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意義的燕趙地區,西靠太行山脈向東望向渤海海景,往南感受黃河滾滾浪濤,北邊賞月是燕山月似鉤的燕山。
有山有河有海有月,燕趙地區能產馬能出糧,復雜的地形造就豐富的物資。
比地形更復雜的是人心,比人心更復雜的是不同民族的人心。
燕趙地區是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接壤地。
解釋接壤,接觸著就拿刀嚷嚷起來了。
這么個胡人和漢人交織的地方,今天賣馬賣鋼材換糧食,明天射人先射馬擒賊來搶糧。
復雜局面能活下來的都是優秀的人才。
所謂人才,盛世能寫能吹再能對人民辦點兒實惠就不錯,亂世則是敢打敢拼再有點兒謀略就可以步入人才行列。
無論盛世亂世,要發展要生存,畫龍要點睛廚師得有好湯,人才都是關鍵因素。
燕趙就是這么個產能高出人才的地方。
本來大蒙古帝國對燕趙定位經濟特區。
公元1234年,蒙古占領金國的燕趙地區。
窩闊臺死后,他沒福氣的兒子貴由只當兩年大汗就掛了。
民族特點不一樣,天道輪換無差別。
蒙哥繼位,汗位再次回到郭靖好安達托雷支系。
蒙古這些大汗都銳意進取,西征滅金伐宋,能看見的打,看不見的騎馬跑過去看見了再打。
雖然也積極搞管理制度,可畢竟疆域太大戰斗太多精力太有限,因此對燕趙地區只是征收錢糧和武器。
蒙哥在燕京等地任命牙剌瓦赤等人行尚書省事,職責是負責錢糧、武器等軍需供應。
此時蒙古帝國制度大體可算為一國兩制,蒙哥負責蒙古區域管理,他讓對漢族文化更熟悉的忽必烈管理漠南漢地,正是這個制度,給忽必烈奪取天下打下了基礎。
忽必烈以金蓮川為中心,北面連接漠北草原,南邊管理漢地。并于1256年在開平建立藩邸
忽必烈在治理漢地期間采取兩個政策,一是重用漢人士族,二是以漢法治漢地。
聯系的觀點,所有政策都不是孤立的,漢人士族使得忽必烈的治理能夠更加有效,而漢法治漢地的策略使得忽必烈需要漢人士族成為自己左膀右臂推行政策。
在忽必烈治理下,飽受戰亂的邢州、河南和關隴地區社會日趨穩定,GDP得到大幅提高。
老百姓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安居樂業,誰讓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就支持誰。
雖然燕趙地區此時還不歸忽必烈管,但在漢地實行仁政這件事上屬于不論好壞都傳千里。
燕趙地區到處流傳忽必烈的仁義道德,典型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忽必烈通過治理其它地方,在燕趙地區得到了群眾基礎。
阿里不哥這貨是個傳統的蒙古人,在燕趙群眾基礎就不行。
蒙哥對燕趙經濟搜刮就很生猛,蒙哥掛掉后,阿里不哥不但延續搜刮政策,對燕趙還進行鉤拷酷政。
所謂鉤拷,就是蒙古帝國的審計方法,審查錢糧等物資,一旦發現問題,立即抓起來嚴加拷打,當時蒙古帝國官員百姓全都是談鉤色變。
阿里不哥在燕趙的鉤拷讓百姓們對他的恐懼和反感日益加劇。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開打前的政策,就決定了燕趙這個關鍵區域的民心所向。
蒙哥掛后,忽必烈被蒙古貴族們擁立為大汗,忽必烈在開平自立大汗。
倆貨開始出一身大汗的爭奪大汗。
鳴鳴震天的是劍戟刀槍,叮叮誘人的是黃金萬兩。
倆人將目光都瞄向了物資人才雙豐富的燕趙。
阿里不哥勢力范圍在漠北,這貨整天在大草原看雄鷹展翅飛,明白遠鳥先飛的道理。
阿里不哥迅速任命脫里赤為斷事官、行尚書事,代表大汗,領兵占據燕京,號令燕趙地區。
軍事和政治兩手抓,兩手都狠狠抓住燕趙。
你有你老主義,我有我千條計。
忽必烈體現了技高一籌的水平。
他任命祃祃、趙璧、董文炳為燕京路宣慰使,除了負責軍事、經濟和社會日常工作外,很關鍵一項任務是安撫民心。
在拿捏人心得到百姓支持這塊,忽必烈拿捏得死死的,屬于魯智深拳打鄭屠,倆貨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
更進一步,忽必烈在漢地設置十大宣撫使,其中燕趙地區就占三分之一,加強管控力度,宣撫使將軍政經濟一把抓,督辦軍糧武器、鼓勵農桑、懲罰腐敗。
忽必烈優質的漢風,原來只是聽說,今天終于刮到燕趙大地。
這讓燕趙百姓完全倒向忽必烈。
除了從政策上穩定燕趙,忽必烈在軍事上做了充足準備。
忽必烈安排工匠百姓修筑燕京城墻,讓平章政事趙璧、左三部尚書怯烈門率蒙古軍和漢軍駐扎燕京近郊和太行一帶。
并在東邊的平灤和西邊的關陜修建堡壘,使得他的大本營開平到燕京形成一道不可分割的軍事連線。
徹底切斷阿里不哥南下奪取的燕趙的策略,讓燕趙成為他爭奪汗位的經濟和人才基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