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9 日,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主辦的《中國佛教美學典藏》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辦。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茅院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劉祚臣,副總編輯劉金雙,副總經理張弋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華美學學會會長高建平,山西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玄中寺住持尹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張總,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建宇,自媒體賬號“楊爸圖說”主理人楊大煒等出席本次活動。活動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曾輝主持。
《中國佛教美學典藏》是展示我國首次對佛教美學開展整體性和系統性研究成果的大型叢書。叢書分為佛教繪畫部、佛教造像部、佛教建筑部和佛教書法部,共四部十五冊。茅院生、劉祚臣、高建平、尹佃為《中國佛教美學典藏》揭幕。
劉祚臣在致辭中著重強調佛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他介紹了《中國佛教美學典藏》“十年磨一劍”的創作過程,包括向國內外著名文博機構購買大量珍貴的高質量圖片,主創團隊實地考察20000余件寺院尊像、500余處大小石窟,編輯團隊還依據這些珍貴資料開發了閃卡、絹畫、信箋、檀香、鎮紙等文創產品。他指出,《中國佛教美學典藏》實現了多層次的美學表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力推動了佛教文化的研究與傳播。
在對談環節中,《中國佛教美學典藏》總主編高建平指出,中華文化包容并蓄,佛教藝術和文化是中華美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中國本土文化與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之美。他還提到,《中國佛教美學典藏》的發布不僅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展示,更是一個新的起點,期待以此為契機,大力推動佛教文化研究與發展,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作出新的貢獻。
佛教造像部主編張總表示,與西方雕塑相比,中國佛教造像更注重內在精神的表達,展現獨特而豐富的美感。佛教造像藝術形式多樣,從物質構成看,不同地區造像制作材料因地域文化和資源差異各有特點;在佛教體系層面,佛像、菩薩像等不同造像蘊含獨特的宗教內涵與美學價值。張總指出,佛教藝術的廣博遺產展現了美的多樣性與深邃性,每位讀者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視角,發現并感受其中的美。
本套叢書中的《經卷佛畫》是國內首部系統研究經卷佛畫的學術著作。它的作者張建宇講解了經卷佛畫的四種功能,并介紹了書中讓他印象最深的一組佛畫,即北宋《御制秘藏詮》版畫。作為親身參與資料收集的學者,張建宇還講述了自己赴哈佛大學博物館,調研、拍攝版畫原件的經歷。這組作品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山水版畫”美學的經典之作,體現出宋代藝術的特色,是繪畫領域彰顯佛教美學的經典之作。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國佛教美學典藏》的出版不僅是佛教文化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更為廣大讀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佛教藝術魅力的窗口。楊大煒表示,生活中諸多傳統文化與佛教藝術緊密相連,普通讀者對相關知識渴望強烈,《中國佛教美學典藏》對于相關領域愛好者和研究人員來說都極具收藏價值。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演覺大和尚欣然為《中國佛教美學典藏》揮毫題字——“佛教美學 世界共享”,寓意通過這套叢書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之美。
歡迎點“在看”,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