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中的醬園弄復原)
民國時期的醬園弄殺夫案,發生在上海的黃浦新昌路醬園弄85號三樓的一家租戶——而電影《醬園弄》正是取材于此,并且在2024年5月在法國戛納進行了發布會。
那么這樁歷史上真實的案件,又是一個什么面目呢?
(影視作品中的醬園弄復原)
- 壹:令人不寒而栗的周春蘭
1945年3月20日凌晨,29歲的詹周氏(即周春蘭)趁丈夫詹云影酒醉熟睡之時,用家中菜刀將其殺死并肢解成十六塊后放入一口木箱中。
周春蘭作案后并未潛逃,而是癡癡呆呆地留在房內,直到滿地血液順著木板縫隙滴到樓下,樓下鄰居察覺異樣后上樓敲門詢問,周春蘭打開了房門,坦言道:我把大塊頭(詹云影的綽號)殺死了。
盡管周春蘭經過3次審理和判決,最終仍能從輕發落并免去一死,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善終,這是為什么呢?
如果這個案子是悍婦霸凌逞兇,殺死丈夫;淫婦勾結姘頭,謀害親夫,那么周春蘭肯定死有余辜——可恰恰是這起案件背后的家庭悲劇和殺人動機,并不那么簡單。
當時29歲的周春蘭自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由一家姓周的親戚撫養長大,她便隨了親戚的姓,取名周春蘭。
但是,親戚時常虐待周春蘭,沒有財力或者沒有心思供她讀書也就算了,反而覺得周春蘭是一個吃閑飯的累贅,又無依無靠可以任由擺布,于是想過幾年把她賣掉還能賺一票。
周春蘭9歲的時候,她被周姓親戚賣到上海,給一戶富裕人家當使喚丫頭。好在主人家心地不錯,沒有難為過周春蘭,等到周春蘭17歲的時候,主人家甚至出現給她張羅婚事:詹云影出現了。
(歷史上真實的醬園弄)
21歲時周春蘭與詹云影正式結婚,婚房就租賃在醬園弄85號三樓的一個房間,至今已有9年——悲劇的源頭并不在周春蘭身上,真正的禍根正是周春蘭的丈夫詹云影,綽號大塊頭。
當初主人家把詹云影介紹給周春蘭時,看到詹云影身材高大、模樣周正,而且能說會道,從小寄人籬下、悲苦漂泊的周春蘭心中是非常激動的,她認為自己總算找到可以依靠一輩子的靠山。
結婚后的詹云影原形畢露,不但賭博成性、從不給周春蘭家用,而且經常出軌甚至招妓,周春蘭別說規勸,就是臉上稍有一絲不快,詹云影必會拳腳相加。
更令人憤怒的是,當周春蘭討要生活費時,詹云影不僅用極為下流的言語辱罵妻子,而且還會毆打她,根據鄰居們的反映,周春蘭經常連飯都吃不起。
離婚?周春蘭想是想過,但不敢離婚,怕詹云影動了殺心,而且她也不好意思離婚,那時的封建禮教思想仍然十分嚴重,周春藍害怕臉面盡失。
沒錢吃飯的周春蘭只好托一位名叫賀賢惠的好心鄰居,幫她在紗廠找了份工做,結果詹云影認為周春蘭是故意躲著自己,想跟其他男人鬼混,于是便直接打到了紗廠里,紗廠的工友們回憶起來紛紛為周春蘭抱不平。
1945年3月19日晚上詹云影醉酒回家后再次對周春蘭實施毆打,幾乎將周春蘭打得暈死過去。周春蘭在極度的痛苦與絕望中產生了就算同歸于盡也要殺死詹云影的念頭。
到了3月20日凌晨,周春蘭趁詹云影熟睡之際,用菜刀將其砍死,然后把尸體肢解成多塊后裝入一口木箱。
做完這一切,周春蘭沒有離開,而是呆呆地坐在房間里,直到滿地的血水順著木板縫隙滴漏到了樓下,這才有了鄰居的察覺和上樓敲門詢問。
(當時的報紙)
- 貳:沒有幫兇但有社會轟動
一開始,警署認為可能會有第三人幫助周春蘭,和她一起作案,理由是綽號大塊頭的詹云影確實名副其實,身高超過185公分、體重200斤左右,而周春蘭身型嬌小、體重只有80斤左右,她是哪里來的力氣將酒醉熟睡的詹云影殺死并肢解成十幾塊的呢?
嫌疑人有兩個:周春蘭的好心鄰居賀賢惠、詹云影的朋友何寶玉(據鄰居反映,何寶玉有幾次來周春蘭家時詹云影并不在家),不過兩人都有不在證的多名人證。
警署只好死心,確定本案兇手只有周春蘭一人,并無幫兇。
但這件事在上海灘傳得沸沸揚揚,而且越傳越離奇——這不怪當時上海的大報小報,因為1945年3月的上海,雖然還是汪偽政權,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盟軍反攻節節勝利的消息,還是悄悄地傳遍了整個上海。
當然,各大報紙肯定不敢報道,只能搜羅一些香艷八卦、舞廳風云之類的發表出來。所以周春蘭殺夫碎尸案一出,各大報紙們反而都沸騰了,果然合適的素材最令他們興奮。
最開始社會各界一邊倒地紛紛譴責周春蘭的心狠手辣、手段殘忍,類似“悍婦詹周氏殺死親夫,肢解尸首,裝在箱子里”這樣的標題鋪天蓋地。
不過,隨著警署披露一些信息、報紙的記者們主動尋訪和挖掘的信息,令局面瞬間反轉了。
周春蘭原來的主家、周春蘭經常去的天主教堂、醬園弄的鄰居以前曾經的紗廠工友,把周春蘭的一點一滴都說了出來:她根本就不是亂寫瞎傳的女魔頭。
有幾位記者托了警署的關系,見到了羈押中的周春蘭,發現她身材矮小、圓臉上配著細眉和目,整個人白白凈凈,透著善相。
天主教堂的嬤嬤不僅告訴記者們,周春蘭別說跟別人吵架,就是高聲說話的情況都極少——重點是:天主教堂的嬤嬤還拿出了一份證明,周春蘭已經懷孕數周了(后來證實這份證明是假的)。
這下社會各界更加沸騰了,不僅認為定有冤情,而且紛紛同情起周春蘭的悲慘遭遇。
尤其是當時著名女作家蘇青非常關注這起案件,她的呼吁異常地有影響力,她認為需要從打破封建禮教、保護婦女的角度出發。
于是周春蘭殺夫碎尸的動機變成了:因為生活悲慘和精神郁傷,所以抱著同歸于盡的心思,而且她此時已經懷孕數周了。
所以,一些律師紛紛聲援和資助周春蘭,呼吁刀下留人,還幫助周春蘭出庭應訴。
(當時的雜志也紛紛發表評論)
- 叁:案件歷經三個歷史時期
到了1945年5月3日,地方法院認為案情簡單、事實清楚且沒有所謂的幫兇,均是周春蘭一人所為,所以對周春蘭判處死刑,剝奪公權終身。
幫助周春蘭的律師們鼓勵她上訴,而原本只求殺人償命的周春蘭,也慢慢激起了求生的欲望,積極配合準備上訴。
不過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汪偽政府瞬間倒臺,這個案件就停在半空中了。
1946年新當局宣布以前偽法院所判決的案件統統無效,均需重新審理,至于周春蘭的案子則拖到了1946年9月16日才重新宣判。
這次并沒有突破,新的地方法院再次宣布周春蘭殺人罪成立,處以死刑并剝奪公權終身,不過仍然給了周春蘭允許繼續上訴的機會。
死里逃生的轉機是在1948年出現的。隨著周春蘭案件的不斷發酵,國民政府也漸漸重視起來。
1948年2月20日國民政府南京最高法院,為了這個案子特意致函上海高等法院,最后的判決結果是:撤銷原判,改判有期徒刑十五年。
至于給出的改判理由,實在是出乎所有人意料:本案系民國35年(公元1946年)12月31日以前積案,因此可以依罪犯赦免減刑令予以減刑。
對周春蘭來說真正的轉機和生機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她的案情和遭遇獲得政府的同情。
她不僅又獲得減刑,而且還被從上海提籃橋監獄轉送到蘇北的大豐勞改農場,就在現在的江蘇省鹽城市境內。
而大豐農場也很照顧周春蘭,看她年紀也變大了,野外勞作又太辛苦,所以調她到農場托兒所工作。
此時的周春蘭完全是重獲新生的驚喜,她決心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并給自己起了一個新名字叫周惠珍,從此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悲苦的詹周氏和周春蘭了。
(當時的判決書)
- 結語
后來周惠珍再婚了,但并沒有生兒育女。不過她有很多很多的孩子陪伴。
她的后半年一直用心照顧托兒所一代代的孩童們,這些孩童中有不少長大后還經常去看望周惠珍。
1988年周惠珍去世:希望這個世界上不再有詹周氏這樣的苦命女人,也希望這個世界上不再有周春蘭這樣的殺人兇犯。
(當時刊登的周春蘭照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