢頭中,銷售額不斷增長。
2023年,建發房產規模達到近年來最高,全年銷售額1890億元。
因為聚焦收縮,擴張速度變慢在意料之中。
但建發房產收縮力度比想象中來的更加迅速和猛烈。
2024年,建發房產銷售額收縮至1335億元,相比2023年下降了近30%。
在眾多頭部央國企中,建發房產業績下滑最嚴重。
不過,有意思的是,盡管銷售額收縮了,但行業排名居然還逆增長了。
克而瑞數據顯示,建發房產排名提升至行業第7位。
同時,建發房產也力壓越秀、華發等,成為地方國資房企排名中的第一位。
從業績構成來看,海西是建發房產的大本營,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此以外,就是華東,妥妥的業績重鎮。
但最近幾年,建發房產在華東集群的發展逐漸低迷。
以華東最核心的城市上海為例,2022年至2024年,建發房產在上海的銷售額分別為205.25億元、149.13億元、91.6億元,排名依次為第12、第14、第17。
究其原因,除了上海市場本身的激烈競爭,建發房產在上海的項目去化能力成為限制因素。
比如位于普陀區的海閱首府,10月24日首次開盤,至今開盤三次共推出364套房源,但據網上房地產顯示,目前該項目已售總套數僅有67套,去化率僅約18%。
這無疑暴露了建發房產產品線對高端市場需求的適配性不足。
更關鍵的是,上海市場消費升級趨勢明顯,購房者對產品力的要求提高,而建發房產的品牌定位和溢價能力并未完全匹配這一趨勢。
此外,建發房產在上海拿地,也成了難題。
眾所周知,此前上海土地市場拿地不僅要靠實力還要靠運氣,所以能看到,在上海2024年前六個批次土地出讓中,建發房產都顆粒無收,一直到上海放開地價后,建發房產才拿到2宗地,且都是以聯合體形式斬獲。
相比2023年在上海累計投資132億元拿下4宗優質住宅用地的表現,這一成績顯然相形見絀。
03 | 東南崛起
一方面,華東集群業績和布局在收縮,另一方面,建發房產的東南集群卻在悄然壯大。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建發房產東南集群業務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和福建省北部。
這其中,建發房產在杭州的表現尤其突出,業績可謂“突飛猛進”。2022年至2024年銷售額依次為89.8億元、256.6億元、290.8億元,排名依次為第19、第5、第3。
這樣的表現,與其在華東的低迷形成了鮮明對比。
為何東南集群能崛起?
首先,東南市場在建發房產的戰略布局中一直是一個“深耕熟地”。
杭州作為東南集群的核心城市,不僅是長三角經濟圈的重要一環,也是高凈值人群聚集地。
建發房產通過一系列針對性的營銷策略、產品優化和資源傾斜,逐步在這一市場站穩腳跟。
也正因如此,2024年以來,建發房產更加加大了在杭州的拿地力度,全年拿地金額158億元,僅次于濱江和綠城,這也讓外界直呼,建發好像成了杭州地市“新的托底人”。
除了浙江省,福建省北部作為建發房產的“大本營”,為其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現金流支持。
例如福州、泉州等地的項目表現雖不及杭州亮眼,但憑借其市場的穩健特質,為東南集群整體的業績增長提供了底氣。
這種區域優勢的累積,使得東南集群在建發房產內部的權重逐步上升。
04
綜合了這些因素之后,大概就能理解建發房產這次為何要進行組織的自我重塑。
或許是適應行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也可能是應對業績壓力的無奈之舉。
借用“董小姐”的話說,建發房產這次組織架構和人員調整就像一場“起立坐下”的游戲。
對于已經坐在椅子上的人而言,暫時安穩了。而另一些還未“坐下”的人,可能就被分配去新業務板塊尋找生機了。
但放眼整個地產行業,轉型成功的又有幾個?
對這部分人而言,這個春節,注定不會太安穩。
關注 大爆炸 好運 大爆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