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的西津渡古街入口處,可以看到一座小山包。
如果說是個大石塊也十分貼切。山不在高,名氣很大,很多介紹西津渡的書上煞有其事的說三國時候諸葛亮周瑜曾踞此謀算破曹,定計火燒赤壁,因此叫算山,運籌帷幄,百戰“算”為先。
因為這座山卡在江邊交通要道上,乃鎮江城西門戶,所以東晉時候,一支著名的起義軍——孫恩(五斗米道士)率師十萬,與晉軍決戰于這里。
在《通鑒紀事本末》上,我看過這個記載:東晉時,出自鎮江的猛人劉裕,就是在這場戰役脫穎而出的,當身邊的士兵看到聲勢浩大的義軍全逃了之后,這位猛人竟然脫下死了的士兵血衣穿在身上,大呼小叫的沖入敵軍,一個人追著數千人砍。
然而,現實中的這種精致小山,能支撐一場規模這么大的戰役么?我今天就聊聊這座蒜山的往事:
史志圖中的云臺山、玉山、蒜山。
西津渡在三國稱“蒜山渡”,唐稱“金陵渡”,宋代以后稱“西津渡”,蒜山位置如圖。
如今云臺山下美麗的蒜山。
先看一張80年代蒜山的老照片(陳大經先生拍攝),蒜山的頂上還沒有那個著名的亭子。旁邊的民居,喜歡到蒜山茶坊喝茶的鎮江人很眼熟吧。
90年代到2010年前后,蒜山腳下還有一個公共廁所。(來源:鎮江檔案館)
01
西津渡是鎮江的歷史名渡,在唐五代時期,它不稱西津渡,而是稱蒜山渡,一稱蒜山津,特稱金陵渡。
在《全唐詩》所錄唐人不多數篇題有蒜山渡的詩中,鎮江詩人許渾就一口氣寫了五篇,而且都明確用“蒜山津”這個名稱。
這些詩有:《將赴京師蒜山津送客還荊渚》《泊蒜山津聞東林寺光儀上人物故》和《登蒜山津觀發軍》等。詩題所說“蒜山津”顯然就是蒜山渡。可見,當時由京口到蒜山渡,要先登蒜山。
《新唐書?二李傳》講到徐敬業和駱賓王反武則天的事跡:
徐敬業兵敗后,攜妻子與弟弟徐敬猷和駱賓王、唐之奇、杜求仁等逃到潤州蒜山潛伏。
能讓這么多名人潛伏在此地,這座山至少不應該很小吧?
事實上,歷史上的蒜山石壁嵯峨,景色壯麗,巍然屹立長江之濱,一有大規模軍事,場面恢弘,可讀一下許渾的《登蒜山觀發軍》:
羽檄征兵急,轅門選將雄。
犬羊憂破竹,貔虎極飛蓬。
定系猖狂虜,何煩矍鑠翁。
更探黃石略,重振黑山功。
別馬嘶營柳,驚烏散井桐。
低星連寶劍,殘月讓雕弓。
浪曉戈鋋里,山晴鼓角中。
甲開魚照水,旗揚虎拏風。
去想金河遠,行知玉塞空。
漢庭應有問,師律在元戎。
02
宋代的文學家蘇東坡先后十多次來鎮江,還在西津渡的蒜山松林中過了一段時間的隱居生活。
因為周圍風景不錯,交通也便利,蘇東坡覺得這里非常好,想長期居住。(所以說現在開發商除了房子配套好,把交通便利也當作一項優勢,這是有道理的。)
為此,他寫詩給金山寺住持佛印,詩名為《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屬金山,故作此詩與金山元長老》。
詩中有“蒜山幸有閑田地,招此無家一房客”的句子。
為了能隱居蒜山,蘇軾又寫詩給曾任大理寺知潤州的好友許遵,談及了自己想借隱蒜山的事:“酒泉鐘鼓還江左,青壁丹崖借隱居。”
現在我們游玩蒜山,能看到一座山亭,這也是宋代文人的佳話:
山亭叫蒜山“二翁亭”,宋代楊杰寫了一本叫《無為集》的書里說:浮玉僧建亭蒜山之頂,丹陽新舊太守林子中希、楊次公杰首登之,因名“二翁亭”。
詩云:來陪杖履躡孤峰,故老旁觀嘆二翁,海上波平千里白,江東兵壯萬旗紅;云開云合山頭月,潮落潮生渡口風,須約蒙莊老仙客,憑闌直下看龍宮。
說明宋代時候,這里經常有文人雅士在這兒喝喝茶、寫寫詩,日子過得很愜意。
(王呈攝)
蒜山下是鎮江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旅游觀光勝地。許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游覽于此,留下傳世之作。
為了紀念唐朝的兩位詩人——傳奇美女杜秋娘和杜牧,2004年,鎮江雕塑工作者朱慶棠創作的京江女(京江亭旁)雕塑亮相蒜山游園,這尊用山東雪花白石料制作的雕塑高2.1米,以年輕時的杜秋娘為原型再現了京江女美貌多藝的純真形象。
03
到了清代,蒜山還是很熱鬧,寫下“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吳偉業,來到蒜山下還寫了一首《滿江紅·蒜山懷古》
沽酒南徐,聽夜雨、江聲千尺。
記當年、阿童東下,佛貍深入。
白面書生成底用,蕭郎裙屐偏輕敵。
笑風流、北府好談兵,參軍客。
人事改,寒云白。
舊壘廢,神鴉集。
盡沙沉浪洗,斷戈殘戟。
落日樓船鳴鐵鎖,西風吹盡王侯宅。
任黃蘆、苦竹打荒潮,漁樵笛。
后來的“京江畫派”開派人物和杰出代表張崟老屋便在蒜山下,園內有書畫軒、晴佳閣、友山閣、白華居、敦本堂、繡珠室、余齋等。
蒜山一點點的變小,一方面是地質變化,江水侵蝕和各種自然原因,另一個就是人為原因:
十九世紀后期,蒜山臨近英租界,附近建有英、美領事館。清代和民國年間,周邊建有公所、商會、銀行、醫院、旅館、茶樓及教堂等。這里是鎮江近代工商業的開啟地之一,也是中國近代郵電業旳發源地之一。
一繁華,就要修路,民國時候修江邊的路,就近取材,就從蒜山炸山取石頭。
民國時期的蒜山瘡痍凄景,十分慘然;民國三十五年(1946)八月七日《新江蘇報》:筑路取石子,蒜山昨起轟炸——
[保健社訊] 醞釀已久之重建江邊馬路一事,因市政工程局經費困難,遲延至今,未能興工,現該局已決定計劃,利用該路附近蒜山石子,作建筑路基路面之用,節省建設費用,其公告已載見本報。
昨(六日)該局派員,赴小碼頭蒜山實行首次取石工程,計爆破七次,約獲得石子石塊二十余公方。
據該局負責人云:全部完成江邊馬路,需石子四千余公方,爆破工程約需時四十余日。
文中“公方”,指立方米。搞工程炸山取石,節省了建設費用,但景點卻被破壞了,難怪只剩下這么一座小小的山包。
上世紀50年代,在蒜山西側有座江蘇省治淮指揮部鎮江儲運站,蒜山就在儲運站東側,有半邊身子擠在儲運站里面。當時的蒜山,已經老化得時時往下掉石塊。那些掉下的石塊,只比土塊硬點,若用結實的磚頭去砸它,定然會使它粉身碎骨。
如今,蒜山經過西津渡的重建,現在的蒜山游園很有鎮江園林特點,山旁的民居,改建成具有古典特色的“蒜山茶坊”,很有感覺。
如今的蒜山游園,綠樹蔥蘢,鳥語花香,原本雄姿煥發的高山,卻變得宛若一座盆景極宜懷古,蒜山已成為西津渡的一處旅游景點,正如蒜山亭楹聯所云:
大江橫萬里,古渡渺千秋。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