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上午,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主辦的第二十六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創新驅動:賦能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經濟”,旨在積極響應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時代命題,圍繞北京大學2025年“科技創新年”的工作主題,探索經濟管理教育在新階段的發展路徑。
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任羽中為論壇致開幕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上海財經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劉元春,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學院院長朱松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依次進行主旨發言。中關村發展集團副總經理、北京中關村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金輝,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天梁,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23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漢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彭菲,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羅飛,依次發言并進行圓桌對話。
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還有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初曉波等學校部門領導及光華管理學院領導班子成員等。來自北京大學及光華管理學院的師生校友,以及社會觀眾、媒體記者等1800余人線下參加了本次論壇,超過300萬人在線觀看了論壇直播。北大光華-凱洛格國際EMBA校友、原CGTN主持人季小軍與北大光華2024級MBA在讀生石笑歌,擔任本次論壇的主持。 中國MBA教育網作為媒體代表應邀出席。
開幕致辭
任羽中代表北京大學為論壇作開幕致辭。他重溫了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志在富民”思想和厲以寧先生“經世濟民”的治學理念,并認為,今天要構建自主的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就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扎根中國大地、服務中國人民、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繼承費先生、厲先生等老一輩北大學者的志向,以能不能“富民”、能不能讓中國人普遍持久富裕為評判學術的標準。對今天的中國和世界而言,社會科學知識的創新也是極其重要的創新。
主旨發言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進程不斷加快,為經濟全球化再度加速蓄積了強勁動能。“創新驅動”成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科技與經濟的快速迭代與融合發展,正深刻影響著經濟結構和商業生態演化,經濟管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戰略轉型機遇。王一鳴、劉元春、朱松純、劉俏依次進行了主旨發言。
王一鳴發言
王一鳴在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為題的主旨發言中指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其既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我國科技創新當前面臨著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科技領軍人才偏少等短板。與此同時,現有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和金融支持體系也需要進行適應性調整。對此,王一鳴建議,在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方面,我國要從“追隨式”創新轉向“引領式”創新,從終端產品創新轉向中間品創新,從集成創新轉向原始創新,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在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方面,可探索職務科技成果產權激勵制度改革,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在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方面,要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探索信貸融資支持科技創新的新模式,也要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水平,降低金融服務科技企業的隱性成本。
劉元春發言
劉元春在題為《全球金融風險:表現、根源與治理》的主旨發言中表示,在當下的大時代中,人們需要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和處理超常規的其他風險。他以近期出爐的一系列重磅風險報告為例,闡釋當前大量政治、環境、技術等領域的超常規風險不斷釋放,已成為人們的重要關切,而傳統的金融系統特別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尚不能夠對于這些超常規風險給予恰當的風險定價。即使在創新制度的邏輯里面,金融調整的邏輯依然很深刻。他從“當前是否依然需要關注科技股泡沫”切入,回顧了2024年主要經濟體股市的表現,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問題。他指出,全球債務率再次攀升值得高度關注,各國結構性改革的競爭或將成為當下這輪全球競爭的核心落腳點。世界競爭的表象是政治的競爭,中間層是技術的競爭,但底層一定是改革的競爭。
朱松純發言
朱松純的主旨發言題目為《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國技術路線》。他表示,中國發展通用人工智能,關鍵要解決信心和認知問題。美國通過宣揚其在算力芯片與AGI研發領域的 “絕對優勢”,樹立了全球資本對美國AI技術領先的信心,帶動科技巨頭市值飆升,這種敘事在中國被廣泛傳播,甚至被部分人追隨。中國的戰略目標是在2035年建成世界科創中心,這需要阻斷認知偏差,更要建立獨立的思想。在他看來,智能時代與信息時代不同,大量智能體涌現,通用人工智能與傳統人工智能相比,能執行無窮多任務、能自主產生任務,并且是價值驅動的。因此,人工智能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需經歷科技自立自強、中國式現代化治理體系、文化自信這三重肯定。具體而言,要做到自立自強,不盲目跟隨他國;推進治理模式現代化,解決文科實驗難題;建立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文化。在這一過程中,要構建新型創新體系,推動科研范式從 “數據驅動” 向 “價值驅動” 轉變,最終以中國之思想創世界之科技。
劉俏發言
劉俏以《以創新尋求不確定時代的確定性增長》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在他看來,全要素生產率(TFP)既是長期增長之源,也是檢驗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標準。我國擁有大規模生產場景,有利于TFP增速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和技術革命也將給TFP提升帶來巨大空間。當前,“生產率增長不足”是長期的全球性挑戰,2025年應將重點放在“做好自變量”,以創新尋求不確定時代的確定增長,相信中國今年可以實現5%的經濟增長。劉俏指出,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做好自己”,包括:以政策創新捕捉不確定增長中的確定部分;在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過程中尋找機會;尋求能源轉型與數字經濟發展的機會;尋求“經濟再平衡”過程中涌現的機會,縮小城鄉差距提升居民消費率,建設與高質量發展適配的金融體系;尋找房地產新模式帶來的機會;尋找“大出海”中的機會,提升價值鏈上游程度,尋找價值藍海。
圓桌對話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僅關乎科技創新的成果能否得到有效應用,更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涉及到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政策鏈等多個環節的協同配合。如何有效打通這些環節,促進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圓桌對話
在以“科技自立自強 構建創新生態”的圓桌對話中,張金輝、楊天梁、熊友軍、彭菲、羅飛等,進行了分享和對話。北大光華2023級MBA在讀生、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副教授賈永楠,擔任圓桌對話的主持人。
張金輝發言
張金輝表示,中關村發展集團是北京市整合創新資源的市場化平臺。致力于成為“國際一流的創新生態集成服務商”。多年來,堅持服務源頭創新,服務創新主體,構建了從實驗室到產業端的全鏈條服務體系,主要開展了五方面的實踐:一是構建“耐心資本”體系,核心特點是服務科學家、服務硬科技、服務早期項目,目前集團在管母子基金55支,總規模500多億元;二是打造多元化金融服務平臺,解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痛點;三是設立中關村科服平臺,搭建圈層服務體系;四是建設產業定位清晰的專業科技園區,目前集團在京運營特色園區22個,形成了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態勢;五是構建全球協同創新網絡,目前中關村發展集團在全球布局了21個創新節點,不斷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生態要素流通,促進優質資源匯聚。在他看來,創新驅動發展是一項長期戰略,要充分認識這項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作為創新生態集成服務的實踐者,中關村發展集團未來將一如既往地為服務創新源頭和產業發展不懈努力。
楊天梁發言
楊天梁在演講中強調,商業航天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更重視創新驅動。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在建設中就有許多技術創新,比如一號發射工位噴水降溫降噪系統采用地面導流錐,與發射臺融為一體;二號發射工位是首個采用統型設計的通用液體發射工位,可適配20多個火箭型號的發射任務,液壓起豎系統0秒回倒裝置也是航天發射領域的技術創新。針對商業航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楊天梁表示,必須尊重商業發展規律與內在邏輯,要有持續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為此,他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商業航天自身要加強技術創新,以技術保障發射安全和成功率,降低發射成本,提高發射效益;二是為商業航天創造更加寬松政策環境,包括產業政策、建設用地、投融資環境等等,促進商業航天投資主體多元化;三是探索新模式與新機制,例如完善商業航天保險體系、優化發射審批環節與流程等。此外,國家和政府應積極推動相關工作,創造更多應用場景,做強做大商業航天產業鏈,包括遙感數據、導航定位、衛星互聯網、深空探索、航天旅游等產業,讓更多機構更多資本更多參與商業航天的發展。他表示,未來我們應該打造一個更有競爭力的市場環境和創新環境,我國商業航天會走在全球的前列。
熊友軍發言
熊友軍就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與未來進行了介紹。他表示,人形機器人能代表國家的高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是未來大國博弈的焦點和國家安全的必爭之地。當前AI與機器人技術開始深度融合,具身智能時代來臨,人形機器人是最佳載體,而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處于與國際并跑、部分領域領跑的重要階段,亟需加緊布局。在他看來,在應用領域與應用前景方面,人形機器人可以充當工業生產的勞動力、救援救災的先鋒隊、社會服務的承擔者和國家重大工程的堅守者。而除了滿足工業制造業領域的需求,人形機器人對產業鏈也有巨大的帶動作用,能促進傳統行業的智能化升級改造,形成巨大的產業規模,其中上游產業鏈或將最先受益,拉動國產零部件性能提升,預計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將達到1.1萬億元。此外,人形機器人也能帶來巨大的消費市場,最終會走入我們的生活,或將成為電腦、智能汽車以外的下一代人機交互中心。
彭菲發言
彭菲在分享中表示,在人工智能發展近70年的時間中,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跌宕起伏。AlphaGO讓深度學習廣為人知,也為產業帶來了爆發式的增長和變革。目前,人工智能發展到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AI,正朝著更高級的認知智能發展。在她看來,新興技術總是在不斷更新和發展,但其發展基本規律相對穩定——從“0”到“1”實現原創技術突破是一個重要的起點,從“1”到“N”也要走很長一段路。這個“N”既表示技術產業化足夠深,也代表賦能產業的規模足夠大、生命周期足夠長。她介紹了過去30多年間漢王在人工智能領域不斷開拓的實踐歷程,表示企業將技術從“0”做到“N”,離不開技術的匠心傳承,這意味既要對新技術專注執著、精益求精——對新技術開發需要像工匠一樣“精雕細琢”,還要勇于開拓新場景,“反復錘煉”新應用。同時,這也意味著要對前沿技術有遠見和洞察。
羅飛發言
羅飛在發言中指出,前幾年醫療投資呈現 “三個降、兩個漲” 的特點。“三個降”分別為:資金額大幅下降,從2020年生物醫藥融資額2000億降至2024年的200億;融資項目數量下降,2024年下降近20%;三是上市公司數量下降,2024 年生物醫藥國內IPO僅6家,相較2022年的近40家大幅減少。而“兩個漲”則是:生物科技技術迭代顯著,中國生物醫藥界生命科技對海外授權交易額攀升。出現這些現象源于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在生物醫藥界構建的五個成果轉化要素:知識產權方面,生物科技專利數全球第二;先進制造能力提升,細胞和基因生產設備實現中國制造;創新藥臨床數全球第二;構建了完整的CXO服務體系;生物科技風險資本投資量大。他表示自己非常看好中國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第四波技術浪潮即將醞釀生物醫藥產業新一波的增長。
北京大學MBA聯合會為新年論壇的支持單位,暖場節目舞蹈《溯·躍》、合唱《敢當》分別由北京大學學生舞蹈團、光華管理學院本科生代表呈現。論壇也得到新華網、光明網、中國網、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財經網、新浪財經、騰訊財經、鳳凰網財經、網易財經、今日頭條、中國MBA教育網等諸多媒體平臺的關注與支持。
以“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為使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在四十年發展過程中不斷推動著商學教育的創新與發展。自1998年創辦至今,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管理學界深具權威性和前瞻性的思想交流盛會之一,廣受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認可。每屆論壇緊扣社會經濟形勢和重大管理議題,邀請政產學研用等各界人士到會發言,與北大師生、光華校友共享思想盛宴。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四十周年院慶之際,第二十六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以“創新驅動:賦能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經濟”為主題,希望通過知名經濟學家、高校管理領導、科技領域專家、行業企業先鋒、大國工匠代表等嘉賓的分享對話,共同探索創新驅動與商學教育的未來之路,賦能更多具有創新能力與敢當精神的有識之士,為教育強國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貢獻光華力量,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經濟注入積極動力。
文章來源MBAedu,轉載請留言
排版:MBAedu
MBA碩士學位論文基本要求(試行)的通知,伊志宏、謝小云教授重磅解讀
100+位校長院長致敬中國MBA教育30周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