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屆充滿想象力的“科技春晚”。
當地時間1月7日至10日,2025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 2025)如期而至,狂奔兩年的AI技術開始有了進一步落地進展,汽車圈的玩家們也紛紛秀起了肌肉。
特別是伴隨著“AI+硬件”的落地,車圈想象力也更加豐滿。從娛樂到出行,從地面到太空,他們的觸角正從汽車向其他交通運輸方式延伸擴展,那個更有意思的世界似乎并不遙遠。
01
英偉達帶頭,芯片公司加碼汽車業務
作為AI芯片龍頭公司創始人,一身皮衣的黃仁勛打響了CES的“第一槍”。
汽車業務作為演講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強調,“英偉達的芯片不僅是汽車的大腦,更是驅動未來智能化出行的靈魂。”
在黃仁勛看來,自動駕駛汽車市場仍存在巨大潛力,未來幾年,全球每年將生產1億輛左右的汽車,道路上行駛的汽車有10億輛,這些汽車如若都實現高級自動駕駛,將是有望達到數萬億美元規模的龐大產業。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
他預計,在這樣龐大的市場里,英偉達的汽車業務預計在2026財年將達到50億美元。
而截至2024年10月27日止的12個月,英偉達的汽車業務分部收入約為14億美元,這意味著在未來一年,英偉達汽車收入的潛在增幅或達到兩倍以上。
為此,英偉達宣布了一系列產品進展,去推動汽車向智能化加速邁(參數丨圖片)進。
首先是喊了很久的“雷神”(Thor)處理器終于進入量產階段,計算能力是上一代產品Orin的20倍。
Thor是英偉達于2022年9月GTC秋季大會上發布的SoC芯片。彼時,黃仁勛表示,它不僅局限于自動駕駛芯片,而是為汽車的中央計算架構而生。
英偉達Thor可被配置為多種模式
他還宣布,其自動駕駛汽車平臺NVIDIA DRIVE AGX Hyperion已通過行業安全評估,其為業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端到端自動駕駛平臺。最新一代DRIVE Hyperion為乘用車和商用車設計,將采用Thor芯片,于今年上半年上市。
其次是一直延期的最強芯片Blackwell全面投產。
2024年3月,英偉達宣布推出新一代AI芯片架構Blackwell。Blackwell擁有2080億個晶體管,是上一代芯片“Hopper”800億個晶體管的兩倍多,可以支持多達10萬億個參數的AI模型。
按照最初預期,Blackwell應該在2024年第二季度發貨,但由于各種問題一再延期。
此次黃仁勛表示,Blackwell已經全面投入生產,幾乎所有云服務提供商都已經在部署相關系統。
黃仁勛展示Blackwell架構芯片
在他看來,這一代Blackwell芯片,在計算能力方面比上一代提高了四倍每瓦的性能和三倍每美元的性能。這意味著在同樣的計算成本下,能訓練更大的模型,或者以更低成本訓練同樣規模的模型。
再次,黃仁勛還展示了英偉達新的基礎世界模型Cosmos。
他指出,自動駕駛和機器人這樣的物理AI模型開發成本很高,并且需要大量真實數據和測試。Cosmos世界基礎模型(WFM)可以根據文本、圖像和視頻等輸入組合以及傳感器或運動數據生成基于物理學的視頻,例如生成極端天氣、交通堵塞等復雜場景。這些逼真合成數據可以用于訓練和評估其現有的模型。
在黃仁勛看來,與大語言模型一樣,世界基礎模型是推動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開發的基礎。
伴隨著一系列產品的量產落地,英偉達在汽車領域的“朋友圈”也進一步壯大。
英偉達的“汽車軍團”
活動現場,黃仁勛重點介紹了與豐田的合作。據悉,雙方將基于NVIDIA DRIVE AGX Orin 打造下一代汽車,并運行NVIDIA DriveOS操作系統。
除此之外,黃仁勛還表示,英偉達正和全球幾乎所有主要汽車公司合作,比如與Waymo、Zoox基于無人駕駛合作;與特斯拉基于數據中心合作;與奧羅拉、大陸集團基于商用車隊合作;與比亞迪、極氪、奔馳基于乘用車合作。
眼看英偉達各點開花,英特爾顯然不能接受。
2024 CES上,英特爾曾高調宣布進軍汽車市場,主攻智能座艙芯片、電車能源AI管理、開放式汽車芯片定制平臺三大方向,并發布了第一代AI增強型軟件定義車載SoC。
CES 2024上英特爾高調發布汽車芯片
此次CES上,英特爾公司副總裁Jack Weast宣布,該產品將于2025年第一季度大批量出貨。
同時,面對汽車市場,英特爾又帶來了兩大新產品。
第一款是英特爾自適應控制單元(Adaptive Control Unit, ACU)。
作為一種新型處理單元,ACU U310支持將多個實時、安全關鍵型和網絡安全功能、應用和域整合到單個芯片之中,支持根據駕駛員的個人風格和路況自動調整高壓和控制頻率,從而減少車輛對電池的能源需求。
另一款則是英特爾銳炫B系列車載獨立顯卡(代號Battlemage)。
Jack Weast稱,該方案提供了高性能計算,用于支持更高級的車載AI工作負載,還帶來下一代人機交互界面、更沉浸的車內體驗和3A級PC游戲體驗。
英特爾要把AI PC軟件生態系統引入汽車
此外,英特爾還與亞馬遜旗下云計算平臺AWS聯合推出了基于AWS的英特爾汽車虛擬設計環境。
它的價值主要是確保了從云到車真正的硬件和軟件一致性。它能夠幫助解決車輛開發生命周期中的各種挑戰,使工程師能夠在虛擬和物理硬件設置之間無縫切換,幫助廠商降低研發成本并縮短上市時間。
相對而言,高通此次CES上汽車業務顯得“不思進取”,沒有發布新產品。不過,它也宣布了一系列基于驍龍數字底盤解決方案的近十項最新合作進展,包括與極氪、零跑汽車、Garmin佳明、松下汽車電子系統、亞馬遜等企業合作,覆蓋數字座艙、智能駕駛、兩輪車等多個領域。
不止國際大廠,國內芯片企業黑芝麻智能也踏上了此次CES上。它首次公開亮相了華山A2000系列芯片樣片,它是面向下一代AI算法的AI芯片,旨在打通全場景通識智駕。
黑芝麻智能華山A2000家族產品
據介紹,華山A2000家族包括A2000(適用于高速及城市NOA)、A2000 Lite(支持基礎ADAS)及A2000 Pro(支持全自動駕駛)三款芯片,均采用7nm工藝制造,內置黑芝麻智能自主研發的“九韶”NPU核心,配合新一代通用AI工具鏈BaRT和雙芯粒互聯技術BLink,在智駕功能正常運行時,就可以進行全車數據的脫敏、壓縮、編碼和存儲
02
從寶馬到吉利,更多智能技術上車
在越發強大的芯片加持上,車企們也有了更多的想象和可操作空間,特別是國外品牌,可謂各顯神通。
寶馬率先出牌,全球首發了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艙——BMW首創全景iDrive和BMW新世代操作系統X。
寶馬推出全景iDrive
BMW首創全景iDrive,采用四大核心交互界面協同聯動,涵蓋了視平線全景顯示、3D抬頭顯示、超感智控方向盤、向心中控四項新技術,通過全景投影將信息直接顯示在前風擋玻璃上,替代傳統儀表盤。
根據計劃,該技術將于2025年底率先在BMW新世代車型上應用,隨后也將搭載于更多未來寶馬車型。
BMW新世代操作系統X,是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寶馬方面稱,其有70%的源代碼是在中國開發和優化的,底層邏輯上更貼合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
本田和現代也主要智能汽車上下了功夫。
本田公布了“Honda0”系列的2款電動汽車原型車,包括名為Salon的電動轎車和名為Space-Hub的電動SUV。
本田公布“Honda0”系列2款電動原型車
據介紹,“Honda 0”系列電動車型搭載ASIMO OS操作系統,該系統命名來自本田此前開發的人形機器人,能夠結合高級輔助駕駛、娛樂、無線更新等進行OTA升級。
未來,“Honda 0”系列電動車型還將推出達L3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實現高速公路擁堵時脫眼技術的應用。同時,該系列電動車型還將使用本田與Helm.AI共同開發的自動駕駛軟件,以較少的數據量實現AI自主學習,擴大自動駕駛使用范圍。
兩款新車計劃在2026年在本田美國俄亥俄州EV中心投產,且上述電動SUV將于2026年初率先于北美地區上市,并逐步進入日本、歐洲等其他國家或地區。
現代則是推出全息寬幅擋風玻璃顯示器,橫跨駕駛員座位至副駕駛座位區域,提供全景沉浸式體驗及實時駕駛信息,預計將于2027年陸續開始應用于車端。
國外車企紛紛出牌的同時,國內車企也有相應動作。
吉利發布智能汽車全域AI
吉利則以AI為核心全面打造,發布了“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包括AI銀河精靈、無界空間、AI云動力、AI繪本、AI哨兵等一系列AI應用,通過AI串起智能座艙、高階智駕,以及整個汽車智能生態。
其旗下品牌極氪也帶來了覆蓋戰略、技術及產品的四項最新發布。
座艙方面與高通攜手合作布局;智駕方面,極氪發布全球首個量產自研可適配英偉達DRIVE Thor芯片的高算力智駕控制平臺;海外800V超快充補能規劃首發,極氪補能體系將逐步在海外落地;同時,與Waymo聯合開發的極氪RT,作為首款量產原生自動駕駛汽車,將于今年開啟大規模交付。
首次來到CES的長城汽車,甚至連旗下的摩托車都搭載上了AI芯片。
活動上,長城汽車展示了其全球唯一水平對置8缸8擋摩托長城靈魂S2000。
長城汽車靈魂S2000摩托
據介紹,長城靈魂S2000采用中國元素醒獅風格,并配備了全球首款八缸八速發動機和智能系統,最高時速210千米。該產品整車重量425磅。并且,長城靈魂S2000搭載了一塊12.3英寸觸控屏幕,可以實現語音控制和自動泊車,搭載盲點輔助功能,便于彎道駕駛時的轉彎。
03
“海陸空”齊上陣,具身機器人概念火熱
作為科技盛宴,光有車怎么可以能展示車企們的想象力,他們開始思考更多的生活方式。
小鵬汽車旗下的小鵬匯天將其創新型飛行汽車“陸地航母”搬到CES現場,這也是該產品在海外的首次展出。分體式設計,是一款后備艙能裝下“飛機”的汽車,也是能塞進汽車后備艙的一架“飛機”,兼具道路駕駛和飛行能力。
小鵬匯天“陸地航母”在CES展示
野心更大的是豐田,它甚至將未來戰略瞄準了智慧城市模型和軌道火箭的開發生產。
早在2020年,豐田汽車提出“Woven City(編織之城)”的概念,即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將人工智能、先進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家居在現實世界中展示。
此次CES上,豐田官宣其“Woven City”一期工程的建設已經完成,2025年秋季將迎來首批居民,一個圍繞未來出行和智慧生活理念構建的實驗性城市逐步成型。
豐田宣布“Woven City”一期完工
同時,豐田還計劃向日本太空初創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 Inc投資7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2億元),進一步顯示了其向太空產業擴展的戰略決心
車企業務不斷擴展的背后,是向未來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的決心。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對當下最火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的布局。
首先上場的是,供應鏈伙伴們。
早在CES之前,速騰聚創就提前發力,召開了“Hello Robot”2025 AI機器人全球發布會,全面其機器人技術平臺公司戰略。
此次展會上,速騰聚創也正式對外展示了其自研的人形機器人整機,這款機器人被定義為機器人通用零部件開發平臺。
同時,它還對外展示了其一系列針對機器人的新增零部件和解決方案,涵蓋三款適用于車載和機器人應用的數字化激光雷達、一款新型的機器人視覺解決方案Active Camera、一套端到端架構的智能系統Robo FSD,以及第二代靈巧手Papert 2.0等產品。
速騰聚創人形機器人整機
同為頭部激光雷達企業,禾賽科技自然也不能落入下風,其也發布了面向機器人領域的JT系列迷你型3D激光雷達,應用領域包括自動導引車、自動移動機器人、無人配送車輛、割草機器人、清掃機器人、農業機器人,以及智慧港口、廠區、靜態感知等。
黃仁勛甚至預測,機器人技術領域,特別是人形機器人和通用機器人技術,即將迎來ChatGPT時刻般的突破,有望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技術產業。
“這個世界將擁有10億個仿人機器人、1000萬個自動化工廠和15億輛自動駕駛汽車和卡車,處處都是商機。”黃仁勛預測。
CES 2025即將結束,一個更具可能性的未來世界即將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