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旅:探訪碾槽洼與石頭王國的魅力(上篇)文/王世輝
野線出游,一天的行程,照例起了個大早,天不亮就出發。車輪轉動的速度由慢而快,由徐而疾,像我的拂曉時分睜開的眼睛,由惺忪朦朧而漸漸顯豁,越來越明晰了。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驅馳,終于抵達了第一站——碾槽洼村。
從車上走下來,立定身子,跺了跺腳,回響灌入耳朵,是完全陌生的。瞬間得到提醒,哦,所站之處,已不是故鄉熟悉的土地,不算漫長的一段時間,已使我完成了由豫北到晉東南的跨越。感覺是新鮮的,心境也為之一改——不消說,是一份被山區海拔托舉的晴朗。
碾槽洼是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山河鎮南部的一個自然村,左依波瀾壯闊的仙神河,右托奔騰不息的白澗河,背靠風光秀美的鳳凰山,傲視中原,而又極目黃河,晉濟洛高速和207國道分別從村的東西兩側穿越而過,交通條件稱得上優越便利。這是一個有著紅色革命基因和光輝歷程的村莊,這是晉豫古道上的一處美景,倘要對眼前的這個村莊進行描繪,我覺得,至少要選派上場這樣的三個形容詞:美麗,富饒,文明。村內的民居建筑非常有特色,一例地青石砌墻,或三合院,或四合院,兩層建筑比比皆是。房屋雖然古舊,透射著滄桑斑駁,但從映入眼簾的規格體式,不難想見到它的過往,那是一份繁盛的記憶,是一派興旺發達的氣象。看到有人在網上發文,稱碾槽洼是“一個找得到鄉愁的地方”,信矣哉。
穿街而行,迤邐往前走,慢慢地出了村。沒有了房屋和街巷的阻擋,隆冬的寒風便開始脈絡畢現——山區的冬風不同于我所生活的平原,特性迥異,冷而硬,穿透力極強,以至于我用來裹緊上半截軀體的羽絨服根本抵御不了。一個激凌接著一個激凌,這反倒使我愈發提振精神,“抖擻”一詞仿佛被賦予了新的解釋方式。
村東頭是曠野。一株古樹兀立。樹下存現一座低矮破敗的建筑,此乃山神廟。說不清其中的緣故,這座小小的山神廟供奉的不是山神,而是龍王爺。廟前豎立的一塊大木牌上,宣示著先前村民們祈雨的故事——
在靠天吃飯的歲月里,干旱制約著糧食生產,尤其是莊稼生長期遇到卡脖子干旱發生時,村子里歲數大的婆娘,帶著自已準備好的貢品和香箔,來到山神廟,把龍王爺抬出廟外,在烈日下暴曬。她們許下諾言:如果三日內天降甘霖,一定好好感謝龍王爺。龍王爺帶著老百姓的愿望,上天請求老天爺批準,然后在三天內降下救命雨。正因如此,山神廟的龍王爺倍受敬重。多少年過去了,每逢過年這天一大早,碾槽洼村里人依然自發來這座小廟表達虔敬,期許心愿,用當地人的話說,山神廟的龍王爺是出了名的,真靈驗。
讀著這段故事,我并未生出要對山民們進行批判的想法,而是表示了理解,我知道,在我們中國,這樣的文化形式普遍存在,不能以“封建迷信糟粕”之類的說辭,一概予以否定。只是在心底暗自腹誹了一番:這位龍王爺的居住條件,是有點兒差池了啊。
在山神廟的南邊,有一塊平地,東西各有一架山梁,形狀好似座椅。順著“座椅”的方向,極目遠望,無邊無垠,漫山遍野,風景怡人。這就是美麗的棋盤山。關于棋盤山,又有一段傳說,撮錄于茲。
據傳說,碾糟洼村的山神爺和附近小卜頂的山神爺經常相約下棋,兩位山神爺下了一局又一局,直下得天昏地暗,難分輸贏勝敗。最后,兩位大神打賭,誰贏了眼下這盤棋,就帶走對方的老婆。結果,碾槽洼的山神爺輸了,小卜頂的山神爺不由分說,強拉硬扯拽走了碾槽洼山神爺的老婆。骨肉分離,泣天地,驚鬼神,草木為之同悲。碾槽洼的山神爺誠信踐諾,留傳下來令世人五味雜陳的所謂佳話。直到現在,碾槽洼山上的草都朝村這邊倒伏著,好像被帶走的親人在訴說心中的苦悶與怨恨,告誡世人不要賭博。從那以后,碾槽洼村人世世代代教育晚輩,汲取山神爺輸老婆的教訓,堅決不賭博。
傳說固然不可信,也經不起推敲,但它所表達的旨歸與傳遞的意義,是積極的,具有著引導人們向善向正不走邪道的功能,這就值得圈點了。
與這段傳說相呼應的,是一處建筑,名叫對弈亭,純木質結構,標準的中國古典風格。亭子的兩根楹柱上,有聯語,只可惜那種書法藝術令我辨認不出具體的文字,便無從知曉聯語的內容,只好對自己的淺陋鄙薄再次灑哂了。但我仍在推測,聯語所書,要么是對風光景致的描摹展現,要么是對教諭的殷切宣示,總之,都應當是一片美好的承載。
告別了碾槽洼,銜接得很緊密,甚至有一種嚴絲合縫的感覺,我已置身清化大道的入口處。這是行程的第二站,也是既定的第二項內容——徒步穿越8公里,探尋這條千年古道,感受其曾經的繁華與歷經的歲月滄桑。
山西自古有通往華北平原及中原大地的八條峽谷狀車馬道路,世人稱之為“太行八陘”。晉城為山西的東南門戶,境內分布有三條陘道,分別是陽城至河南濟源的軹關陘、澤州通往河南沁陽的太行陘和陵川通往河南輝縣的白陘。這些古陘道都為我國南北文化的交流、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晉商文明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但從太行山上晉東南地區的晉城、澤州到黃河北岸的懷川各縣,南太行下山的古道不止一條,而明清之際最出名的要數清化大道。
清化大道分為清化一大道和清化二大道,兩條大道貫通沁水、陽城、澤州并通往河南博愛(古稱清化鎮)。據《晉商史料全覽·晉城卷》記載,自澤州縣周村起,經岸村、南上坡、望頭、南嶺上、冶底、上梨川、東嶺口、新房洼、天水嶺、天井關、沙石堡、石槽、晉廟鋪、水奎、攔車、岔道口、草底鋪、山尖、油坊、化布施、大口、口南灣,從碗子城出境,入河南清化鎮(今博愛縣)常平,古稱清化一大道,該路線自新房洼至省界段與省道周沁線大體一致。另自澤州縣周村起,經范墕、班墕、下河、吉村一、李寨、坂河、牛花嶺、西溝、下梨川、孟窯、墳上、西凰頭、花口、東莊、李莊、凰嶺東、衙道、碾槽洼、后洪水、前洪水、泊盤,從207國道出境處東側池根村出境,入河南省博愛縣紫陵村,古稱清化二大道,該路線大部分路段迄今完好,常有行者。實際上,清化二大道經過西凰頭后,可分別通往其南部的九里口、陰陽口、仙神口等諸多出口,到達沁陽、濟源。據澤州縣坂河北山坡古碑記載,清化二大道曾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當時山東、河南、湖北等地商人及行善人捐資相助,數額不等。而澤州縣西凰頭村北部“黃溫”的石道上,以前就有修繕這條古道的石刻記載,有的已看不清,從看清的石刻上可知,古道曾經修繕于明朝萬歷三十年(1602年),后修繕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后來西凰頭村修路,這些石刻已不復存在。
我穿越的是清化二大道。步履踩踏在以青石臺階、石板路和土石路為主的路面上,心里感受到的是一份踏實和實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