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野戰軍的軍事主官都是戰功赫赫,在軍事指揮造詣方面,登峰造極。
西野的彭總打仗勇猛果敢,在西北貧瘠之地,帶著2萬偏師與胡宗南的25萬大軍周旋,打了幾年硬仗!毛主席評價: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中野的劉帥,敢于千里挺進大別山,四面環敵,沒有外援和救兵,無任何后勤保障,他們孤軍深入,幾乎是我軍野戰兵團里面最“險”的一支,一不小心,就是有去無回的那種結局。毛主席評價劉帥:一條龍下凡。
華野的實際軍事主官是粟裕,粟裕在軍事指揮上善于玩新花樣,處處領先兄弟部隊一步。其它戰場殲敵一個團,華東戰場就能殲敵一個師;其它戰場殲敵一個師,華東戰場能殲敵一個集團;其它戰場把目標放在雜牌軍時,華東敢于殲敵王牌軍整編七十四師。毛主席評價:粟裕最會打仗。
唯獨東野的軍事主官林總被毛主席批評過:這個林彪膽子太小。攻打錦州這個問題,被軍迷反復提起,認為林總帶領東野,打仗過于保守了,不像其他野戰軍軍事主官那么大開大合,讓毛主席操碎了心。
其實林總真的很冤,東野打仗保守,并非林總愿意保守,只是形勢的發展和地域的限制,迫使林總不得不保守。
一、東野的組成來源雖然是精兵強將,但初期形勢嚴峻
為了發展東北,中共中央先后派出二十一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到東北局任委員,并從各解放區抽調部隊十一萬人和干部兩萬人赴東北開展工作,可以說,我軍的最精銳力量都集中到東北了。
但到了東北以后,初期形勢非常嚴峻。對比國軍,無論裝備抑或部隊戰斗素質,是國民黨占優勢,林總實力本錢不夠,沒法采取攻勢,這段時期大部分作戰必須要采取保守策略,
所以,四平之戰打了四次。
后續,林總專心練兵,親自抓士兵的軍事訓練,親自講課,推行“六大戰術原則”,即: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這些戰術以體系化的規范深入東野官兵骨髓,讓四野全軍上下都能完全理解并運用。
再加上羅帥強大的組織能力,東野兵力擴展迅速,最后才有和國軍決戰的能力。
二、東北相比其他區域,有扭轉乾坤的作用
解放戰爭開打以后,我黨將戰略改變為“向北發展, 向南防御”的方針,東北就是這個“北”,就是要將東北作為核心根據地發展的。
為此,在干部配備,兵源配置,戰略縱深配置,我黨都給東北是安排最好的,東北是必保的核心,在中央最早規劃中,東北野戰軍是絕對主力。
即使后面通過發展,東野有實力和國軍硬碰硬,但林總還得謹慎。
只要東北還在我們手中,我黨就有大后方,其他區域輸得起。
唯獨東北是輸不起的,相比其他戰場,東北戰場有扭轉乾坤的作用!
東北打贏或者保持不輸,就是最穩定的戰略后方;但只要東北打輸了,其他區域再怎么贏,也難以逆轉國共兩黨的實力;如果東北的國軍大部隊入關沖擊全國其他戰場,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這種后果是難以想象的。
所以,林帥必須要保守,確保萬無一失。
打錦州,林總說:“我只準備了一桌飯,但來了兩桌客人,這飯怎么吃?”言下之意是,來了兩桌客人,我必須要準備兩桌飯,我才開吃。林總不想走打錦州險棋,其實也是有道理的,雖然雙方勢均力敵,但大體上東野還是強點,穩妥策略也能取勝,只是獲勝的時間會稍微晚一點。
只是說,毛主席開了上帝視角,從國際宏觀視野看,覺得要冒險打錦州,加速解放戰爭的勝利,但不能說林總的保守策略是錯的。
孫子兵法講: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總體來說,林總能夠根據敵人的變化,制定最佳的策略,初期的保守確實是事出有因,毛主席說他膽子小,應該也是一時之氣,想要督促林總迅速領悟他的戰略思想。
一旦林總領悟后,東野打仗就完全沒有保守的影子了,大開大合,從冰天雪地的東北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殺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