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經過春秋戰國和秦漢兩朝的大浪淘沙后,諸子百家中出現了儒家、法家和道家三位優勝者。其中道家可能是三家中存續方式最為獨特的一個,經過多年的發展,道家已經脫離了一個單純的學說,變成了一種宗教。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里,究竟發生了什么才促成了這樣奇特的轉變呢?
被當作“過路費”的曠世巨著
正所謂“亂世出英杰”。諸子百家都是在周朝王室日益衰敗,華夏大地愈發混亂的基礎上誕生的。無數的仁人志士都在努力探求著解決這種混亂現狀的良方,但因為各種人出身不同,個人價值觀與對社會運作規律的理解自然也有所不同,因此最終被劃分為不同的學派,很難勁往一處使。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在著書立說之前就已經是個德高望重的學問家了。在他退休之前,他大部分時候都在周朝中央擔任王室的圖書管理員,可以說是全國最重要的職位之一。
得益于職務之便,他閱讀了大量的古籍,非常博學多才。當時連孔子都親自上門向他求過學,足以見得他的學術地位有多高了。
然而,學到的東西越多,老子反而越困惑:世上有那么多智慧,那么多懂得各種大道理的人才,為何還是解決不了如今這個日益衰落的世道呢?
在這個時候,老子自己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已經開始了,不過這一切都被他埋藏在自己心底,并沒有像孔子一樣公開發表出來,似乎更沒打算專門創辦一個學派出來。
公元前485年,經歷了各種官場沉浮的老子徹底對周朝王室失望了。他決定離開朝廷,四處云游,在社會上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思想。
不過,他在出函谷關時遇到了第一個“坎兒”。當地守將尹喜早就聽聞了老子的大名,但一直沒機會見上一面。現在既然老子要從自己的地盤上經過,自然是一個拜見的機會。然而,尹喜還動用了一點自己的職權,向老子索取一筆“過路費”。這“過路費”并不是錢,而是老子前半輩子所有的思想精華。
遇到這樣的“地頭蛇”,老子也沒辦法,于是便在函谷關用了幾天時間,寫出了一部傳世巨著——《道德經》。
尹喜得到了老子的《道德經》后,立即放他出了關,然后將老子的思想傳播了出去。直到這時,老子的主要學術成就才真正見了天日。
可能老子自己都沒料到自己這些“不入流”的觀點居然在發表后受到了那么大的歡迎。在云游期間,他陸續收了多個弟子,等到他開始過起隱居生活時,已經是桃李滿天下了。
在變化中傳承的自然之理
那么,道家思想到底有什么獨特魅力,使得一部《道德經》就能吸引這么多人呢?
不少人提到道家,想到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個詞——“無為”。如果總結的更準確一點的話,實際上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它本身的一個字——“道”。
這個“道”,意思就是自然之理。老子認為世界說到底都是圍繞著一個“道”在運轉,任何主觀的改變都無法撼動“道”的地位。只有順應這個“道”,才能做出成就來,違背了“道”,那努力的越多,就越會“背道而馳”。
因此,所謂的“無為而治”并不是說什么都不做,而是一定要順其自然地做。如果硬要逆天而行,那就不如不做。
至于這個“道”具體是什么樣的,老子也沒有說得很明確,畢竟人在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自然之理并不是一個人就能探索出來。道家思想中什么“當為”經常很模糊,但什么“不當為”卻是非常明確的,那些不符合社會規律及秩序的很容易看得出來。
可以說,老子的思想頗有些樸素唯物主義的味道。他通過“自然之理”,非常清楚地意識到世界是由物質組成,很多東西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不過他也因此不是很看重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使得他的思想里有不少消極避世的內容。這些從他本人的生活作風中就能看得出來,要是尹喜當初沒有把他攔在函谷關的話,恐怕他的那些思想也要跟著他“自然”地進墳墓了。
在道家創立一段時間后,莊子成了老子的衣缽繼承者中最為突出的那一個。他在全面吸收了老子的思想后,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對道家的理念做出了不少的改進。
與老子一味地順應“道”不同,莊子在承認“道”存在地前提下,更強調人應該去主動追求這個“道”,盡可能地修為自己,以達到超凡脫俗的目的。
莊子認為,人的認知不能只局限于自我,更應該對事物有個整體認知,最終了解整個宇宙的性質。這樣的想法比起包括儒家在內的很多學派都有一定的超越。
莊子思想最為超前的,還是他對于“自由”的理解。他認為人往往被外物所束縛,進而影響內心。人的修為應該“不滯于物”,不為世俗功名所累,而更應該順應自己的內心。
比起老子樸素的唯物主義,莊子的思想因為對人的主觀性的強調,加上了一絲唯心主義的色彩,而這或許就是道家一步步宗教化的一個重要開端。
從廟堂顯學到民間信仰
道家真正開始從學派轉化為宗教,則是在其創立幾百年后的東漢時期了。
經過漢武帝的“獨尊儒術”運動,道家的思想在社會上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西漢初年正值王朝的上升期,統治階級更加注重社會的活力。能夠讓全國社會穩定又能保持積極進取的學說,縱觀諸子百家恐怕只有儒家和法家了。但因為秦始皇的折騰,法家在社會上已經有些“政治不正確”了,于是漢朝統治者決定采取一種“外儒內法”的治理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至于道家,它“無為而治”的消極因素不利于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它對于自由的重視又不利于社會穩定,可謂是“精準踩雷”,自然就入不了統治階級的法眼,成了被罷黜的旁門左道。
到了東漢時期,社會開始逐漸定型,日益積累的財富使得統治階級開始不思進取,而這時道家的“無為而治”就再一次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此時的道家雖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作為當年的顯學在民間依然有著很強的影響力。然而古代老百姓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很容易對那些遠古的圣人們產生一種神話的濾鏡。久而久之,老子和莊子也就逐漸變成了位列仙班的“天上老君”和“南華老仙”,人們通過祭拜他們來表現自己對“道”的追求,希望靠簡單的崇拜就讓自己的境界提高一個檔次。因為老子長壽,不少人皈依道門的原因還是想通過修煉來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
這樣的轉化自然是統治階級喜聞樂見的,于是他們正式承認了道家作為宗教的合法地位,基本上可以與當時剛傳入中國的佛教平起平坐。他們幻想著等老百姓都信奉起了“無為”,就會放棄一切為生存而斗爭的手段,同時也可以給自己的腐敗無能找借口,將自己的躺平墮落描述成“無為而治”。
然而統治者終究是打錯了算盤。盡管文化普及率不高,但道家即使已經化為宗教,其內核中對真理和自由的追求還是保留了下來。而國家的日益衰敗,正好可以用統治者沒有“順道而為”來解釋。
最終,在道教分支“太平道”的旗號下,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將荒淫腐敗的東漢王朝徹底埋葬在歷史的長河中。
結語
道家能以道教的方式存續還有很多種原因,例如統治者也希望“長生不老”,希望能通過一些玄乎的東西讓自己的江山永固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其廣泛的群眾基礎。里面對于高尚道德的追求,對統治者順應民意的希望,都是其能在民間煥發“第二春”的因素。這似乎也正好對應上了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在沒有統治者強行推廣、教化的情況下,它就這么自然地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了。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