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關于原研藥在醫院“消失”的話題引起熱議,很多人抱怨仿制藥雖然便宜,但藥效不如原研藥,經常無法治好疾病,對醫院只能開仿制藥的一刀切做法產生抱怨。
但也有人認為,中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尤其是2000以前,除了中藥和中成藥,并沒有研發出多少原研藥,國人服用的大多是仿制藥,但對應的是,國人的健康水平和壽命卻在不斷上升,因此說原研藥療效更好、仿制藥沒用是不合理的,反而是仿制藥的功勞。
今天我們就來客觀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新中國的仿制藥之路
原研藥是由制藥公司首次研發、經過嚴格臨床試驗并獲得專利保護的創新藥物,這類藥品的研發通常需要耗費巨額資金和時間。而仿制藥則是在原研藥專利到期后,由其他制藥企業按照原研藥的成分和配方進行仿制生產的藥品。
在中國的醫療體系中,仿制藥長期以來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一現象既有歷史背景的影響,也與政策導向和經濟環境密不可分。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中國的制藥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幾乎沒有能力自主研發原研藥。為了滿足龐大的人口用藥需求,中國大多數藥品都是通過仿制國外藥物來實現的,大量引進國外的成熟技術和配方,將這些藥物轉化為符合國內需求的仿制藥。與此同時,建立自己的藥品監管和質量控制體系,逐步推動藥品標準的提升。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制藥行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隨著經濟的騰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中國的制藥企業逐漸具備了自主研發的能力,一些制藥公司開始嘗試研發原研藥。例如,恒瑞醫藥、百濟神州等公司在抗腫瘤藥物和免疫治療藥物的研發上取得了突破,部分原研藥甚至獲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然而,這些成功案例在整個藥品市場中鳳毛麟角,仿制藥依然是中國藥品市場的絕對主力。據統計,截至2020年,中國市場上超過90%的藥品是仿制藥。
仿制藥的普及有積極的一面。在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仿制藥的使用有效降低了患者的醫療成本,使更多的患者能夠負擔得起基本的治療費用,尤其是在治療慢性病方面,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而仿制藥的廣泛使用有效地控制了這些疾病的進展,延長了患者的壽命。例如,常見的降壓藥、降糖藥、降脂藥等仿制藥,經過生物等效性試驗后能夠提供與原研藥類似的療效,從而幫助廣大患者維持健康。
然而,仿制藥的質量問題也不容忽視。由于仿制藥的生產技術相對簡單,部分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忽視藥品的質量控制,導致一些仿制藥的療效不如原研藥,副作用偏大。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患者對仿制藥的信任,部分患者甚至出現了“只信任原研藥”的心理。在一些特殊疾病的治療中,如癌癥、罕見病等,患者往往只能選擇原研藥,它們代表著最新的科研成果,具有更高的療效和安全性。
原研藥“消失”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實施了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政策,這一政策旨在通過大規模集中采購來降低藥品價格,減少醫保基金的支出。在此過程中,許多原研藥被仿制藥替代,因為仿制藥廠商能夠提供更低的價格,而政府在采購時更傾向于選擇價格更低的藥品。這一政策的推行,使得人們看病時,難以在醫院開到原研藥,取而代之的是同種成分的仿制藥。這種現象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公立醫院中,醫生開具原研藥的機會大大減少。
原研藥“消失”的現象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和群眾的不滿。首先,患者對仿制藥的信任度不足,許多人認為原研藥的療效更好,仿制藥的效果和安全性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患者的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部分仿制藥在生物等效性試驗中確實存在偏差,導致藥效不如預期,一些患者甚至愿意自費購買原研藥,而不愿意接受醫院開具的仿制藥。此外,帶量采購政策的實施也限制了醫生的開藥自由,迫使他們必須優先選擇納入采購目錄的仿制藥。許多醫生也認為,按價格集采藥物可能無法滿足部分患者的特殊需求,尤其是在復雜病例或耐藥性病例中。
為了應對這一情況,一些患者開始通過海外代購或私人藥房購買原研藥,這種現象在高收入人群中尤為明顯。然而,這種做法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藥品來源的合法性、藥品運輸的安全性等。此外,部分患者選擇從互聯網渠道購買藥品,然而,這些渠道的藥品質量參差不齊,存在一定的風險。
因此,不少人抱怨按價格集采藥物的做法不合理,希望可以按病情選擇藥物,等價報銷部分原研藥費用。
中國人的健康是仿制藥的功勞嗎?
與此同時,另一種聲音甚囂塵上:那就是仿制藥效果其實沒那么差,以前沒有那么多進口原研藥的時候,人們吃的都是仿制藥,也一樣能治病,人們的健康水平和壽命蹭蹭蹭往上漲,所以鼓吹使用原研藥都是資本的陰謀和幕后推動。
事實上,中國人的健康和壽命在過去幾十年中確實獲得了顯著提高,但這一進步不僅僅得益于藥物的普及,還與公共衛生體系的改善、營養條件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疫苗接種、衛生環境改善、營養狀況提升等公共衛生措施,對疾病預防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成功消滅了天花、有效控制了乙肝、結核等傳染病的傳播。同時,現代醫學技術的應用,使得許多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大幅提升。例如,影像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癌癥的早期診斷成為可能,外科手術技術的提升提高了許多疾病的治愈率。
無可否認,藥物在疾病治療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控制傳染病、慢性病和重大疾病方面,藥物的作用不可替代。例如,抗生素的發明和普及大大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抗高血壓藥物的使用顯著減少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仿制藥的普及,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夠獲得治療,但藥物本身并非唯一的健康決定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營養、適量的運動等因素同樣對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建國初期,人們面臨的更多是無藥可用,而不是選好藥還是選差藥的問題。即使用的是療效稍差的仿制藥,也總比沒有藥用強得多,只要有藥,健康水平和壽命就很容易提升。但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針對某些難治性、罕見性疾病,人們自然會對效果更好的藥物有更大的需求。
如何應對原研藥“消失”?
面對當前醫院中原研藥“消失”的現狀,患者如何在仿制藥環境下保障自己的健康,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首先,患者應選擇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認證的高質量仿制藥,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低質量藥品。患者可以通過查詢藥品說明書、藥品批準文號等方式來了解藥品的合法性和質量。此外,患者在接受仿制藥時,應關注藥品的生物等效性,即仿制藥在人體內的藥物濃度和效果是否與原研藥一致。
其次,患者應加強與醫生的溝通,主動向醫生說明自己的病情和用藥需求,詢問醫生關于藥物療效和安全性的信息。如果使用仿制藥實在不能控制病情,應盡快跟醫生說明,盡可能使用原研藥。必要時可以進行藥物基因檢測,以確定哪些藥物更適合自己的身體情況。
此外,患者還應加強健康管理,包括合理飲食、適量運動、定期體檢等,從多方面提高健康水平。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可以減少患病的風險,還可以提高身體的自愈能力,從而減少對藥物的依賴。例如,控制飲食中的鹽分攝入、保持正常的體重、戒煙限酒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率。
總而言之,中國的藥品市場以仿制藥為主,這既有經濟和歷史的原因,也與政策導向密切相關。在現有醫療環境中,患者應理性看待仿制藥的使用,通過綜合措施來保障自己的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