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娃娃魚
白衣秀士王倫的形象,雖然沒有完全對應的歷史原型,但是其形象與北宋歷史上兩個真正存在的王倫有關,而這兩個王倫又跟宋朝歷史的關鍵節(jié)點糾纏在一起。
請輸入標題 bcdef
本文歡迎轉載。
北宋歷史上,真實存在兩個王倫,生卒大概相距一百年。
他們在《水滸傳》里被合并成了一個人,就是被林沖殺掉的梁山泊第一任寨主白衣秀士王倫。
白衣秀士王倫
王倫A
生活在宋仁宗年間,原來是禁軍虎翼營的軍健,慶歷三年五月,帶著四五十個人在沂州(今山東臨沂)殺了巡檢使、御前忠佐朱進之后起兵。
王倫部下臉上都刺了“天降圣捷指揮”字號,屬于立場明確的“造反”——
昨王倫賊殺主將,自置官稱,著黃衣,改年號,事狀如此,乃是反賊。
歐陽修《論光化軍叛兵家口不可赦札子》
歷史上,王倫叛亂的過程非常簡單,歷時只有短短兩個月:
首先攻打青州不克,于是南下,經(jīng)過沂、密、海、揚、泗、楚等州,到達江蘇高郵,隊伍發(fā)展到二三百人,然后在揚州被長江所阻,轉而向西,最后在和州采石磯附近失敗,王倫被殺。
按理說,這樣小規(guī)模的反叛在歷史上多如牛毛,幾乎不值一提。
但不僅《宋史》、《宋史全文》、《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東都事略》、《三朝北盟會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這些史書有記載,就連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蘇轍的《龍川別志》、王得臣的《麈史》、蔡條的《鐵圍山叢談》這些文人筆記里也都留下了記錄。
此外,歐陽修為了這件事上書了十幾次,蔡襄相關的奏章也有好幾份。
王倫A之所以那么受關注,倒不在于他的聲勢有多浩大,而是在他一路向南的過程中,沿途州縣幾乎沒什么抵抗,官員要么直接逃跑,要么開城讓路,甚至還主動提供物資,供他們好吃好喝,然后揚長而去。
用歐陽修的話說,王倫是“邀呼官吏,公取器甲,橫行淮海,如履無人”:
臣聞昨來江淮官吏,或斂物獻送,或望賊奔迎,或獻納兵甲,或同飲宴。
臣謂倫一叛卒,偶肆猖狂,而官吏敢如此者,蓋知賊可畏而朝廷不足畏故也。
《論江淮官吏札子》
地方官的種種拉垮表現(xiàn),蔡襄在《論失賊官僚乞行罰》的奏章里有詳細描述——
高郵知州晁仲約:開城迎接,讓當?shù)馗粦舫鲥X,送上酒食、武器,還和賊人一起聚飲;
鹽城知縣:避賊不出;
揚州駐泊王乞:總算出城迎敵,結果到光山就跑回來,眼見賊人攻城而不救;
淮南轉運使張可乆、楚州知州胡揩:知道賊人在鹽城,非但不救,反而開城借路。
蔡襄《端明集》卷二十一
“今遇小寇,官吏便至如此失節(jié),何等屈辱也!”蔡襄簡直痛心疾首。
王倫之亂,暴露出州縣官員的怯懦和無能,歐陽修認為這才是“腹心之大憂”。
王倫B
是真的生活在兩宋之間,和水滸宇宙同時期。
他先后四次出使金國,兩次被扣押,羈留北方超過10年。
第四次赴金后,金人欲招他做官,王倫拒絕了,于是被縊死。
不過,這是《宋史》的說法。
《金史》則說他一開始同意出任轉運使,后來卻反悔,金人覺得他反復無常,所以才干掉。
這是樁無頭公案。
以《金史》來看,如果王倫從沒接受過任命,犯不著專門為他寫一個傳,但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受官又辭,等于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王倫不可能那么傻,一定是金人欲加之罪。
王倫B本是宋真宗宰相王旦弟弟的玄孫,不過到他這一代,已經(jīng)敗落了。
他一生有兩件事廣為人知。
其一是靖康末年,東京快要失守的時候,以布衣的身份去面見宋欽宗,表示能夠守護陛下突圍。
危難之中的欽宗大為感動,解下自己所佩的夏國寶劍送給他,還親筆寫了一張紙條:“王倫如果成功,可以當兵部侍郎”。
但當時的宰相何栗主和,兩人發(fā)生了沖突,王倫罵他:“萬一天子蒙塵,雖誅相公數(shù)百輩何益?!”
何栗見一個不知哪兒來的無名小子一下子當上三品大員,還口出狂言,一氣之下要殺了他,王倫仗著懷里有皇帝的御批條子連夜逃走(見王明清《揮麈后錄》卷八)。
另一件事更有名,因為南宋樞密院編修胡銓那篇著名的奏章——《戊午上高宗封事》。
其中把王倫歸為秦檜一黨,罵得狗血淋頭,讓他從此背上“漢奸”的惡名。
胡銓奏章
這件事的背景是王倫第三次出使北方,金國派張通古為“江南招諭使”和他一起回到臨安,要“冊封”趙構。
一時間,群情激奮,都認定王倫是賣國賊無疑了。
主戰(zhàn)派的胡銓、許忻、張燾都口誅筆伐,尤以胡銓的上疏流傳最廣——
王倫本一狎邪小人,市井無賴,頃緣宰相無識,遂舉以使虜,專務詐誕,斯罔天聽,驟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齒唾罵。
今者無故誘致虜使,以“詔諭江南”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
胡銓表示,我和王倫、秦檜、孫近三個人不共戴天,要親手宰了他們——
今內(nèi)而百官,外而軍民,萬口一談,皆欲食倫之肉。
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戴天。
區(qū)區(qū)之心,愿斷三人頭,竿之藁街。
當時對王倫的風評差不多就是這樣。
《水滸》的故事在南宋開始流傳時,想必是受到了這種評價的影響,將“白衣秀士”王倫塑造成了一個反派。
因為王倫B以平民而提拔為官,以“白衣”相稱正合適。
不過,到了清代,趙翼的《廿二史札記》開始為他辯護,認為他能夠在建炎元年那種大廈將傾的時候出使金國,以身入虎口,可見膽勇過人。
王倫主和時,敵勢正勁;等到秦檜主和時,兩國關系已經(jīng)緩和,此一時,彼一時,不可相提并論。
可惜這個看法來得太遲了一些,大家只記住了《水滸傳》里那個“嫉賢妒能、無大量之才”白衣秀士。
兩個王倫與水滸的關系
1、王倫A的活動范圍和歷史上的“淮南盜”、“京東賊”宋江高度重疊,歐陽修曾擔心他會逃到海上成為海盜,難以抓捕。
70多年后,宋江果然就走了這條路,不過在劫巨艦剽掠海上的時候,被張叔夜擊敗了。
2、王倫A是明確造反的,所以“著黃衫”。
程穆衡在《水滸傳注略》里說他號“黃衣秀士”,但查宋代史料,并沒有這種說法。
他是禁軍士卒出身,不可能自稱“秀士”,應該是和另一位王倫B搞混了。
3、在《水滸傳》里,王倫A和宋江沒有交集,不過在明代許自昌的傳奇劇《水滸記》里,兩個人倒有過聯(lián)系。
劇中,王倫創(chuàng)立的梁山泊四處打劫富戶,宋家莊也成為劫掠對象。
王倫從所劫的財物中發(fā)現(xiàn)一份文書,才知道大水沖了龍王廟,竟然搶到及時雨宋公明家去了,于是讓小嘍啰趕緊把財物還回去。
嘍啰們說,我們只恨擄掠得少,怎么還要送回去?萬一他把我們抓去送官怎么辦?
王倫答,宋押司不是這樣的人,他很仗義,不會為難負荊請罪的人。
后來,宋江果然很慷慨地對小嘍啰說,這些錢財我不要了,你們拿去做本錢,從此當個良民吧,不要再為盜了…
(《水滸記》里的宋江形象那才叫高大全、偉光正……)
4、王倫B則和宋江同時出現(xiàn)在另一部作品——明代邵璨所著的傳奇劇《香囊記》當中。
此劇以宋代理學家張九成為主角,講他因為得罪秦檜,被派往金國出使,結果被扣留在北方。
(歷史上張九成確實是狀元,也確實遭受秦檜的排擠,但并未出使過金國)
汴梁城破,張妻邵貞娘帶著婆婆倉皇南逃,途中遇到宋江帶著手下劫富濟貧,見她們兩個弱女子逃難,便送上金帛資助。
幾年后,金國放歸一批宋朝使臣,張九成因為曾拒絕金主入贅的要求,不在釋放之列。
已經(jīng)獲釋的王倫念他有老母和妻子在南方,偷偷把自己的節(jié)符讓了出來,讓他頂著自己的名義回到故國。
《香囊記》插圖,寫張九成回國時的情景
“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香囊記》的主題是宣揚“忠、孝、悌、忍、善”的綱常五倫,在張九成一家盡忠、盡孝,曲折團圓的故事中,宋江和王倫都助了一臂之力,完成了各自的“仁義之舉”。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yè)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yè)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