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歐美老人現在比較無語的一點是,越來越多的孩子拒絕傳統,不愿意接受傳承幾代人的家族傳家寶——名牌瓷器套裝。
更令他們憤怒的是,現在歐美年輕人不愛精美瓷器,卻愛上了在tiktok上買那些來路不明的建盞。
多年以后,當老外在TikTok上第一次看見“新鮮出爐”的建盞時,他們仍能想起多年前奶奶家掛滿瓷盤的墻壁。
那時年輕一代還小,不明白祖輩為什么會那么沉迷于收藏瓷盤,甚至拿它們裝飾客廳。總之,他們覺得這是落伍的家裝風格,是古板無趣的體現,不理解也不感興趣。
但如今,在中國的“瓷器開窯”視頻,卻讓老外跟他們的祖輩殊途同歸:讓瓷器,尤其是建盞,重新成了這代人追逐的“綠色毒品”。
在reddit上名為“Why do old people have cabinets of fancy glasses and plates they never use?”的帖子里
外國年輕人表達了對祖輩收藏瓷器玻璃器皿的不解,一位最抽象的用戶表示祖輩把盤子掛墻上是為了打靶
所謂瓷器開窯視頻,跟開蚌、賭石一樣的盲盒賽道內容。
它的吸引力在于賭,主播對著鏡頭聲稱燒了一爐好看的瓷器,里面有好有壞,所以每一箱都令觀眾期待。
它的推銷力在于漏,通過話術將這些玩意兒的成本抬升到想象不到的高度,再利用“給家人送福利”、“這只沒燒好”特價放漏的說法,整上氛圍,觀眾就上頭了,賣的不是東西,賣的是感覺,一種值感。
因為這些產品質量一般來說都不咋地,且還有化工釉的質疑,所以這種形式的直播在我國直播賽道已經被回流瓷、球星卡之類的給替代了,現在已經淪落成了打工族搞副業的偏門,跟家拿手機懟著屏幕播錄像,做代理,掙點小錢。
但這種跟國內已經落后版本的直播形式,卻讓淳樸老外直接沉迷了。
這種直播出海,不需要做任何復雜形式的調整,只需要找個英語流利的主播,把在國內用的話術翻譯一下就能在海外大殺四方了。
現在沉迷其中的老外,把窯工的號子Heysha都當作了直播間家人的口號,每逢開窯,留言板便會遍布口號,這為建盞出窯平添了幾分神秘主義色彩,讓原價幾塊在國內沒人買的玩意,輕易賣到幾百塊,還能讓老外感覺自己撿便宜了。
雖然直播間里,經常會有聰明人質疑這些花花綠綠的建盞質量,比如到底是不是柴窯燒制的,到底有沒有使用傷人身體的化工釉...但這些警惕的聲音,并沒有影響人們的狂熱消費:
“我是陶藝家,這是我從來沒見過的工藝,所以賣60美元的價格很劃算。” “我每天晚上都在看他們直播,期待開窯開出個完美的建盞,我住阿拉斯加,昨天買了倆最棒的建盞,已經迫不及待上手了。” “前兩天因為沒搶到便宜瑕疵品,抱怨了兩句他們就給我踢出直播間了,我心碎了,沒得看,很空虛。”
看見這種景象,總會讓人聯想起17世紀明代克拉克瓷在歐洲掀起的那股瓷器熱,但在直播間建盞讓人狂爆金幣的B面,歐美老人正在苦惱于他們的子孫不愿意繼承他們的“傳家寶”瓷器。
老一代歐美人有種消費習慣,那就是一定要在家里準備一套高檔瓷器,只在重要節日,或是跟重要人物在家聚餐時使用。
在平時,他們會改用廉價的餐具用餐,而這些貴重的瓷器套裝會被人們放置在專門的柜子里,避免它們受傷,以期日后將它們作為傳家寶給到后代。
在所有西方人的記憶中,奶奶家一定有個瓷器柜
這種珍視,從17世紀開始就已經成型,當1602年荷蘭把搶劫的葡萄牙的克拉克號商船上的明代青花瓷,帶回阿姆斯特丹拍賣的時候,西方世界驚為天物,瓷器崇拜便在大眾領域形成。
崇拜這個提法,絕不是我瞎說八道。因為在此之前,西方世界的餐具只有陶器、木器和金屬器。它們不是沒有瓷器易于清潔的特質,就是缺乏使用輕便的實用性。更重要的是,在用過上千年大差不差的器物之后,突然第一次見到如此靈動的器物,自然會為之瘋狂。
上圖描繪的是1717年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拿600名龍騎兵跟普魯士攝政王威爾·漢姆一世交換了151件東方瓷器,龍騎兵指的是裝備火槍的高級騎兵,價值不菲。因為這件事他得名“瓷王”,他在生前還有句名言:“君王通過建筑實現不朽。”展現了他對文化的重視。
最能代表這種情緒的,莫過于貝利尼在 1514 年為貴族創作的畫作《諸神的盛宴》。
要知道,在克拉克瓷引發民眾瓷器狂熱之前,中國的瓷器早在南北朝就開始外銷,但當時由于海上貿易不發達,基本上在到達歐洲之前就被市場消化了,因此即便對于西方貴族來說,瓷器也是奢侈品。
貝利尼畫作中展現了那個年代西方人對頂級生活方式的想象,諸神盛宴里出現了三個青花纏枝蓮大缽,那寓意真是此物只能天上有了。
今天的人很難想象,我們如今的日用之物瓷器,在過去曾是讓歐洲人頭疼的卡脖子問題:由于沒有瓷器制作能力,他們只能大量從東方進口瓷器(明末至康熙日本曾取代中國為歐洲市場供應瓷器),這導致了嚴重的貿易赤字。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歐洲各國開始將瓷器制造作為經濟戰略的主要任務,從 18 世紀的德國梅森開始,歐洲各國相繼攻克了技術難關,實現了瓷器的自產自銷。但即便如此,瓷器在西方世界的大眾化普及,也要等到工業革命之后。
歷史學家 Regina Lee Blaszczyk 在其所著書籍《想象的消費者》中給出了一組令人驚訝的數據,18 世紀初期美國 20% 的家庭沒有任何餐具,19% 的家庭沒有叉子,很多人用公用餐具和手吃飯。直到工業革命時代,這些問題才陸續解決。
當瓷器能被大規模生產,能被普通家庭消費得起,便引發了全民消費熱潮。1890-1920 年正是美國的 “進步時代”。在這一時期,美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民眾財富取得了爆發性增長,買瓷器也就成了改善生活的重要一步。
在 1898-1916 年間,美國消費者會拿年收入的 13% 來買餐具。按現在收入換算,相當于每年花 1 萬美元買餐具。
從某種意義而言,瓷器之于西方人就像是一種美好生活的象征。他們的祖輩自然會珍視他們買到的瓷器餐具,并將其視為傳家寶,希望它不斷傳承。
1900年美國瓷器廣告
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的生活方式變化,瓷器變得唾手可得,人們就不再重視這些承載希望與美好生活想象的器具了。
“過去幾代人購買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并將其視為傳家寶。但現在,由于年輕人對瓷器失去了興趣與信心,導致拍賣會上到處是散落的傳家寶瓷器,無人問津,這是一個傳家寶過剩的年代。” 著有《二手經濟:走訪全球舊貨市場》的作者亞當?明特這樣評價。
很多調研機構也發現了這一現象,他們將當下命名為財富轉移的節點,聲稱到 2030 年,年輕一代將從他們的嬰兒潮父母那里繼承超過 68 萬億美元的財產,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財富代際轉移。但年輕一代對瓷器之類的傳家寶興趣寥寥,更對現金本身感興趣。
由于大家都希望將傳家寶瓷器和舊物變現,導致國外很多地區的二手商店和捐贈機構的倉庫爆滿。
面對這種狀況,嬰兒潮一代感覺很難過,一位老人在 Quaro 上這樣說到:
“過去我們認真布置餐廳,用上好的餐具,是為了告訴客人他們很重要,值得我為他們打造最好的環境,但是如今我們失去了認真布置餐桌的優雅,你看看街上每個人都穿著一樣的衣服,牛仔褲和帽衫,整個社會充滿戾氣,這真的很可悲,也可能是我老了,我覺得這是社會的粗俗化。”
雖然年輕人不愿意繼承傳家寶的確令人傷心,但這背后是現代生活方式帶來的不可逆改變。
年輕一代的生活壓力要大于他們的父輩,其中包括收入和居住環境。當更多的年輕人遠走他鄉生活,成為租房客,讓他們帶著傳家寶生活就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此外,當小家庭成為主流,一大套的傳家寶瓷器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這種狀況不但在歐美發生,在日韓等地亦是如此。比如在日本,年輕一代將逝去長輩積累了一輩子的茶道具、香道具等古美術品以非常廉價的價格賣給商店,然后這些家族珍寶經過流轉,最終流入國外玩家的手里。
從表面上看,今天的這種狀況,是繁復設計的傳家寶在極簡主義審美統治下的年輕世界里沒有地位。但如果你仔細觀察那些滯銷的家族傳家寶,就會發現這個理論有點武斷。
因為傳家寶雖然成了破爛,但更多帶著古早繁復美學的舊物,卻成了年輕一代裝點生活的秘寶。
一份商業報告可以佐證這一點:相較于名牌瓷器,年輕玩家更青睞那些非標性、手工制造的舊物品,比如在餐具上,年輕一代就喜歡陶器這類富有變化的物品。
如果你進一步觀察那些滯銷的傳家寶,就會發現一個共性:它們大多是工業時代被大量制造的貼花工藝瓷器,這些瓷器品牌價值高,但卻都是在流水線上被大量生產的物品,這意味著完美,也意味著單調無趣。
因此,與其說年輕人不愿意接受傳家寶,倒不如說是在看夠了千篇一律的工業品后,人發現自己還是愛人造的器物。
他們或許沒有工業品完美,但身上那些手工留下的不完美痕跡,更像是該在家里用的東西,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有人味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