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師報
本文共17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系
不久前,關于“問題學生”的話題引發熱議。其實,教育史和教育理論都未曾有“問題學生”的概念及相關研究,然而現實中“問題學生”卻似乎很常見。這種反差引人深思教育之本質。
作者 | 劉斌 湖南省石門縣三圣鄉櫻桃小學
原標題 | 《“問題學生”之爭叩問教育本質》
不久前舉行的第三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上,關于“問題學生”的話題引發熱議。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王旭明認為,在理論層面“問題學生”這一概念本不存在,也不應存在。無論中外教育史還是中外教育理論論述中,都未曾有過“問題學生”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然而在教育實踐中,“問題學生”卻成為教育工作者和家長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李鎮西曾開展一項關于問題學生及其教育的問卷調查,該調查覆蓋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涉及學生、家長、教師及心理學和醫學專業人士,共收到有效樣本37956份。其中32566人認同“問題學生”這一說法,占比85.8%。僅有5390人不認同“問題學生”的稱呼,占比14.2%。
從理論角度講,教育應當以人為本,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和發展潛力。給學生貼上“問題學生”標簽的行為過于簡單粗暴,忽略了學生行為背后的復雜成因。實際上,沒有天生的“問題學生”,只有暫時遇到問題需要幫助的孩子。
從現實層面看,如此高比例人群認同這一說法,反映出當前教育面臨的困境:在班級授課制的教育模式下,若部分學生的行為表現反復偏離教育者預設的軌道,教育者往往視其為“問題學生”。
其實,“問題學生”身上所謂的“問題”可能是學習困難、行為失范,也可能是情緒管理不佳。形成“問題”的原因不僅僅是學生個人,還與單一的教育評價標準和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有關。
比如,教育評價單一導致教育教學手段存在局限性,學校依靠成績求生存,一些教育管理部門也以成績考核學校和教師。這種氛圍使得“問題學生”的閃光點難以持續。又如,有體育運動特長但成績平平的學生在運動會結束后又被批評所包圍。再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往往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一旦分數不達標便嚴厲斥責,對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維品質較少關注。教育家斯賓塞曾說,“身為父母,千萬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應該注重孩子思維能力、學習方法的培養,盡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與好奇心。絕不能用考試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更不能讓孩子有以此為榮辱的意識”。這種樸素的教育理念在當代家庭教育中卻得不到重視。
按照唯分數、唯升學等不科學的評價標準,一些學生被認定為“問題學生”。殊不知,學校和家庭不能正確對待“問題學生”才是“問題學生”產生的主要原因。王旭明認為,“問題學生”的產生與師德、學校管理、學校對學生思想教育不足、公共危機事件處理不當等緊密相關。
可見,要幫助“問題學生”先要解決“問題教育”,教育者不能因為實踐遇到困難就默認“問題學生”存在的合理性,而應當致力于改變教育的視角和方法,加強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的研究,深入探尋問題產生的根源。家長也應明白孩子的成長是多維度的,分數并非唯一標準,積極配合學校,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此外,整個社會應當為教育提供更多支持,例如專業心理咨詢機構與學校合作,共同幫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值得慶幸的是,我國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以扭轉這種局面,比如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這些政策旨在鼓勵學校和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涵蓋品德、藝術素養、體育健康等多個方面。無論教師還是家庭,都應該順應政策導向,明白分數并非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
“問題學生”概念之爭實則是對教育本質的叩問,為人師者應回歸育人初心,不給學生貼標簽,用愛和智慧為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